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立身于潼关城头,寒风呼啸而过,吹得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抬眸远眺,目光透过青铜面具,显露着沉稳而坚毅,丝毫不见即将面对强敌的慌乱。
尽管在三国天下名将的排名中,高顺算不上顶尖的第一流名将,却也绝非等闲之辈,单论行军打仗的本事,他与张辽、徐晃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虽然高顺不以武艺超群勇猛而闻名,却在行军布阵上有着独到的造诣,临敌之时,更是将一个“稳”字发挥到了极致,恰似那巍峨高山,任凭风雨侵袭,始终岿然不动。
所谓不动如山,不外如是!
他深知,战争绝非仅靠勇力,更需缜密细致的谋划,虽然高顺智谋比不上那些顶尖的谋士,但也读过几本兵书。
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
蒲津渡,这个位于潼关之北十多里地的所在,位置极为关键,实乃渡过黄河、夹击潼关的绝佳渡口。若不是高顺心思细腻,早早派人仔细探查潼关周边地形,恐怕根本不会知晓蒲津渡的存在。而如今既然发现了这个潜在的危机点,高顺又怎么会放任不管?他心里清楚,潼关地势再险要,一旦面临两面夹击,也有失守的风险。就算他能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将士们的奋勇抵抗,勉强保证潼关不失,可曹老板向来老奸巨猾,到时必定会派遣大军将潼关死死封锁,再分出兵力去追击天子。如此一来,潼关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不攻自破。
所以自从发现蒲津渡后,高顺便迅速做出部署。他招来周仓和裴元绍二人,神色凝重地叮嘱道:“此去蒲津渡,责任重大。你二人率领四千精锐,多备强弓劲弩,于暗中埋伏。务必隐匿行踪,不可打草惊蛇。待曹军渡河之时,便是你们出击之际,半渡而击,定要杀他们个措手不及!”高顺将潼关三分之二的兵力交给周仓二人,只留下两千兵力,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周仓裴冕二人双手抱拳,声若洪钟:“将军放心,俺周仓定不辱使命!”裴元绍也紧接着表态:“愿听将军号令,拼死杀敌!”二人领命后,即刻点齐兵马,趁着夜色,悄然向蒲津渡进发。
他们抵达蒲津渡后,迅速分散开来,隐藏在茂密的草丛与山林之中。士兵们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曹军的到来。每一个人都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强弓上弦,劲弩搭矢,箭尖闪烁着寒光,仿佛随时准备撕裂黑暗。而高顺,则继续坐镇潼关,密切关注着许昌方向的动向,他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自己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方能守护住潼关,守护住身后的一切 。果不其然,自天子走后才三天时间,就有探子来报,已经发现曹操的先锋约有万人,正在距离潼关5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徐晃张辽二人得到曹操的军令星夜兼程,终于赶到潼关,他两人这次率领了两军人马合计一万三千余众,看起来要比潼关上的守城兵力多了几番,可潼关易守难攻,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凭借两人帐下的一万多兵马,顶多就是给潼关挠挠痒,除非潼关守将的脑子坏掉了,突然发疯出城与他们浪战,否则断不可能凭借手上的这点兵力打下潼关。
好在曹老板早有命令,只让两人安营扎寨,为后续大军的到来做好准备工作,并没有要求两人拿下潼关。
曹老板再次接到张辽徐晃的奏报,得知两人已经在潼关安营扎寨,又为后续的大军扎好了营寨,于是曹老板再次催促大军疾行,要早日到达潼关,与张辽徐晃汇合。
人一过万无边无沿。何况曹老板此次亲征潼关,足足率领了五万大军。加上张辽徐晃那就是六万多人。
六万多人一字排开,绵延也有四五里地。乌泱乌泱的大军,铺天盖地一般涌来,仿佛一眼看不到头,任谁看到这样一支百战余生的军队,心里都得打个哆嗦。
但高顺没有,长年的厮杀,让他早就见惯了生死离别,这世上能让他感觉到心惊肉跳的场面,还真没有。
别说六万大军了,昔日李傕郭汜二十万兵力围困长安,他高顺不一样率领陷阵营在西凉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不帅杜撰的,实际并没有)。如今曹老板的兵力,比起当初的李傕郭汜,虽然精锐了一点,但是远远没有达到20万人。
这是因为曹操这次来潼关,并没有将麾下的大军尽数带来,一则曹老板要留一部分兵力守卫许昌,之前许昌被攻破,除了热气球的原因之外,也有许昌兵力太少的缘故。二则还要追击袁绍残军,毕竟袁绍几十万大军,战线绵延上百里,这收尾工作哪是一时半会就能结束的啊。
一夜无话,第二日天光大亮,红日初升,曹操就在许褚的护卫下,率领荀攸、张辽、徐晃等人前来观敌了阵,视察敌情。
远远望来,只见潼关之上遍插旌旗,兵士严阵以待,张弓待发,就等着曹操派人来攻。
眼看高顺守城如此严密,曹操深知此战必然是场苦战。
曹操手搭凉棚,抬头望着潼关城墙之上:“城上守将何人?守备如此森严,真将才也。”
边上徐晃立刻拍马上前,大声喝道:“喂,城墙的守将是何人,按上名来?”
高顺既然已经归顺天子,自然不会再隐藏行迹,也是高声答道:“曹贼,还记得高顺高伯达吗?”
“什么?”
听到高顺的回答,张辽大吃一惊,曹操也是暗自纳闷:“这高顺当初不是在下邳跟着吕布一起死了吗?还是我让人给他们收尸的,怎么又冒出来了?这是诈尸了?”
张辽策马上前,抬眼望去,只见城墙上立着一人,一张普通却又坚毅的面庞映入眼帘。这张面孔,张辽再是熟悉不过。昔日在吕布帐下,张辽与其余几人合称八健将,但张辽压根看不上其余的几个,唯独这高顺,号称八健将之首,名头还在张辽之上,张辽却是心服口服的。二人也时常在一起探讨行军布阵,练兵用兵之道,也曾一起交流武艺,增进所学。后来高顺宁死不降,张辽还请求曹操为他收尸。
想不到今日又会在这潼关古城相会,两人却各为其主兵戎相见,真是造化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