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八月二十四号,w市一中的高二年级在夏末的蝉鸣与骄阳里迎来了开学。
w市是一座沿海靠山的小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倒数,教育水平同样落后,全市只有市一中一所省一级重点高中。
为了让女儿余杲杲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余建雄托关系,不仅让女儿获得了市一中的借读机会,并且在没有参加分班考的情况下,分到了理科实验班。
市一中地理位置偏僻,学校坐落在山脚,交通不便利,从宁和县里到市一中需要开车一个多小时。
吃过午饭,余父余母就开着车载着女儿去学校报到。
车子驶出隧道,柏油马路旁砖红色的建筑立刻吸引了余杲杲的注意。崭新、开阔、气派,与破败不堪的县一中截然不同。
余杲杲看着车窗外的校园,开始憧憬自己接下来的两年高中生活。
车辆右拐,驶入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终于抵达市一中的正门。
市一中允许家长车辆驶入校园,余建雄将车子停在行政楼前的公告栏处。
妻子胡文英带着女儿余杲杲下车,按照公告栏上的分班表,确认了余杲杲的班级。
虽然早就从父母那得知自己会分到高二(14)班,也就是所谓的理科实验班,但是真的在名单上看见自己的名字,余杲杲感到莫名的心虚,毕竟自己没有参加过分班考,是托人才分到实验班的。
在保安的指引下,一家三口顺利找到了宿舍楼。
在一楼宿管处登记了信息,拿到了钥匙。
余建雄扛着女儿的床上用品,胡文英拎着行李箱,余杲杲背着书包跟在父母身后,一家三口一起向A幢103宿舍走去。
时间尚早,室友们都还未到达。
寝室门口张贴着宿舍成员表,余杲杲瞄了一眼,除了自己,其余四位都是13班的学生。
一中的宿舍是六人上下铺,带独卫和阳台,虽是六人寝,但实际每间寝室只安排五位同学入住,剩下一张床位用来放置学生的杂物。
床位、柜子先到先得,余杲杲想了想,选了靠门的下铺。
余杲杲带的行李不多,就几件换洗衣物和一些日用品。
一家三口齐上阵,不多时便收拾好了行李,眼里有活的胡文英甚至还把宿舍的地给拖了一遍。
做完这些,一家三口又根据宿管的指引,往高二教学楼的方向走去。
宿舍门口正对着是食堂,自称美食品鉴家的余杲杲看见大大的“食堂”二词,眼睛顿时就亮了。
胡文英被女儿的贪吃逗笑了,宠溺地说了句:“小馋猫。”
沿路一直向前,经过操场与图书馆,终于到了教学楼。
教学楼呈东南走向,共五层,每个楼层最东面都带有一个大平台,南面有一条不长不短的走廊,贯通三幢教学楼,饮水机、卫生间都置于此。
高二(14)班位于五楼,余杲杲站在一楼,有些绝望地看了看楼层高度,“我每天都要爬五层楼吗?”
胡文英安慰她:“爬楼可以锻炼身体,你看你都躺了快两个月了。”
还不如不安慰呢,余杲杲想。
气喘吁吁爬到五楼,余杲杲撑着膝盖站在五楼楼梯口,大口大口地贪婪呼吸着。
呼吸稍稍平复后,她抱着书箱从后门进入教室,教室内空无一人,闷热无比。
余杲杲把箱子放置在储物柜旁,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余父余母在教室里绕了一圈,对市一中的教学设施连连称赞,又嘱咐了余杲杲几句,便匆匆离去。
坐着发了一会呆,余杲杲觉得有些热,从座位上起身,走至前门开关处,打开了风扇。
高一高二教室是没有空调的,只有四台壁挂风扇,风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她从包里拿出物理书,当作扇子给自己扇风,才勉强消去一些热气。
预备铃响起,吓了余杲杲一跳。透过窗户望去,高三学子们握着水杯,行色匆匆地跑回教室。
余杲杲看着那些奔跑的身影,忍不住在脑海中幻想自己的高三。
那时候她的成绩会怎么样?会交到好朋友吗?
想了一会,余杲杲走出教室。
五楼共有四间教室,14班是南属第二间,第一间是13班——另一个理科实验班,剩下两间同一楼的教室一样,只有在考试期间才会作为考场开放。
南面楼梯传来阵阵脚步声和窸窣的说话声,余杲杲转身回了教室。
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抵达教室。
大家都下意识选择与高一的同班同学同坐,余杲杲身旁的座位始终空着。
余杲杲有些伤心,但又理解大家的做法。谁会愿意坐在一个陌生人身旁呢?
过了一会,班主任叶云慧手持一本黑色笔记本也到了。
叶云慧三十五岁左右,负责13、14班的物理教学。她站在讲台上数人数,嘴里念叨着:“好像还少一个……”
叶云慧从笔记本里抽出学生名单,清了清嗓子,“安静一下,同学们,我点一下名。”
她按照名单顺序逐一念着。
“余……”
“报告。”
两个声音同时响起,教室内众人都循声往门口望去。
一位男生逆光站着,留着最简单的寸头,看不清表情,身形挺拔瘦削,脑袋快顶到门框了,白色的校服穿在他身上,显得宽松肥大。
叶云慧看了男生一眼,“李修然是吧?”
每位班主任在分班后都会得到每位学生详细的信息表,上面附有学生照片,一中要求班主任必须提前记住学生长相与姓名,所以叶云慧一眼就认出了面前的学生。
男生乖巧地点点头。
叶云慧柔声说道:“进来吧,快找个座位坐下。”
余杲杲看了眼自己身旁的空位,视线又在教室内巡视了一圈,发现教室最右边一个男生身旁还有空位。
李修然站在讲台上,快速扫视了一圈台下的座位,家里有事耽搁来晚了,座位也只剩下两个。
他无所谓自己坐哪,于他而言,坐哪都可以学习。
他抬脚走向了离自己更近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