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日,蝉鸣如浪般席卷北京,清华园的红砖路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拖着行李箱,或踏上归家的列车,或留在校园继续钻研。沈知意站在星宁工作室北京分店的落地窗前,手中的财务报表被阳光照得透亮,458万的盈利数字在这个盛夏显得格外耀眼。
“知意姐,分红已经核算好了!”陈昊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中的计算器还在微微发烫,“按照约定,每位参与项目的同学都能拿到22.3万的奖金!”话音未落,办公室里便爆发出一阵欢呼。林悦激动地跳了起来,马尾辫随着动作欢快地摆动;几个原本家境贫寒的同学红了眼眶,这笔钱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财富,更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真不敢相信,短短几个月就赚了这么多!”苏睛翻看着手中的分红单,感慨道,“记得刚开学时,我们还只是在食堂讨论创业的学生。”她的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个初春的午后,餐桌上的书籍、热烈的讨论,仿佛还在眼前。
沈知意笑着环视一圈,看着这些与她并肩奋斗的伙伴:“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们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星宁的经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她顿了顿,目光变得坚定,“这笔钱不仅是奖励,更是新的起点。”
拿到奖金的同学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规划着未来。有的第一时间给家里汇去了生活费,附言里写着“以后不用再辛苦了”;有的购置了最新的专业书籍和设备,准备在学术上继续深耕;还有人在沈知意的鼓励下,开始筹备自己的小项目。
“知意姐,我想用这笔钱开一家校园打印社。”一位计算机系的同学找到沈知意,眼中满是期待,“现在学校的打印店不仅效率低,价格还贵。我可以用学到的编程知识优化流程,再结合星宁的管理模式……”沈知意认真听完他的计划,不仅提供了启动资金,还安排陈昊协助他搭建管理系统。
而沈知意自己,在处理完分店事务后,选择留在宿舍继续学习。她的书桌上堆满了德文、法文的商业专着,电脑屏幕上的代码与金融数据交替闪烁。“放假不是休息,而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她在日记中写道,“四个国家的语言还差最后一步,专业知识也需要进一步融会贯通。”
在这段时间里,沈知意还抽空回了一趟杭城。星宁工作室总部在沈宁和沈舒的打理下,蒸蒸日上。14岁的沈宁已经能独立处理复杂的财务报表,还开发出了一套更智能的数据分析系统;12岁的沈舒则带领设计团队,推出了一系列以“清北文化”为主题的爆款文创产品。
“阿姐,北京分店的运营模式我们也在借鉴。”沈宁展示着新系统,“现在六个城市的分店都能实时联动,效率提高了30%。”沈舒则抱着新设计的样品凑过来:“我把你在清华的故事画成了漫画,肯定能大卖!”
回到北京后,沈知意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她发起了“暑期充电计划”,组织留在学校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每天清晨,星宁工作室分店都会传出外语朗读声;午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商业案例;夜晚,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他们专注的脸庞。
68天的假期转瞬即逝,当新学期的钟声敲响时,星宁工作室北京分店的成员们早已脱胎换骨。他们不仅收获了财富,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了独立创业的能力。而沈知意,也在这个夏天,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她知道,未来的道路上还有无数挑战,但只要有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永不放弃的信念,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