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两封折子以后,哪怕大阿哥人并不在跟前, 康熙帝都忍不住骂了一句。
“老大这个混账东西,朕让他跟在皇兄身边,是让他好好的跟着皇兄学习,这个混账倒好,不但跟伯父闹别扭,不把伯父的命令当回事 ,竟然还状告起伯父来了。”
虽然比起裕亲王福全这个兄长,康熙帝肯定更加看重大阿哥胤禔这个儿子。
不过在这个事情上,康熙帝就算是再偏心,也不能昧着良心说错在裕亲王福全。
两份折子,尽管立场不一样,都更偏向自己,但是事情原委还是差不多写清楚了。
就是在很多事情上,裕亲王福全和大阿哥胤禔意见不一,大阿哥胤禔并不听裕亲王福全的命令。
哪怕不看两人谁的想法是对的,只看裕亲王福全是主帅,大阿哥胤禔只是副手,大阿哥胤禔不听主帅裕亲王福全的话,就已经错了。
战场上,下面的人要是都不听上面的命令,全都凭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这个仗还怎么打?
一个副手,不但不听主帅的命令,一直我行我素,最后还写折子告状,想要取而代之,不管哪一个做法,都是大忌。
要不是因为大阿哥胤禔是皇子 ,只看他的这些做法,只怕早就被处置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不是皇子的话,大阿哥胤禔也没有这个胆子做这些事情。
当然,这些话说远了。
只说现在,康熙帝收到这两份折子以后,正因为大阿哥胤禔犯了大忌,让康熙帝想护短,都没有办法护。
而且看两人对战事的想法,康熙帝也更加看好裕亲王福全的想法,觉得大阿哥胤禔初出茅庐,还是太过于年轻气盛,很多事情上面都没有考虑周全。
虽然重视大阿哥,想要大阿哥立个功劳好封爵,但是对于这一场大战的结果,康熙帝肯定更加重视 。
大阿哥一直这样下去 ,完全不听裕亲王福全命令,肯定会耽搁军中大事,说不定还会惹出更大乱子的事情,康熙帝也不是看不明白。
并且康熙帝知道就算他下旨让大阿哥听裕亲王福全的话,大阿哥也未必会乖乖听话。
毕竟在这一次出征之前,康熙帝就嘱咐过大阿哥,让他在军中以学习为主,多看看裕亲王福全怎么做的,要尊敬裕亲王这个伯父,好好的与裕亲王相处。
最后大阿哥不也是没有听,所以康熙帝也不觉得他再下旨让大阿哥裕亲王福全的话,大阿哥就会乖乖听话。
这个事情最好的处理办法 ,其实是把大阿哥召回京,别让他继续在军中添乱了。
但是就这么把人召回京,大阿哥不但没有能够得到什么军功 ,反倒还得了一个不听主帅命令,做事鲁莽,耽误军机的名声,康熙帝又有些不忍心。
在他看来,大阿哥还是一个孩子,第一次跟着领兵出征,行事不那么周全,其实也算情有可原,不能就不给人机会了。
不过把人继续留在裕亲王福全那里,肯定是不行了,两人都闹成这样了。
另外一边,恭亲王常宁那里也不行。
大阿哥对裕亲王福全这个伯父都不尊敬,对恭亲王常宁这个叔父,难道就会尊敬了吗?
康熙帝知道,恭亲王常宁同样管不住大阿哥。
在沉思良久以后,康熙帝终于决定御驾亲征,并且把大阿哥召到自己身边,由他亲自看着,就不信大阿哥还能惹事。
康熙帝做出这个决定,倒也不是全为大阿哥。
现在仗还没有正式打,裕亲王福全和大阿哥这边,就闹出这些事情了。
康熙帝难免会担心,后面会不会闹出其他事情。
毕竟这一次随军出征的这些人,关系不和的都不止一个、两个。
原本并没有什么过节的裕亲王福全和大阿哥,都能闹出这些事情来。
那些原本就有过节的人,后面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他在京城离得远,真闹出什么事情来,也不能及时处理,万一耽搁战事怎么办?
他御驾亲征,有个什么事情 ,也能及时处理。
只是康熙帝后面的这一番想法,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但是为大阿哥着想的想法,却有不少人都猜出来了。
如果不是这样,事情怎么会这么凑巧?
刚好裕亲王福全和大阿哥的折子递到康熙帝跟前了,原本并没有说要御驾亲征的康熙帝,就要御驾亲征了。
因此康熙帝决定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出去后,顿时就一片哗然。
大家心思各异,都在猜测大阿哥这个皇长子真正的分量。
想着大阿哥终究是皇长子,还是不一样的。
大阿哥的生母惠妃原本还在担心大阿哥在军中不懂事,故意和裕亲王福全过不去的事情,会不会受到责罚。
听到康熙帝的决定以后,一下子也不担心了。
不过事情放在太子这边,就不一样了。
“殿下,万岁爷对大阿哥宠信太过了,不可不防!”
虽然索额图随着大军出征了,不过太子肯定也不止索额图一个人可用。
尽管在地位上不如索额图 ,但是支持太子的官员其实也不少。
毕竟太子代表着正统,不少官员只看这一点就要支持太子了,尤其是对于汉臣来说。
现在说这个话的人,就是太子的老师汤斌。
太子听到这个话,也叹了一口气。
这些事情,他尽管并不是毫无准备,早就从瓜尔佳舒雅和乌拉那拉慧心那里,知道一些端倪了。
但是现在事情真发生了,他也做不到完全不在意。
大家都能从康熙帝对大阿哥这个事情的处理上面,看到康熙帝对大阿哥的宠爱,难道太子看不出来?
在理智上面,太子知道康熙帝疼爱大阿哥也正常。
他和大阿哥都是康熙帝的亲生儿子,他是嫡子,大阿哥是长子,在一群兄弟中都处于比较特殊的位置。
总不可能康熙帝只疼爱他这个嫡子,就不疼爱大阿哥这个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