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明当侯爷,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左拥右抱、三妻四妾岂不快哉?”
“我在你们现代的很多论坛上都看到,你们现代的很多男人都羡慕古时候的三妻四妾。”
姚广孝目光一转,看向朱吾能,似乎想从对方脸上捕捉到一丝艳羡之情。
朱吾能听闻此言,却是轻轻摇了摇头,回应道:“大师有所不知,如今在我们那个时代,也就是现代社会,许多男子虽嘴上说着羡慕古时男子能够三妻四妾,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姚广孝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好奇之色,追问道:“哦?这倒是有趣,为何会这样?”
朱吾能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大师您想想看,在我们现代社会,实行的可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制度下,夫妻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感情也更为深厚和稳定。
而且,我们有着便捷的互联网,可以随时获取各种信息,娱乐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像打游戏啦、点外卖啦等等,这些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便利与乐趣。
若是让我留在这大明,即便贵为侯爷,纵然手握滔天权势,还能尽享齐人之福,拥有三妻四妾,可没了网络,不能畅玩游戏,更无法随心点选美味可口的外卖,又有何意趣可言呢?”
朱吾能的话语斩钉截铁,毫无半点犹豫之意。
显然,对于他来说,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远胜于古代的所谓荣华富贵。
姚广孝听后,不禁微微一怔,旋即哈哈大笑起来,调侃道:“阿弥陀佛,施主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只是这世间众人所求各不相同,有人贪恋权财色利,有人则追求内心宁静平和。不过依贫僧看来,施主对现代生活的眷恋着实深切呐!”
姚广孝捋了捋胡须,微微点头,“小友如此重情专一,倒是令老衲钦佩。但此乃陛下旨意,老衲也只是奉命行事。不过小友放心,此事尚有转圜余地。只要那星象不变,皇孙仍能穿梭两界,或许陛下会改变主意。”
朱吾能听闻此言,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大和尚,我可是自始至终都对你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啊!然而,你为何竟要向陛下提出如此糟糕透顶的主意呢?”
朱吾能的心中依然充斥着愤懑与不满,他努力瞪大自己那不大的双眼,直直地盯着眼前的姚广孝,仿佛想要从对方的脸上看出一丝愧疚之色来。
面对朱吾能的质问,姚广孝却是一脸平静,缓缓说道:“小友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你待我真诚,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对你同样也是赤诚相见呐!我从未有过丝毫隐瞒或欺骗你的念头,我所告知于你的,皆是发自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呀。”
姚广孝停了停,接着又道:“你不是说,陛下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皆堪称一流,你对其敬仰有加,赞誉陛下乃是千古一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之中足以位列前五之尊位。
但正因如此,我更不能有所欺瞒于你。
若我存心想哄骗于你,大可以不将实情相告,只需略施小计,将你诱入大明境内,再设法留住你便可。
然而,这般行事绝非君子所为,亦非我所愿。唯有开诚布公、坦然相告,方能获得你的理解和认同。
唯有如此,你方会心甘情愿地为大明效力,全心全意地付出。此乃我的初衷,亦是陛下之意啊!
如果你真的不情愿,那么陛下自然不会强求于你。
你不是曾经说过,陛下迁都至北京,派遣郑和先后七次远航西洋,亲自出征蒙古多达五次,向南征讨安南,还组织编撰了宏伟巨着《永乐大典》,推崇儒家思想、重视文化教育。
正是由于陛下所达成的这些丰功伟绩,才为大明朝的昌盛与稳固夯实了坚不可摧的根基。
你曾经提及过,陛下乃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位能够封狼居胥的伟大帝王!
即便在缺乏你的协助之时,陛下依然能够铸就这般登峰造极的辉煌成就。
如今若有你的襄助,再加上太子以及诸位皇孙们齐心协力地鼎力支持,是否就有可能破除后续的那道诡异魔咒,使得大明江山永不被外族肆意践踏侵凌呢?这不也是你内心深处殷切渴盼见到的景象么?
依我之见,我现今所处的大明王朝,跟你们六百多年前所生活的那个大明,本质上应当属于同一个大明帝国。
然而,我们却并非处于完全相同的平行时空之中。
毕竟大明所历经的种种变迁,对于你当下所在的这个世界并不会产生丝毫的影响。故而,你大可不必忧心忡忡,生怕因自身的涉足而导致整个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剧变。”
听到姚广孝这样讲,朱吾能不禁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涌起一阵笑意。
说实话,关于是否会因自身的介入而改变历史走向,并进而对他所身处的这个世界产生影响,他确实曾经认真思考过。
然而经过一番观察和分析之后,他发现似乎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或许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这里可能是处于不同时期的平行世界吧。
回想起最初的时候,对于朱棣这个人,朱吾能内心充满了恐惧。
要知道,那可是一个敢于造反、甚至诛杀了方孝孺十族之人啊!
这般残忍的行径,在历史长河中堪称独一无二,留下了那惨绝人寰的诛十族悲剧。
即便如此,当提到那位喊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豪迈口号的朱棣时,朱吾能依然心怀敬佩之情。
虽说朱棣是以篡位之姿登上皇位的,但他在位期间所立下的赫赫功勋,足以与开国皇帝朱元璋比肩而立。
随着与朱棣不断地接触交流,朱吾能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这位帝王着实心系天下苍生。
他不仅致力于恢复并完善科举制度,广泛招揽各方贤才,而且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变得更为公正合理。
自己给的农作物更是大受朱棣的欢迎,让朱吾能觉得朱棣对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下了大力气的。
更不用说他下令责编的《永乐大典》,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留存世上的已经没有了,朱吾能都想留一本。
也许大家都姓朱,朱吾能不想大明朝落落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的境界,想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改变朱棣一家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