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真决定回村当村官啦?这城里的机会多好,你就不后悔?”大学宿舍里,舍友王强一边帮林海阳收拾行李,一边忍不住问道。
林海阳笑着拍了拍王强的肩膀,“强子,我从小在村里长大,知道咱村啥情况。现在我大学毕业了,就想回去给村里做点实事,不后悔。”
王强无奈地摇摇头,“行吧,你这性子我也知道,认准的事儿八头牛都拉不回来。但你可得想好,这村官可不好当。”
林海阳自信满满,“放心吧,我有心理准备。再说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就这样,林海阳背着简单的行囊,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青山村。刚到村头,就碰到了儿时的玩伴二柱子。
“海阳,你真回来啦!听说你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好工作,咋又回来当村官了?”二柱子满脸疑惑。
林海阳笑着说:“二柱子,咱村现在发展还落后,我想回来出份力,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二柱子挠挠头,“就咱这穷村,能有啥发展啊?这么多年不都这样过来了。”
林海阳拍了拍二柱子的肩膀,“二柱子,可不能这么想。现在时代不同了,只要咱肯动脑筋,办法多着呢。”
来到村委会,村支书李大爷热情地迎了上来,“海阳啊,你能回来,咱村就有希望啦!”
林海阳恭敬地说:“李大爷,我刚毕业,啥都还不懂,以后还得您多指点。”
李大爷摆摆手,“指点谈不上,你是大学生,有文化,见识广,以后村里的事儿,你得多出出主意。”
当天晚上,林海阳就挨家挨户地走访。来到张大伯家,张大伯正坐在院子里抽闷烟。
“张大伯,我是海阳啊,刚回村当村官,来看看您。”林海阳笑着打招呼。
张大伯抬起头,叹了口气,“海阳啊,你说咱这村子,年年种那几亩地,收成也不好,咋整啊?”
林海阳在张大伯身边坐下,“张大伯,我觉得咱不能光盯着种地。咱村这山水好,能不能发展点乡村旅游啥的?”
张大伯疑惑地看着林海阳,“乡村旅游?咋弄啊?咱这啥都没有。”
林海阳耐心解释:“咱可以把村里的老房子修缮一下,搞点农家乐,再开发一些采摘项目,吸引城里人来玩。”
张大伯半信半疑,“能行吗?别到时候钱花出去了,啥都捞不着。”
林海阳坚定地说:“张大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行。您就信我一次。”
从张大伯家出来,林海阳又去了其他几家。一路上,村民们的担忧和质疑声不断,但林海阳并没有气馁,他知道,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慢慢来。
回到村委会宿舍,林海阳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暗暗发誓:一定要让青山村变个样。
第二天一大早,林海阳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吵闹声惊醒。他赶紧穿上衣服,来到村委会大院。只见一群村民正围在那里,吵得不可开交。
“都别吵了!咋回事?”林海阳大声喊道。
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年男子,正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刘富贵。“海阳,你来得正好。这灌溉用水的事儿,你得给评评理。”
原来,最近天气干旱,村里的灌溉水源紧张,大家为了争水,闹得不可开交。按照以往的惯例,都是按田地面积平均分配水源。但今年,地势较高的几户人家,即使分到水,也很难引到地里。
“刘叔,大家先别着急。我了解下情况。”林海阳说着,就和村支书李大爷一起,到田间地头查看。
看完后,林海阳心里有了主意。回到村委会,他把大家召集起来。
“乡亲们,我有个想法。咱们不能一直按老办法分配水源。咱可以一起把灌溉渠道修缮一下,再把地势高处的土地稍微平整改造一下,这样水就能更均匀地流到每块地里了。”
刘富贵一听,立马反对:“海阳,这得花多少钱,多少人力啊?太麻烦了,还不如按老办法来。”
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是啊,这太折腾了,不一定能行。”
林海阳耐心地解释:“乡亲们,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从长远来看,对大家都好。以后再也不用为了争水闹矛盾了,而且土地灌溉好了,收成肯定也会增加。”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张大爷开口了:“海阳这娃说的有道理。咱就试试,要是不行,再按老办法来。”
在张大爷的支持下,村民们勉强同意了林海阳的方案。接下来的几天,林海阳带着村民们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担子,开始修缮灌溉渠道。
“海阳,你说咱这真能行吗?我咋心里没底呢。”二柱子一边干活,一边问。
林海阳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二柱子,放心吧。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肯定行。你就等着看丰收吧。”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灌溉渠道终于修缮好了,地势高处的土地也平整得差不多了。当清澈的水流顺着新修的渠道,缓缓流到每一块田地时,村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海阳,还真让你说对了。这水一到,咱这心就踏实了。”刘富贵高兴地说。
林海阳看着大家,也欣慰地笑了:“乡亲们,只要咱们团结一心,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咱们一起把咱村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