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虽满心不舍,却也知轻重,轻声道。
“云郎且回吧,明日早朝,还要劳你费心。”
苏云点点头,握住明珠的手,道。
“明日退朝后,我再来陪你用膳,可好?”
明珠微笑着点头。
苏云起身告辞,步出凤栖阁,沿着宫道往宫外走去。
夜色深沉,宫灯闪烁,忽闻前方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他心中警觉,忙闪身躲在廊柱后。
但见一道黑影如鬼魅般掠过,直奔清华殿方向而去。
苏云心头一震,清华殿乃嫣然公主居所,这黑影定是刺客,来意不善。
嫣然公主虽与他立场不同,而且不停纠缠。但也曾多次相助,他无论如何,终不能冷眼旁观,当下迈开步子,紧随其后。
待至清华殿外,血腥味已扑鼻而来。
苏云暗道不妙,推门而入,只见殿中烛火摇曳,地上躺着几具尸体,正是朱雀阁的护卫。
再往内殿看去,却见朱雀阁副阁主与一名黑衣刺客正激烈交手,二人招式狠辣,显然都抱着不死不休的心思。
苏云正要上前相助,却见副阁主突然使出一记杀招,一剑刺入刺客心口,而刺客的刀也同时贯穿了她的腹部。
二人同归于尽,倒在血泊之中。
苏云急忙上前,查看刺客面容,此前摘星楼有一位高层到京都,画像唐门暗卫早已交付于他,此刻见到这张脸,苏云心中暗惊。
如今在这大周京都,他才是摘星楼头号大敌,眼前这摘星楼高层,蛰伏这么久,不应该找苏云麻烦吗?
为何会拼死刺杀嫣然公主?
一边思索,苏云在刺客怀中搜出一本名册,封面绣着朱砂牡丹纹,翻开一看,里面记载着当年太子谋反案的诸多细节。
却因血迹浸染,许多字迹模糊不清。
但有一个名字,烙印进他脑海之中。
唐青山!
当年林若甫派婉儿入摘星楼,便是为查此人。
对于唐朝北冤案,唐青山定是关键人物,他既然出现在这名册上,名册还有朱砂牡丹印记,说不定是解开一切谜团的关键。
他当下便将其小心收在袖中。苏云刚刚站起身来,
便听闻内殿深处传来一声娇吟。
苏云心中一紧,提剑上前,只见嫣然公主正倚在床榻上。
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显然中了春药。
但见她衣衫半解,青丝散落,双目含春水,朱唇泛微颤,端的是颠倒众生。
“苏云……是你吗……”
嫣然公主轻声唤道,声音中带着几分娇喘。
“我中了春药,怕是……怕是熬不过去了……”
苏云虽为郎中,却知这春药霸道,并无特效药可解,唯有……
他心中挣扎,想起嫣然公主此前的种种相助。
想起她为他冒险动用朱雀阁,如今若袖手旁观,实在不义。
再者,这春药若不及时化解,怕是要危及性命。
“公主,得罪了……”
苏云咬牙道,上前将嫣然公主轻轻抱起,放在床榻上。
嫣然公主见是他,眼中闪过一丝欣喜,伸手搂住他的脖颈,轻声道。
“苏云,我知道你心里有我,不然也不会赶来救我……”
话语未落,便吻上了苏云的唇。
苏云只觉一阵天旋地转,怀中的娇躯如火般滚烫。
最终,苏云终归还是没将嫣然推开,俯下身去……
殿外,夜色更深,唯有烛火在风中摇曳,将二人的身影映在窗纸上。
其中旖旎,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夜,清华殿中的秘密,唯有明月与烛火知晓……
……
次日清晨,苏云醒来,扭过头。
嫣然承恩一夜,慵懒躺在他臂弯之中,一旁被撕碎的床单,上面一朵梅花清晰可见。
苏云心下黯然,虽是为救她性命,但终究是坏了她清白,这该如何是好。
他犹豫之间,索性从清华殿悄然退出。
苏云自清华殿辞出,乘舆而行,晨曦初露,薄雾未散。
车辕之上朱雀旗犹自翻飞,却映得他面色如铁。
怀中名册血迹未干,触手生温,恰似当年在牡丹园所得羊皮地图一般,隐隐透着杀机。
“驾!”
车夫一声清喝。
苏云倚坐车中,借晨光展册细观,只见首页朱砂牡丹纹旁,端端正正写着六字。
太子谋逆事略。
笔锋凌厉如刀,翻至中页,唐青山三字赫列其间,名下标注。
“唐家管事,赤焰军副将,掌北门锁钥,戊午年三月初九申时初刻,引叛军入玄武门。”
字迹间朱笔圈点,显是事后批注。
苏云暗忖。
“唐家管事……这唐青山跟我有亲缘。”
“不过,当年太子谋反,竟有如此详尽名册,谋反乃灭族之罪,何人敢私录于此?”
忽觉名册纸页有异,举至亮处,但见页脚暗纹纵横,细辨之下,竟是一幅太极殿方位图。
正武门至御花园路径分明,图中赤焰军旗号所指之处,正是当年太子府暗格所在。
“朱砂牡丹之主……”
苏云抚册长叹。
“若此册为真,则当今陛下当年确系被诬陷,然造册之人却将证据留存,分明是要留与后人参详,其心可诛!”
正沉吟间,马车忽停,车夫禀道。
“大人,已至唐府。”
苏云收册入怀,掀帘下车,却见府门前两盏气死风灯尚未熄灭,管家李安定立在阶下。
“老爷。”
李安定压低声音。
“太师府周大人已候在书房,言称有军国大事相商。”
苏云心头一震,周宣身为三朝元老,素日轻易不入臣府,今日亲临,必有要事。
急步转入后院,绕过九曲回廊,果见书房烛火通明,一人负手而立,头戴乌纱帽,身着酱色圆领袍,正是太师周宣。
“老师深夜莅临,学生有失远迎。”
苏云长揖及地。
周宣转身,目光如电,直射苏云面门。
“昨夜清华殿之事,你真是糊涂啊。”
苏云微微一愣,不敢隐瞒,将刺客名册、春药之事和盘托出。
周宣听罢,抚须长叹。
“痴儿!清华殿虽为冷宫,却有二十四名老宫人轮值,你二人动静太大,如今满朝文武皆知,陛下已下明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