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舌战:科举变革起波澜
萧景川身披凯旋的荣光,大步踏入金銮殿。
龙行虎步间,仿佛还带着边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屏气凝神,交头接耳的嗡嗡声瞬间消失,落针可闻。
每个人都暗自揣摩,这位新晋的权相,今日又将带来怎样的风云变幻?
萧景川环视一周,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
有人好奇,有人敬畏,更有人眼中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他心中明白,自己这块“香饽饽”可是让不少人眼红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殿中央,朝着龙椅上的皇帝微微躬身,朗声道:“启禀陛下,臣萧景川有一事奏报。”
皇帝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声音低沉而富有威严:“准奏。”
萧景川目光如炬,扫过下方众人,掷地有声地说道:“大盛自开国以来,科举选才虽为国之根本,然时至今日,却也暴露出不少弊端。臣以为,当今科举过于注重诗词歌赋,忽视实用之才,长此以往,恐误国殃民。故臣斗胆,欲提出科举变革之初步设想,望陛下明鉴。”
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如同沸腾的油锅一般。
百官们议论纷纷,嗡嗡声再次响起,像一群被惊扰的蜜蜂。
“科举变革?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啊!”
“萧大人莫不是要搞什么幺蛾子?”
“他一个武将,懂什么科举!”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个声音尖锐地响起:“萧大人此言差矣!科举乃祖宗之法,岂可轻易更改?你如此妄言,置祖宗颜面于何地?”
说话之人,乃是太学学士吴学士。
他胡须花白,一脸迂腐之气,他一开口,就如同按下了反对键一般,让朝堂上的气氛更加紧张。
刘御史也站了出来,指责萧景川不通经史,竟敢妄议科举,简直是贻笑大方。
面对四面八方的质疑和指责,萧景川却面不改色,如同磐石一般,牢牢地站在那里,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只是淡淡地看向吴学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平静地说道:“吴学士此言差矣,祖宗之法固然要遵守,但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科举,也当如此。不然,我们又如何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呢?”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在场每个人的耳中,犹如一记重锤,敲击在他们的心房。
郑公公眯着眼睛,看了看龙椅上皇帝的反应,又看了看萧景川,陷入了沉思。
他停顿了一下,又缓缓开口:“正如我所言,科举重诗词歌赋,轻实务,那么敢问各位,如果有一天,敌军兵临城下,难道靠写诗作赋就能击退敌人吗?”
话音刚落,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沉默了。
萧景川的他没有停下,眸光如炬,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吴学士,我这里有几个现代的例子,或许能让你明白科举变革的必要性。”
他顿了顿,仿佛在积蓄力量,接着说道:“在现代,不论出身,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培养的是既会写文章,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比如,有一所学校,不仅教授诗词歌赋,还开设了工程、医学和法律等实用学科。结果,这些学生不仅在文化上有所造诣,还在实际操作中展现了非凡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岂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吴学士的脸上闪过一丝震惊,继而变得面红耳赤,嘴角抽搐,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朝堂上的一些官员开始低声议论,不时有人点头赞同。
萧景川的支持者心中暗自叫好,朝堂上的气氛悄然发生变化。
刘御史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站了出来,厉声道:“萧大人,你这是妄图乱政,借古讽今!你一个武将,竟敢对科举提出变革,分明是为了一己私利,祸乱朝纲!”
萧景川目光犀利地看向刘御史,仿佛能穿透他的心灵。
他语气平静而有力,说道:“刘御史,你如此言辞激烈,无非是因为害怕变革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我问你,一个国家,若连选拔人才的制度都不能与时俱进,又如何能长治久安?你所谓的‘祖宗之法’,难道就是让国家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吗?”
刘御史被萧景川的言辞震住,一时间哑口无言,脸上露出一丝惶恐。
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众人屏息凝神,似乎在等待着下一步的发展。
就在这时,萧景川微微一笑,转头看向龙椅上的皇帝,语气坚定而满怀信心:“陛下,科举变革,势在必行。臣愿为此付出一切,只求国家繁荣昌盛。”
皇帝的目光微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郑公公则眯着眼睛,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朝堂上的寂静仿佛能听到心跳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萧景川身上,等待着他接下来的发言。
萧景川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环视四周,仿佛在欣赏一出滑稽戏。
他知道,这群老古董们,就像活在信息茧房里的“井底之蛙”,根本无法理解现代知识的先进性。
“既然你们不明白,那我就给你们好好上一课!”他心中暗道,
他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地说道:“各位大人,我所说的科举变革,并非要彻底抛弃诗词歌赋,而是要让它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就好比,你们现在用的马车,虽然方便,但速度太慢。如果我们能发明出一种更快的‘汽车’,岂不是能大大提高效率?”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的反应,发现他们都一脸懵逼,显然没听懂他在说什么。
“咳咳,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只顾着研究‘之乎者也’,还要学习‘数理化’,掌握真正的技术!”他再次解释道,还用手指比划着,仿佛在给一群小学生上课。
吴学士依旧嘴硬,梗着脖子说道:“歪理邪说!老夫从未听过‘汽车’,什么‘数理化’,简直是胡言乱语!”
萧景川哈哈一笑,仿佛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吴学士,你没听过,不代表它不存在。这就像你们坐在家里,以为世界只有你家那么大,而我,却看到了整个世界!”他用手指着殿外,眼神锐利如刀,“科举改革,势在必行。我,萧景川,必将带领大盛走向新的辉煌!”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
有人被他的气势所震慑,有人则暗自佩服他的胆识。
而那些原本还想反对的保守派官员,也纷纷闭上了嘴巴,不敢再多言一句。
唯有刘御史,还想说些什么,但被萧景川一个眼神瞪了回去,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了下来。
郑公公见状,缓缓地低下了头,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眼神深邃,无人能看透他心中所想。
下朝后,萧景川回到府邸,宋婉儿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
她一见到萧景川,立刻迎了上来,脸上写满了担忧,“大人,你今天在朝堂上说的那些话,真的太吓人了!我听得都紧张死了!”
萧景川看着眼前这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柔声说道:“傻丫头,别担心,一切有我。”
宋婉儿抬起头,眼中满是崇拜,仿佛在看着一个盖世英雄,“大人,你今天真的太厉害了!那些老头子都被你说的哑口无言!”
萧景川看着宋婉儿那双清澈的眼眸,心中微微一动,一股异样的情愫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
他轻轻地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手心的温暖,心中一片柔软。
“婉儿,我有些累了,陪我回房休息吧。”萧景川的声音有些沙哑,眼神也变得深邃起来。
宋婉儿的脸颊微微泛红,有些害羞地低下了头,声音细若蚊蝇,“嗯,大人。”
就在两人即将走向内堂时,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说道:“大人,不好了,太学那边,出事了!”
萧景川眉头一皱,心道,这群老顽固动作还挺快,这就开始整活儿了?
“慌什么!慢慢说!”他强压下心中的不悦,语气依旧沉稳。
侍卫喘了口气,急忙回禀:“大人,太学那边,现在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学子,说是要联名上书,抵制您提出的科举变革!”
萧景川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好家伙,这是要搞事情啊,看来这群老古董们,是真把他当成软柿子捏了。
他伸了个懒腰,发出“咔咔”的骨节声,这不就是送上门来的经验包吗?
他可是最喜欢挑战高难度了,这帮人还真是给他送上了一个大惊喜!
他活动了下手腕,感受着血液的加速流动,胸腔内,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熊熊燃烧。
紧张的情绪,像一根绷紧的琴弦,充满了战斗的欲望。
萧景川知道,这不仅仅是科举改革的问题,更是一场他与这个时代迂腐观念之间的战争。
他目光如炬,扫向一旁的宋婉儿,只见她脸上满是担忧,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写满了不舍。
萧景川心中一暖,走到她身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柔声说道:“婉儿,放心,我没事,你就等着看我如何大杀四方吧!”
宋婉儿看着他眼中自信的光芒,心中虽仍有担忧,但还是乖巧的点了点头。
萧景川不再耽搁,整理了一下衣襟,大步流星地朝门外走去。
他每走一步,脚下的青石板都仿佛微微震动,显示着他内心坚定的决心。
走到门口,他回头看了一眼宋婉儿,脸上露出一个充满自信的笑容,“婉儿,在家等我,我一定会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时代潮流!”
宋婉儿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担忧。
她知道,接下来的这场风暴,必然会更加猛烈。
她紧紧地握着拳头,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她的“盖世英雄”,能够平安归来。
一阵风吹过,吹动了萧景川的衣袍,也吹散了宋婉儿的担忧。
萧景川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只留下一句余音绕梁的话语:“走,去会会那些所谓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