首先要确定的便是日夜流转中的阴阳双方到底是什么。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光一暗的昼夜交替。
光暗分别对应阴阳,确实很契合。
可陆渊沉思良久以后还是放弃了将光暗对应为阴阳。
因为白天一直是光明的,而夜晚永远是黑暗的,这样就只存在最基本的阴阳对立,而没有其转化过程。
陆渊又抬头看了看太阳,似乎找到了日夜流转中真正的阴阳所在。
那就是太阳本身。
今日他起得格外早,与邓月娇一同来到翠微山时,朝阳初升,寒气颇重。
可此时,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寒意被驱散,暖意自生。
而傍晚时,暖意渐去,寒意再度席卷而来。
昼夜交替的同时,寒暖二气也随之交替。
究其本质,无非是太阳的位置。
正午之时,太阳行至最中央,阳气最盛。
念及此处,陆渊终于动了,他在地面上划下一道长横。
这道长横代表阳,是暖、也是光,对应着正午的太阳。
当确定午时为阳时,阴对应的时辰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
可陆渊却思考了很久很久。
因为朝阳初升之前,寒意其实是越来越浓的,黎明前也是最黑暗的。
如此来看,黎明之前其实比与午时相对应的子时更符合‘阴’的定义。
可若是将阴的位置定在黎明之前,那从黎明到午时是阳气生发的过程,而午时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却都是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过程。
如此一来,阴盛阳衰,阴阳双方如果连基本的平衡都没有,如何能够永远相互转化下去?
结合此前张文景对阴阳的讲解,陆渊很快就确定了一点:阴阳双方必定是平衡的。
是以……若将午时定为阳,那么依据阴阳平衡的规矩,阴的位置必然在与午时相对的子时。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的陆渊又陷入沉思。
若是阴在子时,那就说明,冷暖、光暗,都不是日夜交替这个阴阳流转体系中的‘阴阳’本身。
冷暖、光暗可以代表阴阳,却永远不会是阴阳本身……
这种关系,好像与张文景此前所说的‘象’不谋而合。
所谓冷暖、光暗,不过是反应阴阳的‘象’而已。
既然是象,就永远不可能贴切地将真实的阴阳流转完美展现出来。
象就是像。
而像,永远只是像而已。
真正的阴阳绝不局限于冷暖、光暗,而是更深层次的、本质的、不可言说、无法捉摸的……
所以,他应该透过表象看本质。
陆渊再次抬头,看向太阳。
午时以后,太阳便会逐渐向西落去,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可在此期间,世间却依然是白昼,而且非常暖,甚至比上午还要暖。
所以……子时以后呢?
子时到黎明时分,是否也与午时到黄昏时分类似呢?
阳气渐生、阴气渐消,可却愈加黑暗、愈加寒冷。
显然,这是一定的。
确定了这一点的陆渊终于用树枝在长横下方很远的位置,画下了由两道短横组成的长横。
上方为阳,对应着午时,下方为阴,对应着子时。
至此,阴阳划分,两仪已成。
距离完整的八卦,还差六个完全不同的卦象。
陆渊盯着地上分别代表着阴与阳的符号看了很久。
午时为一日的正中,子时为一夜的正中。
两者将日夜平分。
于是产生了两个特殊的时辰:阴阳相交的日出与日落。
所以,陆渊下一步的目标自然而然地浮现而出。
如同用阳表示午时,用阴表示子时一般,此刻的他需要用两种符号分别表示日出和日落。
而这种符号只能由阴阳,也就是长横与双短横构成。
如此一来,原本已经确定的午时与子时的符号,也要随之变动。
若是只有长横与短横,只能展示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于是陆渊拿起树枝,在长横之上又加了一条长横,短横之上又加了一条短横。
午时的卦象变成了两个上下并行的阳。
子时的卦象变成了两个上下并行的阴。
卦象的含义没变,阳还是阳,阴还是阴,但从一变成二以后,却足以与其它卦象相区分。
做完这些以后,陆渊将视线放在了两侧。
最上方是阳气最盛的午时,最下方是阴气最盛的子时。
所以,左边缺的应当是代表日出的卦象,右边缺的是代表日落的卦象。
可具体该如何表示呢?
陆渊再次陷入沉思。
若只从阴阳分布的角度来说,日出之时与日落之时,都代表着阴阳平分。
可两者的本质却截然相反。
日出时,虽然阴阳平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阳气渐长,阴气渐消。
日落时,虽然也是阴阳平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阳气渐消,阴气渐长。
两者有着完全相反的内在发展趋势。
陆渊眼中闪过些许明悟之色。
日出与日落,都用一道长横加一道短横来表示,以此展现二者同样是阴阳各半。
可阳与阴的位置要相反,以此展现二者截然相反的内在发展趋势。
可究竟是日出的阳在上,还是日落的阳在上呢?
陆渊盯着那被他改动的阴阳两仪看了一会,很快便确定了。
他在左侧画下上阴下阳,代表日出。
在右侧画下上阳下阴,代表日落。
至此,两两相对的四象成形。
一旁,将一切看在眼中的邓月娇心中万分震惊。
她没想到陆渊只用了如此短的时间,便完成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推演。
而且从始至终没有做过任何修改。
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最关键的是,全对!
她紧紧捂住了自己的小嘴,生怕弄出一丁点声响,打扰了陆渊的思路。
而她的身旁,张文景的身影不知何时已经出现了。
他看着陆渊推演出的四象,目光极为复杂。
这种悟性,甚至已经不能用恐怖来形容了。
要知道陆渊从未接触过八卦,这可不是照猫画虎的模仿,而是从无到有推演。
其性质,与真正创造出先天八卦的伏羲,并无太多不同。
唯一的区别在于,没人教伏羲阴阳之道,一切都是自己悟的,而他张文景,与陆渊讲述过阴阳之道,为其奠定了基石。
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不就是传承吗?
前人打基础,后人在继承前人基础的情况下,推演出新的可能,走向新的山巅。
四象成型以后,陆渊推演的速度骤然提高。
手中歪歪扭扭的枝丫在松软的泥土之间来回画着。
原有的四象全部从两行变成了三行,而且两两之间出现了崭新的四个卦象。
看着逐渐成型,没有一丝一毫错漏的八卦,张文景有些恍惚了。
没有传说中的天地异象、九州齐鸣,一切都很平常。
一个平凡的少年,拿着歪歪扭扭的树枝,在略有些潮湿的土地上,画下了几个稀松平常的符号。
一切都是那么平凡,可张文景却在这种平凡中,恍惚间瞧见了人皇模糊的虚影。
虚影与眼前的少年重合。
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