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皇帝李适诗之十二
于章敬寺的禅意沉思——《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赏析
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贞元七年七月癸酉,幸章敬寺,赋诗九韵。皇太子与群臣毕和,题之寺壁。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七物一作珍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在唐代诗歌的灿烂星河中,唐德宗李适的《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贞元七年(791年)的七月十五日,正值早秋,德宗踏入章敬寺,彼时的所见、所感、所思,皆凝于笔端,化作这首蕴含深邃禅意与人生哲思的诗篇,不仅生动勾勒出章敬寺的风貌,更袒露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深刻领悟以及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逐联深解,探寻诗韵幽微
1.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诗的开篇,德宗便点明章敬寺独特的地理位置。“招提”一词,在佛教语境中意为寺庙,这座章敬寺,与京城毗邻而居,仿若一位静穆的智者,默默守望繁华尘世。更为特别的是,那复道凌空而起,蜿蜒曲折,连贯着重重宫城。复道作为皇家专属通道,不仅彰显出章敬寺与皇家的紧密联系,更赋予寺庙一种庄严而尊贵的气质,使它在京城的烟火气中,又增添了几分皇家威严的庄重感。
2.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早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适宜礼佛问道之时。德宗提及自己参与法会,并亲赴章敬寺探寻禅机。“禅扃”即寺庙之门,推开这扇门,便如同开启了通往修行世界的通道。德宗的这一行为,既是对佛教修行的虔诚叩问,也体现出他对佛教文化的尊崇与重视,为全诗奠定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3.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德宗在这联中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他听闻佛教以清净为根,以追求无生无灭的境界为宗旨。“大仙教”是对佛教的尊称,在德宗心中,佛教倡导的清净之境,远离尘世喧嚣与纷扰,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无生无灭,超脱轮回,这也反映出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思考和由衷认同。
4. 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德宗明确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他认为世俗所珍视的七种珍宝,在佛教修行的宏大视野中,并非真正的宝物。在他看来,修行者的万千善行,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行为,才是人生首要追求的目标。这一观点展现出德宗对世俗物质的超脱,以及对精神修行的执着追求,体现出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人生观。
5.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此联中,德宗进一步深入思考佛教的名相观念。他指出,名与相,即外在的名声与表象,在佛教的空寂思想中,皆为虚幻不实。世俗世界所追逐的繁华荣耀,在这一理念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德宗透过佛教的智慧之眼,看透了世俗繁华的本质,这种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显示出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人生真谛的不懈探寻。
6.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视角一转,德宗开始描绘章敬寺周边的自然景色。早秋的金风,轻轻吹拂,带来丝丝凉意,仿佛为尘世的纷扰降温。远处的烟雾,在空气中缓缓凝聚,幻化成翠绿色的晶莹之态,如梦如幻。这一描写,不仅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秋日图景,更营造出一种清幽空灵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山林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
7.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镜头拉近至寺庙内部,松树下的庭院,静谧无声,厚厚的青苔布满地面,诉说着岁月的宁静与悠远。竹林环绕的僧房之中,传来悠悠的磬声,每一声都仿佛穿透心灵,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这联诗通过对松院、青苔、竹房、磬声等意象的细腻描绘,进一步烘托出寺庙的清幽静谧,让读者沉浸在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氛围之中。
8.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德宗深切感受到心灵的真正宁静。他领悟到,当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内心便会超越世俗的纷扰,不再被外物所左右。清幽的环境是修行的助力,能让人的思绪更加平和,而深厚的修行境界则是抵御世俗诱惑的坚实盾牌。德宗的这一感悟,既是对自身修行体验的总结,也是对佛教修行境界的生动诠释。
9.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诗的结尾,德宗感慨万千。他内心所获得的满足与安宁,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即使提起笔,也无法将这份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全然倾诉。这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既是对章敬寺清幽环境和修行感悟的深切留恋,也是对人生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境界的独特表达,给全诗留下了悠长的余韵。
全景透视,感悟艺术与历史交融
(一)主题思想:超脱尘世的修行向往
这首诗以章敬寺为依托,通过对寺庙清幽环境的细致描绘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入阐释,深刻表达了德宗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德宗在诗中不仅展现了对佛教智慧的尊崇,更将这种信仰融入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中,体现出他追求内心宁静、超越世俗纷扰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以德治国、崇尚清静政治理念的践行。
(二)艺术特色:精巧布局绘就禅意画卷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布局精巧,从开篇介绍章敬寺的地理位置,到法会场景的叙述,再到对佛教教义的深度剖析,接着描绘自然环境,最后抒发内心感慨,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诗歌主题逐步深化,读者能够跟随德宗的笔触,一步步深入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 意境清幽,空灵静谧:诗中运用“金风”“翠烟”“松院”“竹房”等一系列生动的意象,精心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氛围。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章敬寺的清幽环境之中,感受着自然与禅意的完美融合,沉浸在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氛围里。
3. 语言凝练,意蕴深刻:德宗用词简洁而富有深意,如“七物匪吾宝”“名相既双寂”等语句,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佛教哲理和人生感悟。整首诗语言庄重典雅,既符合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又展现出德宗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历史背景:皇家寺庙中的政治表达
章敬寺作为唐代着名的皇家寺庙,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德宗皇帝在游历章敬寺时写下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更是一种政治理念的传达。在唐代,佛教与政治联系紧密,德宗通过对佛教的尊崇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他以德治国、崇尚清静的政治情怀,希望借助佛教的智慧和影响力,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社会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首诗成为我们了解唐代宗教文化、政治生态以及德宗治国思想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多元风貌与帝王的精神世界。
《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不仅是对章敬寺的生动描绘,更是德宗皇帝对佛教修行的深刻领悟和对清幽生活的深情向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唐代诗歌的宝库中熠熠生辉,让后人能够透过文字,领略到唐代帝王的精神境界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