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俊亦是如此,待考生们全部站定,徐文俊由于站在最前方,忍不住想看看太极殿,可稍稍抬头便觉得四周注视着自己的压力。
不敢再动,视线内已经可以看到明黄色的龙袍一角。
“行礼!”
随着内侍声音响起,考生们立马拜倒在地,行三跪九叩大礼。
礼毕。
这时候,一道雄浑的声音响起,萧弘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声音中却听不出老态。
“平身!”
考生们依言起身,眼观鼻,鼻观心。
萧弘继续训话。
“朕闻,邦国兴衰,系乎人才;社稷隆替,关乎贤能。。。”
“。。。”
“。。。愿诸卿皆能秉持初心,不负韶华,为家国之兴,竭忠尽智。待得试毕,朕盼与诸卿共绘盛世宏图,同谱新岁华章,扬我朝之威,垂范后世 ,钦此!”
皇帝说完,众人再度行礼,内侍高呼。
“殿试开始!”
一众考生这才坐到身侧的座位之上,心理素质不好的还在平复状态,此时要他们拿起毛笔,手指都在颤抖。
有少数心理素质比较强大的已经拿起考卷开始审题,徐文俊自然是其中一个。
殿试题目一共只有两道。
一首诗,一篇策论。
“今四海升平,万邦来朝,九州尽显繁华之象。此皆赖边关将士,栉风沐雨,舍生忘死,以血肉之躯,筑钢铁长城,守山河无恙。”
“朕命尔等于殿试以“戍边卫国”为题,赋诗一首。体裁限七言律诗,可以详述塞外风沙之苦、戍边岁月之艰,亦或盛赞将士们临危不惧、矢志不渝之坚毅,精忠报国、马革裹尸之豪情。需文辞激昂,尽显将士护国之功,展我大华国威与士子才情 。”
一首七言律诗,赞美边关将士,徐文俊一看,这个实在太简单了,后世唐宋出现了太多优秀的边塞诗,随便挑一首都行。
这题先放一边,对于徐文俊来说没难度,先做策论。
“朕观当下商道,虽有繁荣之象,然亦存滞碍之处。今设殿试一题,命尔等详陈如何振兴当今商业模式。需言明具体实施之策,行文务必条理清晰,切中要害,以展经世之才,助大唐商业更上一层楼 。”
这道策论考生们一看到,都松了一口气,皆因徐文俊在省试之时的考卷得到圣上的欣赏,圣上想必如今注重商业发展。
能走到殿试这步的,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如今华朝的经济情况如何,户部每年的支出明细都清楚的很,朝廷缺钱,圣上又看重商业发展,自然会押题。
如今一见题目,果然是问政商业振兴,虽然强调了要具体能够实施的政策,这也难不倒押中了题的考生。
一众考生都信心满满,内心窃喜,既然押中了题目,想必自己名次能在省试的基础上再上升几名。
最高兴的自然是徐文俊,这可是他的强项,这些年他可是无数次想过应该如何改变当今的华朝商业,方方面面都在心里演练过,一些设想可行的计划也经过了不断的补充完善。
徐文俊心情大好,此前虽然一直没说,其实一直对拿状元很有压力,如今看到这两道殿试题目,心中的大石暂时放下了,信心十足。
心情激荡下自然下笔如有神助,他在草稿纸上洋洋洒洒开始分析起来。
首先振兴华朝商业需要有个稳定的商业环境,这里又分为两方面。
第一,在华朝各重要商业城市,设立专门的商业管理机构,规范市场秩序,打击欺诈、垄断等行为,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简化商业交易的手续和流程。
第二,将税收政策优化,制定合理税收政策,根据不同商品和行业利润,分档征收商业税,减轻中小商户负担,商业利润高的比如奢侈品等应加重税收,对于新开业商户,给予不同程度的征税优惠,鼓励创业。
有了稳定的商业环境自然就要拓展贸易网络,维稳丝绸之路,在沿线增设驿站,保障物资运输,同时加强对商队的武装保护,降低贸易风险。
另外与周边国家签订贸易协定,明确双方关税、商品种类等,促进贸易往来。在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简化手续,为外国商船提供便利,吸引更多海外商人。
同时在华朝内部,要注重专业的商业人才的培养,培养重要城市的商会,教授商业知识、经营技巧、国际贸易规则等。
同时细分行业,设定行业准则,支持各行业技术创新,促进行业规模的升级。
最后,徐文俊提出了一个新名词“银行业”,发行官方“飞钱”,由各地官府或大型钱庄联合担保,允许商人异地兑换,解决长途贸易资金携带不便问题。
设立专门的“市易务”,当市场物价波动时,通过买卖商品调节价格,稳定市场,为商业活动提供稳定环境。
“银行”才是徐文俊这篇策论的重中之重,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详细介绍了银行设立的好处,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然后花费了更多的笔墨来详细介绍银行的运作,以及资金的管理,如何杜绝漏洞,详细到拿着这篇策论就可以搭建起基本的银行框架了。
徐文俊难得有机会能把自己心里多年的想法付诸笔尖,一写就放开了,不知不觉草稿纸都不够用了,他才回过神来。
殿试本没有限制策论的字数,草稿纸和答卷纸是够用了,出现徐文俊这种不够用的情况还是头一回。
徐文俊在心里思考,是精炼一下还是冒险要点草稿纸,毕竟没有这样的先例。
徐文俊一思考,圣上想要的是可以实施的政策,自己精炼了某些地方恐怕失了原意,一咬牙举起手来。
周围的考生好多都已经完成了答题,而此时徐文俊还没有开始誊写答卷,他举起手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却不敢张望。
内侍走了过来,徐文俊低声说道。
“这位大人,学生的草稿纸不够用了,需要再补几张。”
内侍也是第一次遇到补草稿纸的情况,愣了一下,想想虽无先例,却也没有限制,于是再度拿了几张草稿纸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