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是李白诗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白居易口中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她有着最尊贵的身份,受尽宠爱。】
(昨天晚上刚看完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荒淫误国。反讽当时的政权。)
(我当初看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我就觉得不是单纯的爱)
(唐玄宗真的恶心,我不懂为什么要把这份恶心的事情变成爱情[尬笑])
(还有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听起来挺美好,但要不是贵妃身份加持,人家指不定可以和寿王夫妻游玩,去岭南摘新鲜的呢)
(荔枝李隆基吃的最多,杨玉环吃了一个[泪奔]但后来都说是她爱吃就耗费财力物力。)
(杨玉环本身不喜欢吃荔枝,她喜欢的是石榴 ,是李隆基那个糟老头子爱吃荔枝 而那个年代马甚至都有头衔的 他为了吃荔枝累死了几匹马的罪名 不想手底下人骂他昏庸 自然就说是贵妃要吃)
{老祖宗们都在想,这杨玉环到底有多美能让这些有名诗人如此称赞他的美貌。
爱美人的刘邦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天幕上杨玉环的扮演者殷桃,如此美人,就应该宠之,爱之,好奇心十足的刘邦和刘彻,纷纷下场@快活三郎(李隆基):“这位唐朝皇帝,能说说这杨贵妃到底有多美,能让你干出强抢儿媳之事吗?”
老祖宗们都盯着天幕,想知道这位唐朝皇帝会怎么回答。
李隆基已经被太宗和后世的言论骂怕了,他不想在讨人嫌。
我们的李白大大可毫无顾忌皇帝,在天幕上发表自己曾见杨贵妃天姿容颜的感受。
唐 诗仙:“众位帝皇您们好,就由吾来解答,吾曾见过杨贵妃容颜,就如吾诗歌所说,贵妃有着倾国之色,肌肤细腻,姿态丰艳,高贵神韵,是举止瞩目的焦点。”
后面的知道史书记载杨玉环的容颜,纷纷附和。
“杨玉环可是四大美人之一。”
“闭月羞花形容她的。”
但也有看不惯杨玉环,痛恨让迷惑君主的贵妃。
“杨玉环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妖妃。”
“是她让大唐进入无休止的战争。”
“杨玉环就是不安时事,迷惑君主,祸乱朝纲的妇人”
皇帝们对这些评论连看都不看,一个女子能乱了国家,那这个皇帝也是无能。说到底还不是皇帝贪恋美色,不理朝政,听信谗言,才会排除异己,奸臣当道,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看到一个皇帝,把因吃荔枝而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责任推到一介女子身上,很是不齿。“干了就大大方方的承认,推到别人身上是怎么回事,丝毫没有担当。”
李隆基站在大殿上很是尴尬,这,他要怎么说。
深宫中的杨玉环看着天幕,苦涩一笑,这就是她的命运。
刚刚完成《过清华宫》作品的杜牧,看看自己的作品,再看看天幕,这怎么改,算了,有这么作品了,也不差这首,然后揉了揉,把他当做废纸放在一边。但是没想到最后被小童捡到,保存下来,不可避免的流传到了后世。
都在猜测杨贵妃到底是喜欢荔枝还是石榴。}
【但贵妃像是一副靠在她身上的枷锁,强盛时,他是帝国的象征,危难时,帝国将不再需要她。马嵬坡兵乱,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将她刺死,美人含恨而终,红颜枯骨。第二年,马嵬坡前,李琩带来了一盘她生前最爱的石榴,千帆过尽,只有他还一直在怀念她。】
(杨玉环生前有多热闹多幸福,死的时候就有多凄惨,只有一条白绫陪她,)
(盛世需要她点缀 乱世需要她顶罪)
(她不无辜,她不止一个人,还有她的娘家人,杨国忠!她不死,杨国忠就不会死,杨国忠不死,所有人都会死。)
(她是不无辜,但不能把安史之乱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她,她只是在后宫挣扎生活的女人,李隆基才是大唐的决策者,如果不是李隆基活的太久,狂妄自大,贪图享乐,听信谗言,重用奸臣,大唐就不会从盛世跌入深渊。)
(那些大臣不敢说皇帝,只能把不满,愤怒发泄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杨玉环身上。)
(所以皇帝该死的时候还是赶紧挂掉的好。)
(李隆基亲手创作盛世大唐,也把他带进无尽的深渊。)
(安史之乱后,大唐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起来。)
{杨玉环看着天幕上准备自裁的自己,这就是她以后的命运吗?不知道现在陛下将会如何选择。刺死还是囚禁在这深宫。无所谓了,就是不知道兄长将会有如何遭遇,罢了,他们用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有这遭遇也算是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了。
李隆基震惊的看着天幕上爱妃自裁一幕,怒不可遏:“这些大臣,怎可如此逼朕。要朕如何面对爱妃。”
唐太宗瘫坐在椅子上,贞观群臣脸色也不好看“这可是他们与陛下创造的盛世大唐,安史之乱到底发生了什么,竟让大唐再也起不来。”
李二凤直接气的抱着长孙皇后痛哭:“这可是他的大唐啊,那个万和来朝的盛世,该死的李隆基。”
那句“皇帝该死的时候还是挂掉的好”让一些皇帝气极,“朕长寿还有错了。吃你家大米了。”
知道自己晚年干的那些逼事的刘彻在看到这句话,感觉就是在映射自己“啊,这个,长寿还是很好的,朕会避免巫蛊之祸的,还是不要点朕了。”
开元年间的大臣都为未来安史之乱担忧。未来陛下到底做了什么,在线等急啊。
天宝年间的大唐各地民心动乱,又有战乱了,他们还是赶紧准备逃吧。底层官员纷纷下场安慰:“此事还没有发生,请大家稍安勿躁,相信陛下一定会找到叛乱之人。”说着担忧的朝皇城看去,陛下将会怎么做呢。
天宝年间的大臣看到如此动乱十分担忧,纷纷下跪:“请陛下处置杨国忠兄妹及杨氏家族,还天下一个公道。”
李隆基看着下面逼迫自己的大臣,抬头看着与天幕相似的场景,知道该做出决定的时候了:“来人,捉拿杨氏族人,男子问斩,女子贬为奴隶,将贵妃囚禁飞霜殿,永世不得踏出宫门半步。”
杨国忠瘫坐在殿上,他知道他们完了。一些大臣对杨玉环的处置十分不满,想要再说什么,被身边人拽了拽,还是算了。后人说的不错,一切都在于陛下啊。他们还是找出祸乱大唐的安史之乱到底都是谁。
有一位臣子上前一步,禀告道:“陛下,臣猜测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引发的叛乱。”
李隆基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一个,派人捉拿安禄山,史思明。
已经准备叛乱的二人看到天幕把自己叛乱之事公之于众,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提前叛乱,准备攻打长安,战事再起。
生活在天宝年间的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也为大唐担忧不已。
正在经历安史之乱和战乱不休的晚唐,为自己的凄惨命运痛哭不止,有些纷纷奔向昭陵找太宗诉苦,有的直接在天幕上诉说自己的遭遇。看的太宗流泪不止,这都是他大唐子民啊,因为这个混账让他大唐遭遇如此祸事。
回到长安被囚禁的太上皇李隆基捂脸痛哭,“玉环……”他悔啊,是他毁了大唐,他对不起大唐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