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控制住疫病了
童文瑶手上的是桔梗的手帕,淡绿色的很好看,绣的很精美,可见花了不少功夫。
而杏儿手上的帕子就是淡黄色,上面绣了一朵黄色的杏花。
“秋霞姐,你这个手帕一看就是绣了很久的,你拿去县上卖还能卖不少钱呢,你快将它们收回去。”说完,童文瑶就将手帕准备塞到她手上。
就连杏儿也紧随其后。
秋霞连忙推辞道:“文瑶,杏儿,你们就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片心意。”
上次她在门口还是文瑶救回来的,所以她那会儿躺床上的时候,就一直绣这个手帕,有时候绣不好,还会拆了重新绣,为的就是能将手帕送给她们。
“文瑶,杏儿, 这个是我的心意,还希望你们能收下,你们三番两次救我,我无以为报,只能在闲暇的时候绣手帕,这也是我能想到报答你们的机会。”
她眼神里带着真诚,童文瑶原本想说我救你没想过要什么报答,但是看到她后,开口道:“谢谢,手帕绣的很好看,我很喜欢。”
秋霞一听,脸上不再是那么悲伤了,眉眼笑得飞起,开口道:“这手帕我还托婆婆拿到壁寺庙开过光,能保佑平安的。”
她继续道:“那我今日就先回去了,多谢文瑶和杏儿。”说完,她往门口走去,她婆婆看到后,帮忙扶着她。
童文瑶看着她婆婆对她这么好,不免为她高兴,可以说她很少能看到这么和睦的婆媳关系,即使在现代那会儿,也是很少遇到,没想到在这里她居然能看到,她刚来这里的时候,秋霞嫁到这里已经有三年了,这三年没有怀孕,即使这样,芳婶对她依旧跟亲生女儿一样好。
就像上次,秋霞在辣条工坊遭孙婆娘诬陷,芳婶也是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怒骂孙婆娘,她一直相信自己的儿媳没有出轨。
不一会儿,东子从外面进来,脸上带着笑容,开口道:“老大,老大,余关县能控制住疫病了,现在城门可以开放,不过进出还是要检查有没有发烧的,而且也只准我们这边的人进出。”
童文瑶听后,开口道:“你去找村长让他带着人去县里将水泥建筑那边放着的水泥和砖头拉过来,到时候水泥建筑的人在去常镇村拉。”因为常镇村还没解封,所以童文瑶就跟东子说让他直接去拉县里的货。
末了,她继续道:“别拉县令那边的货,先将季大人的房子先建起来先。”
东子点了点头,再次出门骑上马走了。
童文瑶站在楼顶看到大榆树的旁边的地基也准备的差不多了,等材料一到就可以建房子了。
如今的天气也渐渐暖和起来,也不知道常镇村弄的沤肥怎么样了。
随着一声敲钟声,大榆树的村学也放学了,童文瑶能看到歆儿和文姜手拉手一起回来,文姜的事也是不能拖下去,她等开春后,去一趟南边吧!
文姜时不时的咳嗽一声,歆儿就扶着他,看的童文瑶眼里有些发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孙婆娘那样死太便宜她了。
正在她想去看沤肥时,吴庆过来了,开口道:“文瑶,你说的沤肥现在我去看那个坑,里头全是腐烂的叶子,闻着味道还有点刺鼻,闻久了还有一点晕。不知道成没成。”
等到童文瑶去到沤肥的地方时,已经有两名晕倒了,村长叫人捂着口鼻,去将那两人拖出来。
童文瑶立马给他扎针,之后才缓缓醒了过来。
“村长,我不是在沤肥吗,怎么在这里啊!”吴庆用拐杖敲了敲地面开口道:“若我在晚来一步你都要见你爹了。”
童文瑶看了一圈周围,这才开口道:“沤肥的时候,尽量避免站在风口下方,不然味道闻多了也会晕倒的。”
她绕到风口上方,用木棍翻了几下,开口道:“这种肥在过几天就可以撒到地里或者田里了,快开春了,开春前正好施肥。”
这里的沤肥大多数都是用鸡粪来沤肥的,甚至混杂着牛粪来沤肥,而常镇村养羊的多,所以沤肥放的羊粪。
童文瑶站起身拍了拍手,往吴庆身边走到一旁开口道:“村长,我手里有两样粮食种子,你看你要不要找专门的人先去种植,然后等种出来多了之后,你在下发给村里人种植呢?”
她除了先前给常镇村的玉米和土豆,这段时间她也在空间里种植好几茬,这才有了一点种子。
吴庆听后,急忙问道:“是什么种子,我们这些人会种植吗,要不文瑶你还是交给专门的人弄吧,我担心他们怕弄坏。”
她听到笑了笑开口道:“村长,不必担心,我在其他处有叫他们种植的,这一点是剩下的。”
吴庆听后这才放下心来,开口道:“既然如此,那我就替他们谢过文瑶了。”童文瑶连忙开口道:“说什么谢不谢的,想当初我们刚来这里的时候,还是村长你来接我们回去,还叫人来我们家帮忙修房子,这些我们家都记得。”
走到了门口,童文瑶开口道:“村长,那等会儿我叫人将东西拉过去给你,到时候你安排人来种,土豆的话,可以切成小块来种植,玉米的话就是一个坑大概放三四粒种植。”
“好好好,多谢文瑶。”若是真的能种植起来,他们交税也轻松一些,想到文瑶说的一亩地玉米的产量是在六七百斤,而土豆的产量更是在一千多斤左右。
若不是估计文瑶在这里,他都要抱着老伴狠狠的哭泣起来,他们种植的小麦一亩产地是在四百斤左右,这还是在平常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但是文瑶给的这两种,一亩地就能产六七百斤,加上这次他们在种植前施肥了,估计产量也会大大提高一些吧。
童文瑶回了后院的库房,她从空间里拿出土豆和玉米,然后这才走出去叫了小华来。
“你将这个拿去给村长他们。”小华看着两个箩筐的土豆和玉米,心里想道,这不是在常镇村就给他们了吗,怎么这里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