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京城夏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星宁科技商务区内,蝉鸣阵阵,却掩盖不住工人们返乡前的欢声笑语。工地上,智能塔吊缓缓收起机械臂,完成最后一批构件吊装。曾在这里挥洒汗水的普工老王数着银行卡里的数字,眼眶泛红:“整整68万!俺这辈子头回攒下这么多钱,回去就能给儿子盖新房娶媳妇了!”高级工程师张明远合上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还留着未完成的智能建造算法,他的账户里已躺进180万,足够支撑他在家乡建立小型研发工作室。
与此同时,在五环内园区旁新落成的星宁建筑学院门前,电子招聘屏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教师岗位月薪3万起,享丰厚年终奖,单人间公寓拎包入住……工作满一年参与90 - 280平公寓抽签!”这份堪称“天价”的招聘信息,吸引了无数建筑领域的精英。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建筑博士林夏,在看到“年假50天”和“终身培训体系”时,果断投递了简历:“这里不仅是工作,更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沃土。”
学院内部,沈知意正主持教师培训体系搭建会议。全息投影中,智能建造流程的3d模型徐徐展开,她指着模型说道:“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会教书的老师,更是能将星宁的智能建造技术、绿色建筑理念传递出去的引路人。”她调出课程表,除了传统建筑学理论,还新增了“AI建筑大脑应用”“模块化智能施工”等前沿课程,“学生和工人培训班要同步进行,让技术下沉到一线。”
一周后,建筑学院迎来首批教师。沈知意亲自带领他们参观学院设施:配备量子计算机的实验室、可模拟极端天气的建筑测试舱、能实现全球远程协作的全息教室。当走进教师公寓区时,单人间内智能家居一应俱全,双人间的共享书房配备着价值百万的专业藏书。“这是我们的诚意。”沈知意按下墙上的按钮,阳台外的自动花架缓缓升起,绽放出娇艳的玫瑰,“工作满一年,你们就有机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园。”
抽签仪式定在教师节当天。90平的温馨两居室、180平的豪华复式、280平的顶层带花园户型,在大屏幕上滚动展示。新晋教师李岩紧握抽奖箱里的号码牌,手心沁出汗珠。当主持人念出“17号,180平b座!”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捧着公寓钥匙,他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一套房子,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与认可。”
而在工人培训班的教室里,曾在工地上担任质检员的赵芳,如今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黑板上,老师用AR技术演示智能检测设备的操作原理,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笔记。“以前在工地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理论,以后干活更有底气!”下课后,她掏出手机,将课堂内容录制成视频发给家乡的工友,“等我学完回去,带着大伙一起干智能建造!”
随着建筑学院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周边的餐饮、零售等行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学院门口的咖啡店老板笑着说:“以前一天卖不出十杯,现在老师们和学员天天来,营业额翻了五倍!”更令人惊喜的是,不少从工地返乡的工人,带着在星宁学到的技术,在家乡成立了小型建筑队,将智能建造的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
2014年深秋,沈知意站在学院的观景台上,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智能住宅区。建筑工人们操作着机械臂,配合着无人机运输材料,一切井然有序。手机突然震动,弹出一条消息:“星宁建筑学院首批学员就业率达100%,其中30%选择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她望着夕阳下的园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不仅是商业奇迹的诞生地,更成为了培育未来建设者的摇篮,让科技与希望的火种,在无数人的手中传递、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