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蜿蜒,谈笑处、险途曾历。黑店劫、天寿机敏,化凶为吉。淮西恶霸行不义,段五助虐添恶迹。幸相逢、豪杰共归山,风云际。
花荣义,人心系。收流民,施仁恤。看青衫百姓,笑迎如织。官府贪残逼众走,清风庇护安生立。待来日、壮志展宏图,乾坤辟。
——满江红·清风义举
几人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边往山上走,一边热络地攀谈着。
糜貹和郑天寿你一言我一语,将回乡途中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给花荣听。
谈及夜晚投宿黑店那段惊心动魄的遭遇,糜貹至今心有余悸,脸上仍带着几分后怕,感慨万千地对花荣说道:
“花荣哥哥,你不知道,这次若不是天寿哥哥心思机敏,小弟恐怕就再也无缘与你相见了。”
说罢,他便详细地讲述起来,那日他们因贪赶路程,错过了宿头,无奈之下投宿在一家姓黄的屠夫家中,险些被蒙汗药迷倒。
当时的情形,现在想来都让人毛骨悚然,若不是郑天寿久走江湖,经验老到,时刻保持着警惕,察觉到那细微的异常,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李助也赶忙凑上前,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说道:
“当时幸亏二位兄弟灭了那家黑店,不然我李助估计只能去给阎王爷舞剑了。
哎,你们是不知道,我就只喝了一杯酒,就着了店里那恶婆娘的道。”
杜慧娘一路上都未曾听郑天寿提过此事,此刻听闻自己的天寿哥哥如此英勇机智,望向郑天寿的眼眸里满是崇拜,一双眼睛里几乎要冒出星星来。
这一幕可又把一旁的杜壆给气坏了,心里就像打翻了八百缸陈年老醋,酸意直往上涌,当着众人又不能说自己的妹妹,只能狠狠地瞪了郑天寿一眼。
随后,他们的话题转到了淮西路的张安抚使身上。
那张安抚使的侄儿平时爱强抢民女回家凌辱,简直就是恶行昭彰。
张安抚使非但不加制止,还为虎作伥,给侄儿提供各种便利,行径十分可恶。
而定山堡的段五同样助纣为虐,身为江湖中人,行事嚣张跋扈,还主动跑去帮那张安抚使派人截杀杜壆。
花荣听到这里,得知杜壆正是因为得罪了这个淮西路的张安抚使,才和郑天寿他们一同来到清风山,不禁感叹造化弄人。
嘿,要说这事儿也太巧了!
那段五可是未来淮西楚王王庆的小舅子啊!
这真不是自己故意去挖王庆的墙角。
合着是他小舅子一门心思来给自己“帮忙”,把他姐夫手下的统军大将给送自己这儿来了,顺带还贴心地给自己兄弟送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
花荣心里不禁暗暗想道,如果以后王庆王排军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怕是得气得给自己那混账小舅子几个耳光!
花荣一路走一路想着这些事,感觉用别人的兄弟去砍别人,想想心里顿时就觉得美滋滋的。
看来自己还是要多抽空去山下走一走,不然等“四大寇”一登上台面,有名有姓的英雄好汉都被人抢去了,自己拿什么和他们斗。
花荣带着众人朝清风山上行去。
一路上,但凡遇到花荣的人,无论是士卒还是百姓,都满脸热忱地向他问好。
甚至时不时有百姓满脸真诚,热情洋溢地主动邀请他去家里吃午饭。
花荣也总是笑着,和他们唠上几句家长里短,询问家中收成、老人身体如何,让人倍感亲切。
李助和杜壆跟在一旁,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满心都是疑惑。
在他们看来,士卒向花荣打招呼,那是因为花荣身为首领,他们自然认识。
可这些百姓为何也如此尊敬他呢?
几人继续往山上走,山路愈发崎岖,向花荣打招呼的人却越来越多,李助和杜壆心中的疑惑也愈发强烈,就像被猫抓挠着一般,实在按捺不住。
终于,好奇心爆棚的李助和杜壆,拦住了路边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婆婆。
李助客客气气地开口:“大娘,您一直都生活在这山上吗?”
大娘先是警惕地打量了李助和杜壆一番,那眼神里满是防备,待瞧见他们和花荣同行,才先笑着跟花荣问了好,这才转头对二人说道:“不是嘞,老婆子我才来半个月。”
“大娘,那您是从哪儿来的呀?”杜壆接着问道。
大娘一听,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眶微微泛红,脸上满是岁月的沧桑与无奈:
“哎,别提了。
原本在家日子过得还算安稳,虽说不算大富大贵,倒也能勉强糊口。
谁能想到,青州城里那些当官的像是发了疯,跑到村里强行抢我们的地。
但凡说个不字,抬手就打人,丝毫不把我们当人看呐!
大伙被那些当官的逼得实在没活路,只能背井离乡。
后来听说清风山的大王收留流民,我们这才拖家带口,一路奔波来到这儿……”
两人又连续问了好几个人,回答的都和这老婆婆差不多。
二人还是感觉匪夷所思,又在半山腰休息的时候,跑去半山腰修房子的人群里问了一些人,得到的答复依旧是一样的。
李助和杜壆听着这些人的讲述,心中百感交集。
原本他们对来投奔花荣还心存疑虑,此刻却觉得这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这些人的话语中,满是对青州官府的愤恨和无奈,更饱含着对花荣的感恩,那质朴的情感就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他们的内心。
二人常年在江湖行走,风餐露宿,对那被迫背井离乡的痛苦感同身受,如今看到这些百姓在清风山重获安稳,那喜悦之情也深深触动着二人。
他们看着花荣和沿路之人亲切交谈,花荣眼中流露出的关切与温和,是如此真实,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
李助和杜壆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
他们能来清风山,主要是因为糜貹和郑天寿出手帮助过他们,起初他们只是想着跟着来看看,如果感觉花荣不符合他们心中的预期,就找个理由告辞,然后另投明主。
一路上,虽然糜貹和郑天寿都在不停地给他们讲自家花荣哥哥是如何如何的好,可他们原以为花荣只是武艺高强、善于统兵的将领,如今才明白,他更是这清风山上百姓心中的依靠,是百姓的大救星。
清风山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个山贼窝。
但是在花荣的治理下,收留流民、庇护百姓,与那只知道鱼肉乡里的青州官府形成鲜明对比,宛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路。
想到这里,他们心中对花荣的好感度“蹭蹭”往上升,已然开始有了留下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