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人就不清楚了,此事一直是老许负责。”
“那就把大掌柜叫来,他不是在庄里吗。”
“嗯,在的,老许不在时青衣楼都是他负责。”
青衣楼除了负责人许贯中外,还有五个高层,分别用大掌柜二掌柜一直到五掌柜称呼。
片刻后,一名四十多岁文人来到近前。
“见过官人,刘管家。”
二人也纷纷还礼。
沈潮直接道:“我想问下,辽国那里接洽的怎么样了。”
“回官人,一个月前便收到消息。辽国对我们的货品非常感兴趣,价格也没有异见。
正在等候您的消息,什么时候如何交易?”
“我们这面的边境可能摆平?”
“没问题的,经过我们运作,那沧州的指挥使于庆已经提拔到边军之中。
除他之外,还收买了几个军官。只要我们动作不是太大,几十车的货物,不会惊动高层的。”
“嗯,不错,你们的效率很高。那辽国那面更没问题了吧。”
“这是自然,根据我们的情报,这件事已经惊动了辽国皇帝。”
“那就好,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在帮他们。既然如此,那就马上回信息,约定交易时间地点。第一批先交易五千枚,用战马换。”
又看向刘大宝,“你主导此事,大掌柜方面负责联络。我们的价格已经很公道了,不允许他们以次充好。”
“好,我明白。”
大掌柜下去后,沈潮继续道:“西北那里的硝石提炼要继续加大投入,还有四川的硫磺,都要大量准备。”
“硝石倒还好,庄子现在有数万人口,靠我们自己堆硝产量也很可观。
硫磺就麻烦些,那东西产量有限。我们要的多了,价格也大幅上涨,这样会引起朝廷注意的。”
“尽量吧,海港尽快启动。加强对日贸易,他们那里硫磺矿多的很。”
“也只能如此了。”
接下来的日子,沈潮将精力主要都放在了教学上。
随着各地书坊的扩张,越来越多具有数学天赋的人来到白云山庄。
尤其是打通了南方市场后,不仅引来大量的高智商人才,还有许多手艺精湛的艺人。
沈潮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而那些有着某些天赋,生活却陷入窘迫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最近就在集中培训一批造船师,其中除了一些顶级匠人,剩下都是学校选拔的年轻人。
看着坐满了人的教室,沈潮站在讲台上,严肃道:“现在的匠人对于技艺很多都是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制作东西时靠的是模型,经验。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流程变成理论,数据。
让一切行为都能记录在书面上,让人可以通过书籍就能掌握。
比如一艘船一共有多少部件,要全部画出来,标明准确的数字。部件之间如何连接,全都要准确描述。
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画图。这套方法我称之为三视图,既从三个方向记录物体的结构和形状。”
台下众人全都听得聚精会神,尤其是那些天资聪颖的年轻人。
自打他们在学校里上了几次课,就仿佛看到另一个世界。这世上不是只有圣贤之书中的道理,科学更加博大精深。
他们白天上课,晚上也会待在教室和同学一起讨论。所有的吃喝用度全都学校提供,这些当今最聪明的一批人,就这样不知疲倦的疯狂摄取知识。
成果也是非常显着的,沈潮提出的很多课题都逐渐被攻克。
比如玻璃被研究出来后,这几个月的时间不仅造出了许多精密的容器。比如量筒,量杯,试管等。
就连望远镜也搞出来了,当赵随第一次看到数里外树上鸟窝时,激动的老泪纵横。
沈潮告诉他只要做的再大些,月亮也能看见后,便带着研发小组沉浸其中。
还有一项发明让沈潮很开心,便是摆钟。沈潮只是知道大致原理,和几个搞机械设计的小组说了后,没想到几个月就做出了成品。
又改进了几次后,现在已经非常好用了。
对于此他也并不意外,此时算得上古代文明的最顶峰。无论是文学还是科技上,都不是后世明清可比的。
若论计时工具,东京就有座数丈高的天文仪象台。以水力驱动,不仅能计时,还有天文观测,天文演示的功能。
那还是几十年前大宋名臣苏颂带人发明的,乃是世界最早的天文钟。
沈潮这个摆钟除了动力上新颖些,比结构巧妙复杂却是不如的。
看着最新做出来的摆钟,差不多有一米八高。对一旁的刘大宝道:“这摆钟可以投放市场了,工厂那面也要加大产量。赚了钱,才能继续研发更小巧精准的,这样才是良性循环。”
“官人说的是,那我们怎么定价呢?”
“还是老套路,现在产量上不去只做精品。用些高档木材做外壳,上面镶点金子宝石之类的。
价钱翻上十倍左右就行了。以后产量上来,再做些低端货。”
“呵呵呵,好嘞。”
早在三个月前,那时沈潮还在江州。
曾有两艘船装着二百余人,漂到了登州海域。
被大宋士兵控制,全都送到了知州王师中处。由于此时朝廷中主战派占了多数,因此北方大部分官员都换成了主战派,王师中便是其中之一。
这伙辽人头领叫高药师,据他所述,他们来自辽国苏州,也就是后世大连附近。
渤海人高永昌已经被金国所灭,现在整个辽国东京道基本被金国占领。
他们原本是想去高丽,却是漂到了大宋。如今宋金两国已经隔海相望,不必在通过辽国了。
王师中立刻将消息上报皇帝,而皇帝收到信息后也叫来童贯等人商议。
最后命高药师再走一趟辽东,联络女真人。
哪知其还没靠近,就见岸边有女真士兵把守,并要追杀他。吓得也没敢上岸,直接便回来了。
赵佶恼怒对方没能完成任务,便将其发配偏远地区。
然而一颗联合金国,共灭辽国的种子,却在一部分人心里种下。
事情没过多久,黎明周报的刊登了辽金现状。
许多大宋人,在看到辽国的疲弱,都暗自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