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殿内,群臣聚集,正襟危坐,气氛凝重而庄严。
刘欣的手指轻轻摩挲过奏书上的墨迹,精心准备的提案,缓缓抬起眼眸,最终定格在前排端坐的朱博身上:“丞相上书的意思,重新恢复御史大夫之职,是吗?”
朱博随即稳稳地站起,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是的,陛下。臣以为,大司空之职冗余且权责不明,易导致朝政混乱,若复置御史大夫,遵奉旧制,可以明晰权责。
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议论声,群臣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提议感到意外。
何武挺身而出,声音洪亮:“陛下不可!三公制已然确立,其稳定性与合理性早已得到验证,若轻易朝令夕改,势必引起朝野动荡,不利于稳定。
何武作为曾经的三公制的推行者,对这件事是极力反对。
朱博闻言,眉头一皱,迅速反驳道:“大司空之职虽设,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朝政中的一块绊脚石,复置御史大夫,提升朝政效率。”
群臣或低头沉思,或交头接耳,显然都在权衡利弊,考虑着各自的立场。
就在这时,师丹也缓缓起身,选择了站在何武一边:“陛下,臣亦认为三公制不可轻易动摇,贸然恢复,恐非明智之举。”
师丹的表态,无疑给这场争论增添了几分微妙,使得的意见在群臣中颇具分量。
刘欣静静地听着,目光在三位大臣之间来回游移终于,缓缓开口:“朕以为朱卿所言,确有可取之处,御史大夫之职,自古以来便是监察百官的要职,恢复旧制,正是整顿朝纲的良策。”
朱博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样子可以一步一步的,卸了师丹的权,将自己人安排到上面。
而何武和师丹的脸色则微微一变,目光中闪过一丝不甘,并未再开口,只是默默地坐回了原位。
刘欣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声音中带着一丝深沉的意味:“今日之事,便到此为止,诸位爱卿,朕还要宣布一件事,新都侯王莽已然卸任,等决定任命傅喜右将军,出任大司马,册封高武县侯。
此话一出,大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不远处角落里的傅喜,脸上纷纷露出惊讶之情。这无疑是朝廷即将扶持傅氏当政的信号,预示着王氏的辉煌时代已然成为过去。
傅喜起身,拱手推辞,言辞恳切:“陛下,臣能力有限,暂且不能担此大任,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欣轻轻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一抹不容置疑的微笑:“傅卿,就不要跟朕拒绝了。你礼仪廉洁,忠诚忧国,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你正是大司马的不二人选。”言罢,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信任与期待。
傅喜见状,心中虽有万般无奈,却也只能恭敬地接受了这份突如其来的重任。
大殿的门缓缓打开,大臣们纷纷走出,议论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对傅喜投以赞许的目光,称赞之声此起彼伏。
师丹与何武,平当,王嘉,等人更是走上前来,与傅喜寒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喜悦。
王莽的离去,让众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失落,失去了一个可以倚靠的主心骨。而傅喜的崛起,无疑为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在这欢庆的氛围中,傅晏是脸色阴沉转身离去,脚步匆匆,与朱博一同前往永信宫。
永信宫内,
傅瑶听闻傅喜被任命为大司马的消息,脸色同样变得阴沉,轻抚着案上,轻轻抬起眼眸,望向站在一旁的朱博,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丞相可知老身的心思?”
朱博闻言,心中顿时明了,依靠傅氏起家,深知傅瑶的手段与心机,微微欠身,恭敬地答道:“太后的意思,微臣明白。
傅瑶满意地点了点头,轻启朱唇,低声吩咐道:“傅喜此人,虽礼仪廉洁,却过于耿直,不懂变通。需设法让他在朝中孤立无援,再寻机将他铲除。”
朱博闻言,心中虽有些犹豫,但想到自己的前程与富贵,坚定地点了点头:“臣遵命。”
傅晏的时候提出意见:,臣倒有一个主意,敬武公主在长安人脉广泛,足智多谋,可以让他出出主意,想方设法铲除掉傅喜,也不引起陛下的怀疑。
傅瑶点了点头,刘宓的一些事他确实听说过,而且这回称尊号,在从中出力,确实可以,问问看。
与此同时,傅喜回到府中,心中依然无法平静。
傅喜坐在书房中,沉思良久,得罪了傅太后,这个大司马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做,恐怕已经有人,在背后准备算计,想方设法让自己下台。
傅喜拿起毛笔,谦谨地蘸了蘸墨,终是缓缓落笔,字字斟酌,句句谦逊:“臣近日身体不适,望陛下体恤,允臣告病在家,修养数日。”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字迹逐渐干涸,
傅喜轻轻吹干墨迹,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决绝,奏书折叠整齐,置于案头,为今之计也只能用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