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本要奏……”
这声音如同一道惊雷,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上炸响,瞬间将陶毅从踌躇满志的巅峰拉回了现实。
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花白的胡须随着他的呼吸微微颤动,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陶毅眉头微皱,他认得这位老臣,是朝中的元老,平日里沉默寡言,存在感极低,却在几代帝王更迭中屹立不倒,像一棵扎根深厚的古树,见证了无数风雨。
“爱卿有何事要奏?”陶毅的声音沉稳,却隐隐透着一丝不悦。
他深知,这平静的朝堂之下,早已暗流涌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老臣缓缓跪倒,声音嘶哑却字字清晰:“陛下,臣以为,改革之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啊!”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上立刻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那些原本敢怒不敢言的大臣们,像是找到了主心骨,纷纷站出来,慷慨陈词,痛斥改革之弊。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贸然改革,只会动摇国本,引发动乱!”
“陛下!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何必多此一举,徒增烦恼?”
“陛下!改革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啊!”
一声声反对,一句句指责,如同潮水般涌来,将陶毅淹没。
他感到一阵窒息,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的喉咙。
他环顾四周,那些大臣们一个个义愤填膺,仿佛他才是那个祸国殃民的罪人。
陶毅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改革的阻力。
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远比他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他们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牢牢地束缚着这个国家,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举动,都会遭到他们疯狂的反扑。
他感到一阵无力,仿佛自己面对的不是一群大臣,而是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改革的道路,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他紧紧握住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传来一阵刺痛。
下朝后,陶毅神色凝重地回到了寝宫。
江瑶早已等候多时,见他脸色不对,连忙迎上来,关切地问道:“陛下,可是朝堂上发生了什么事?”
陶毅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将朝堂上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江瑶。
江瑶听后,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良久,她抬起头,这些既得利益者,岂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
不过,陛下也不必灰心,我们还有机会。”
陶毅眼中燃起一丝希望:“爱妃有何妙计?”
江瑶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陛下,我们可以尝试拉拢那些中立的大臣。他们既不想得罪陛下,也不想得罪那些权臣,正是我们可以争取的对象。比如,那位李尚书……”
陶毅点了点头,江瑶的聪慧让他感到安心。
她总能在他迷茫时给他指出方向,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进的道路。
他忍不住轻轻捏了捏江瑶的手,触感细腻柔滑,让他心中一荡。
江瑶感受到他的动作,妩媚地看了他一眼,眼中似有无限风情。
“爱妃所言极是。朕这就去拜访李尚书。”陶毅说着,便起身向外走去。
“陛下,臣妾陪您一同前往。”江瑶连忙跟上。
陶毅摆了摆手:“不必了,爱妃留在宫中,好好休息。朕带着王勇去就行了。”
王勇早已在殿外等候,见陶毅出来,立刻躬身行礼:“陛下。”
陶毅点了点头,带着王勇,径直往李尚书的府邸而去。
李尚书的府邸位于京城东郊,环境清幽,远离喧嚣。
陶毅一行人来到府前,只见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李府”二字,笔力遒劲,气势不凡。
王勇上前叩门,片刻之后,大门缓缓打开,一位老管家走了出来。
他上下打量了陶毅一番,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恭敬地问道:“请问几位有何贵干?”
陶毅微微一笑:“烦请通报李尚书,就说故人来访。”
老管家不敢怠慢,连忙转身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他便匆匆返回,躬身道:“老爷有请。”
陶毅迈步走进李府,只见府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流水,相映成趣。
穿过几条曲折的回廊,来到一处幽静的院落。
院中种满了翠竹,微风拂过,发出沙沙的声响,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李尚书早已在院中等候,他身穿一袭青色长袍,头戴方巾,面容清瘦,目光深邃。
见到陶毅,他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惊讶的神色,连忙上前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陶毅连忙扶起他:“李爱卿不必多礼,朕今日是微服私访,不必拘泥于君臣之礼。”
李尚书将陶毅请到一间雅致的书房中,分宾主落座。
书房内陈设简单,却透着一股书香气息。
墙上挂着几幅字画,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书桌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陶毅环顾四周,赞叹道:“李爱卿的府邸果然雅致,颇有隐士之风。”
李尚书谦虚地笑了笑:“陛下过奖了。微臣不过是一介书生,喜欢清静罢了。”
寒暄几句后,陶毅开门见山,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
他诚恳地向李尚书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希望他能够支持自己的改革措施。
李尚书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让人无法捉摸他的心思。
他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偶尔点点头,或者嗯一声,表示自己在听。
陶毅心中焦急,却又不敢催促,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劝说。
他将改革的好处一一列举,将改革的蓝图描绘得无比美好。
然而,李尚书始终不为所动,他的态度就像一块坚冰,无论陶毅如何努力,都无法融化。
陶毅知道,要打动这位老谋深算的尚书,并非易事。
时间一点点过去,陶毅口干舌燥,却依然没有得到李尚书的明确答复。
他感到一阵疲惫,心中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就在这时,李尚书缓缓开口了:“陛下……”“陛下……”李尚书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像一块粗粝的石头摩擦着陶毅紧绷的神经。
陶毅的心猛地一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他屏住呼吸,目光紧紧锁定李尚书那张波澜不惊的脸,试图从那深邃的眼眸中捕捉到一丝希望的火花。
然而,李尚书的眼神依旧平静如水,古井无波,让人难以捉摸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陶毅悄然发动了“历史洞察之眼”。
一股奇异的力量自他眉心涌出,如同一道无形的电流,迅速蔓延至全身。
他的精神力如同潮水般退去,带来一阵阵眩晕和虚弱感。
眼前的一切开始变得模糊,耳边也嗡嗡作响,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陶毅强忍着不适,集中精神,将意识投向李尚书。
在他的“视野”中,李尚书的形象逐渐变得扭曲,如同一个被拉长的影子。
紧接着,一幕幕尘封的记忆如同走马灯般在他眼前闪过,那是属于李尚书的过去。
陶毅“看到”了李尚书年轻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深得先帝赏识。
他也“看到”了李尚书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如鱼得水,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画面一转,陶毅“看到”了李尚书的一次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库损失惨重,民怨沸腾。
就在李尚书即将面临严惩之际,赵权臣出现了。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助李尚书掩盖了真相,逃脱了责罚。
然而,作为交换,李尚书必须成为赵权臣的傀儡,在朝中为他鞍前马后,听从他的摆布。
那一刻,陶毅“看到”了李尚书他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尊严。
他原本清澈的眼神变得浑浊,原本挺拔的身姿也变得佝偻。
“历史洞察之眼”的效果逐渐消退,陶毅的意识回归现实。
他感到一阵强烈的虚脱感,身体摇摇欲坠,险些跌倒。
王勇眼疾手快,连忙扶住了他。
陶毅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紊乱的气息。
他看向李尚书,眼中多了一丝理解和同情。
他知道,李尚书并非真心反对改革,他只是被赵权臣抓住了把柄,身不由己。
“李爱卿,朕知道你心中有苦衷。”陶毅缓缓开口,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真诚,“朕可以向你保证,只要你支持改革,朕会帮你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赵权臣手中的把柄,朕会帮你彻底清除,让你重获自由。”
李尚书猛地抬起头,他盯着陶毅,似乎想要确认他是否在说谎。
陶毅坦然地迎上他的目光,眼中没有一丝闪躲。
他知道,自己已经触动了李尚书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李尚书的嘴唇微微颤抖,他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犹豫不决。
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一边是对自由的渴望,一边是对赵权臣的恐惧。
就在这时,书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一个惊慌失措的声音响起:“不好了!不好了!出大事了!”
陶毅和李尚书同时一惊,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
“老爷!老爷!外面都在传……”那名家仆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话说到一半,看到陶毅也在场,顿时噤若寒蝉,不敢再说下去。
李尚书脸色一沉,厉声喝道:“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家仆颤抖着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道:“外面……外面都在传……陛下……陛下微服私访……是为了……为了拉拢……拉拢大臣……排除异己……独揽大权……”
陶毅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他瞬间明白,这是赵权臣的阴谋。
他利用自己微服私访的机会,散布谣言,中伤自己,破坏自己的改革计划。
李尚书的脸色也变得苍白,他看向陶毅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怀疑和戒备。
陶毅知道,自己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否则,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他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解释,书房的门突然被人猛地推开,一个熟悉而又令人厌恶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