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八国联军本来就是强势方,对于慈禧宣战的行为自然是十分恼怒。】
【我来你家抢劫,你居然想把我赶出去?】
【而且都打到大沽口了,怎么能不去京城溜一圈,顺便警告下清朝呢?】
清朝,康熙是真笑不出来,先前讲唐朝的时候,还说人家天子九迁,呵呵。
我们大清也是不遑多让,更糟心的是这种被人家吊着打的无力。
大阿哥本就是个性子暴躁的,根本忍不住话:“这些洋人实在无耻,毫无礼仪气度可言!”
太子白了他一眼:“大哥是在和强盗讲道理吗?”
“强盗要是讲得通道理的话,还能叫强盗吗?”
【八国联军继续进军占领了京城,以此为中心兵分四路围剿义和团和清军的残余力量。】
【尽管义和团和清军奋力抵抗,但还是没能阻止联军继续侵略的步伐。】
【当八国联军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后,就开始与清政府进行谈判了。】
宋朝,苏轼十分愤慨:“说是谈判,不就是剥削吗?”
他哼了一声:“不过是换了个好听的说法,还得让清朝感恩他们的施舍呢。”
苏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这已经是第三次大败了,只怕不被剥一层皮下来,脱不了身。”
“先前大不列颠不过一国,索要的赔偿就已经是天价数字了。”
“如今八国联军来势汹汹,对方恐怕会狮子大开口!”
苏轼如何不知,偏偏国家危亡之时,坐在那上头的都是些软骨头。
“哼,以清廷的性子再多的赔偿都只会应下。”
“总归,这银子从老百姓身上压榨不就行了,又碍不着这些高官宗室的事!”
【整整八个国家的联合侵略,可想而知不是这么好打发的。】
【清政府派出李鸿章等人作为代表去和列强进行交涉,希望能够争取更多的利益。】
【还记得有人曾说过,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叶楚表情沉痛:【没有实力的时候,别说是打输了,你就是打赢了也没有去谈判的资本。】
汉朝,刘彻眼睛亮晶晶的,大声叫好:“这话对朕的脾气!”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是靠真刀真枪的拼杀建立起来的,而不是摇尾乞怜。
面对虎视眈眈的敌人,求和讨饶只会暴露你的软弱。
就算再惨烈,也要从那些觊觎你的人身上狠狠撕下来一块肉,让他们知道你不是好惹的!
【国家多了,这其中的利益牵扯就多了,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意见分歧也多了。】
【有人觉得要杀了慈禧和主战的大臣,有人觉得这样不利于他们获取利益。】
【最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还是打算放过慈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过这次压榨的机会,提出的各种条件几乎把殖民两个字摆到台面上了。】
【然后慈禧老佛爷以光绪的名义下了一封诏书,上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明朝,小朱棣率先吐槽:“哇!这老妖婆比我想的还要更无耻啊!”
“这种话她也说得出口?!”
朱元璋呸了一声:“所以老子警告你们,以后我老朱家要真有这天的话。”
“与其留下万世骂名,还不如让大明干干净净的去了!”
“她慈禧倒是安安稳稳的,天下的百姓真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了!”
【为了维护清朝破破烂烂的统治,她真的很努力的在卖国求荣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清朝和八国签订了着名的《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巨额白银,本息合计达 9.8 亿两。】
【并且由此在华国境内诞生了不允许华国人居住的各国派兵驻守的租界。】
【什么防御外敌的炮台都通通拆掉,人家还要在清朝的战略要地派兵驻守。】
【最倒反天罡的是,清政府还得保证他们要严厉镇压华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朝的朝廷彻底沦为了洋人的走狗,帮助他们在华国殖民掠夺。】
唐朝,李世民以为自己耳背没听清:?
你一个华国的朝廷,帮着敌人镇压自己人,搞没搞错啊?!
那条约上都是什么东西,这种打你一巴掌还要朝你吐口水的羞辱也能忍?
程咬金直接就是一个暴怒,骂骂咧咧的说:“真是没胆的龟儿子!”
“老程我就是拼个鱼死网破,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魏徵面无表情的用颤抖的手掏出了保心丸,缓了好一会儿。
“长此以往,华国还叫什么华国,定会沦为这些西方诸国的奴隶!”
“到那个时候,别说是什么大清,汉人都面临着民族存亡的生死危机啊!”
【就签署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八国联军同意撤军。】
【然后我们仓皇出逃的慈禧和光绪从西安起驾返回北京。】
【那队伍叫一个庞大,24面黄龙旗开路,1000名骑兵守卫,还有3000辆装满金银的大车。】
【谁看了不说一句狗大户?】
【合着9.8亿的赔款全让我们无辜的百姓出了,你朝廷是一点人事不干啊!】
宋朝,赵匡胤:......难绷!
你们自己接二连三的大败仗,每次都带回一个不平等条约,老百姓就是有再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这么造啊!
结果你是掏空了别人的饭碗,自己山珍海味的过着呢!
你不亡谁亡?
老子在你手底下干活,也得分分钟起义干翻你丫的!
【但是慈禧心里也知道,这么多年折腾下来,清朝的统治已经是岌岌可危。】
【别说下头的百姓要造反,就连朝中的大臣也是不满至极。】
【为了维护大清的封建统治,慈禧决定也搞搞改革,弄了个像模像样的“清末新政”出来。】
【什么编练新军、振兴商务,落后的科举制也在此次变革中废除,清朝开始建立新式学制。】
废除科举制是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最不能接受的,他们苦读多年就是为了一朝上榜,为官做宰。
结果你说什么?
科举制都被废除了!
无数人嚷嚷起来,批评起大清的昏庸无能,什么新式学制竟然比得过圣人学问?
永乐年间,朱棣却不这么想,慈禧这种老顽固都愿意推行新学制,说明什么?
说明科举制就像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一样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只有对大清有利,但又不会危及到慈禧封建统治的改革措施,她才会通过!
朱棣搓了搓小手,也不知道天幕能不能讲讲,也好让他抄抄作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