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心里明白,这都是自己老爹的身份带来的好处。
以前的夏军,被人视作贼军余孽,那些秉持正统观念的人,都避之不及。
可现在不同了,夏军是大明谥号“忠武”的名将之后所领导,那些对大明还忠心耿耿的官将,都觉得找到了同类,毫不犹豫地就靠了过来。
对于侯恂的做法,周云十分理解。侯家一门,想要延续家族的兴旺,要么投靠南明弘光朝,要么委身清廷。
可南明弘光朝腐朽不堪,早已回天乏术;清廷又是他们万般无奈之下才会考虑的选择。
如今,夏军异军突起,侯家无奈之下,暂时投靠夏军,也不失为一个求全之策。
天色渐暗,营帐内烛火摇曳,周云眉头紧锁,与副帅李岩、左参赞陈金斗围坐于案前,气氛凝重。
桌上摊开的地图,标记着各方势力的态势。
“左梦庚大军意图自九江东下,南京弘光朝庭压力倍增。”
周云手指轻点地图,沉声道,“我决定征调归云军全部四个团,汝云军两个团,共计三万大军,亲率南下,解左军东下之危。”
陈金斗微微颔首,目光坚定:“都帅,弘光朝各军正全力阻击清军,如果左军东下临近南京,局势将急转直下。”
李岩则微微皱眉,提醒道:“还有大军出征,粮草辎重需妥善安排,后方亦不可松懈。”
一番商议后,周云迅速做出部署:李岩负责后方粮草辎重的调集;岳云军调一个团南下协防汝云军东部防线,向云军调一个团协防岳云军东北部防线,开云军调一个团协防归德府。
五日后,大军开拔,向着汝宁府进军。
周云站在军前,望着整齐的队伍,目光坚定:“此去九江,关乎大局,诸位务必奋勇向前,挡住左军东下的步伐!”
令汝云军副都统杨彪部领一万汝云军为先锋,出汝宁,翻过大别山进入湖广。
周云大军一路急行,侯恂已在赵六的骑兵护送下先期赶往杨彪的先锋军中。
十几天后,周云大军才刚刚赶到汝宁府的商城。
归云军为全火器军队,辎重较多,行军速度受到影响,好在有军器局新制的马车拖运,否则更慢。
周云正准备让大军继续行军,突然,一名传令兵匆匆入帐,呈上前方杨彪的先锋军军报。
周云展开军报,神色凝重:“九江城已被左良玉部下纵火焚毁,城内一片废墟。
左梦庚亲率左军大部已然东下去往安庆府,在九江城外军营尚留有五万兵马驻守后路。”
周云忙召来陈金斗,商讨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都帅,下官觉得一动不如一静。”陈金斗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们对前方战场情形不了解,前方又有侯老尚书在,相信自会随机处理。
我等则不做他想,快速行军赶往九江府,合兵一处。”
周云听后,觉得十分有理,遂下令全军出发,快速向九江而去。
九江城下,左军军营内,气氛紧张。驻守大将李国英高坐案后,神色冷峻。
听闻有一万不明大军抵达九江城下,他迅速调兵遣将,应对未知的威胁。
“报!”一名亲兵匆匆入帐,“启禀将军,城外有自称侯恂的人求见。”
李国英心中一震,侯恂?那可是连左大帅都十分敬仰之人。
他不敢怠慢,急忙起身,大步走出营帐亲自迎接。
“末将李国英参见侯大人,不知侯大人亲临,怠慢之处,请大人责罚。”李国英抱拳行礼,态度恭敬。
侯恂一脸疲惫中带着热情,托起李国英的双臂,微笑道:“李将军客气了,老夫现在已经久不在庙堂,称不上什么大人了,倒是李将军可谓威风凛凛。”
“大人过奖了,大人请进营帐述话。”李国英将侯恂引进中军大营之内。
侯恂大方地进到大帐内坐定,李国英抱拳拱手,神色间带着几分疑惑:“不知大人从何而来?且不知与城外那支兵马是何关系?”
侯恂淡然一笑,目光深邃:“李将军是想问老夫来此的目的吧?实不相瞒,老夫正为左军前途而来。”
“哦?大人何出此言!”李国英假装疑惑,心中却隐隐猜到了几分。
“李将军可知忠武侯,夏军大都督周云?”侯恂端起茶杯,轻呷一口,目光落在李国英脸上。
李国英心下一愣,难道这城外兵马是夏军周云的兵马?怪不得探马回报对方打有夏字旗。
“略知一二,传闻这夏军主帅乃是大明名将周遇吉周将军之子,末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侯恂放下茶杯,神色平静:“此传闻确为真,老夫现效力于麾下任一参赞之职。”
李国英惊讶不已,眼中满是疑惑:“大人曾贵为前明户部尚书,为何不出任弘光朝部堂阁老,却愿为这什么周云麾下一小参赞之职?”
侯恂长叹一声,目光望向帐外,似在回忆往昔:“老夫且问李将军,弘光朝可有前景否?”
“据过往来看,无。”李国英思索片刻,如实答道。
“清廷为外族入侵我中原,可愿尽信大胆任用我汉臣否?”
李国英犹豫半天后,缓缓摇头:“短时间内应该不能。”
“那我等还能去哪?另拥一位皇帝做那曹操吗?老夫自认没那能力也没那想法更没那实力,更何况也无那纵横捭阖的光武帝。”
李国英微微点头,神色凝重,侯恂所言,正是他心中所想。
侯恂悠悠问道:“李将军你等兵力雄厚,号称百万之师可能抵挡大举南下的清军其中一路精锐?”
李国英肯定地摇了摇头,心中清楚,面对清军精锐,左军虽众,却难以抵挡。
“可否能令原灾荒严重的晋豫辖下近二百万的百姓不饿肚子,安定生活?”
“这……不能。”李国英面露难色,这一点,他自知无力做到。
“那可否能令弘光朝廷上下一个声音,共同抗清?”
“啊?这……”李国英一时语塞,弘光朝廷内部纷争不断,要做到上下一心,谈何容易。
“那又可否能让颓废而又狼狈逃窜的大顺朝李自成有能力抵住清军阿济格的汹涌攻潮,从而止步于襄阳城下?”
“这……这……不能!”李国英低下头,心中满是无奈。
侯恂站起身,目光坚定:“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此时夏军已露霸相,在老夫看来,此为良木,不知李将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