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史记》第十集:真相大白
北宋仁宗年间,汴京城里看似依旧繁华热闹,可在那看不见的暗处,阴谋与算计正围绕着画师张择端悄然展开。
此前,蔡京因张择端拒绝为自己作画而怀恨在心,便诬陷他与反贼有勾结,妄图将这位才华横溢却又刚正不阿的画师置于死地。这一诬陷,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汴京城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张择端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他陷入了众人质疑的目光中,作画的心思也被这无端的灾祸搅得七零八落。
但张择端并未就此慌乱,他深知自己的清白,也坚信邪不压正。在这艰难时刻,平日里与他交好的朋友们纷纷伸出了援手。
好友李四,是个在汴京城里人脉颇广的书生,听闻此事后,二话不说便开始四处打听消息。他穿梭于大街小巷,拜访那些平日里与官府有些往来的熟人,希望能从他们口中探出些有用的线索。
还有王五,是个做小本生意的实在人,虽然没什么大权势,可为人热心肠。他发动了身边所有做买卖的伙伴,让大家留意近期城里有没有什么可疑之人在散播关于张择端的谣言,或者是与蔡京手下有勾结的迹象。
而画师赵六,更是凭借自己在画坛的关系,找到了几位曾在蔡京府上作画的同行,旁敲侧击地询问蔡京近期的举动以及是否有什么异常的安排。
经过多日的辛苦探寻,终于有了眉目。原来,蔡京为了让诬陷看起来逼真,买通了一个街头混混,让他伪装成反贼同党,故意在与张择端有过接触的地方出没,还编造了一些子虚乌有的对话,企图以此坐实张择端的罪名。
张择端的朋友们找到了那个混混,起初混混还嘴硬,不肯吐露实情。但在众人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及隐隐透露的威胁下,混混害怕自己若再继续隐瞒,日后被蔡京彻底抛弃,落得个更惨的下场,便一五一十地将蔡京如何指使他的经过全都说了出来。
不仅如此,他们还找到了一位曾在蔡京府上做事的小厮,小厮因为看不惯蔡京的阴险行径,早就想找机会揭露他了。小厮证实,自己曾亲耳听到蔡京与手下密谋如何诬陷张择端,还看到了一些往来的书信,上面清楚地写着他们编造的所谓“证据”和计划。
张择端将这些来之不易的证据整理好,带着朋友们的支持与期望,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官府。
官府的大堂上,气氛严肃而紧张。张择端手捧着证据,神色坦然却又带着几分激愤,向官员们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官员们接过证据,仔细查看,那混混的口供、小厮的证词以及那些书信,一样样都摆在眼前,容不得丝毫辩驳。
于是,官府即刻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差役们先是按照线索找到了混混提到的那些伪造现场的地点,经过勘查,发现诸多破绽,根本就是人为刻意为之。而后又顺着小厮提供的信息,找到了蔡京手下一些参与此事的人,起初他们还想狡辩,可在证据面前,一个个都低下了头,承认了罪行。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张择端的清白终于得到了证实。
消息传开,整个汴京城里都沸腾了。百姓们纷纷为张择端感到高兴,称赞他的正直和勇敢,也对蔡京的卑鄙行径嗤之以鼻。曾经那些因谣言而对张择端有所误解的人,此刻都满怀愧疚地前来向他道歉,而更多的人则是对他越发地尊敬和爱戴。
画坛里,同行们更是对张择端钦佩有加,以他为榜样,宣扬着在权势面前也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和操守。一时间,张择端的名字在汴京城里口口相传,成为了人们口中正义的象征。
而他正在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也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原本就知晓张择端绘画才华的人,此刻对这幅还未完成的作品更是充满了期待,都想看看经历了如此风波的张择端,会在画中融入怎样的情感与感悟。大街小巷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有的猜测这幅画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恢宏景象,有的则好奇画里会不会暗藏着张择端对这段波折经历的独特表达。
再说蔡京,阴谋被揭穿后,他的名声一落千丈。以往那些阿谀奉承他的人,如今也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牵连到这桩丑事当中。朝堂之上,同僚们看向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鄙夷和戒备,就连皇帝听闻此事后,也对蔡京的品行产生了质疑,虽未即刻对他进行惩处,但在之后的诸多事务中,对他的信任明显减少了许多。
蔡京自己呢,躲在府中,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阴谋,竟然就这样被张择端给识破并揭露了,如今落得个声名狼藉的下场,可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而张择端,经历了这场风波后,心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看着眼前依旧繁华却又充满人情冷暖的汴京,心中感慨万千。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他更是多了一份执着与使命感,想要通过这幅画,将这世间的善恶美丑、人间百态都真实地展现出来,让后人也能知晓这段不平凡的经历,领略到北宋时期这座伟大城市背后的故事。
此后的日子里,张择端继续埋首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之中,只是他的身边,多了许多慕名而来想要帮助他的人,或是提供作画的材料,或是给他讲述汴京城里新发生的趣事,都希望能为这幅即将诞生的伟大作品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汴京城里,关于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且愈发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