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电网的合作初步取得成功,AI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潜力得到验证,这让林风更加坚信,人工智能的未来,绝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和虚拟世界。
想要真正地、全方位地改变物理世界,AI就需要“手”和“脚”——能够感知环境、执行物理操作的硬件载体!
无论是他构想中的智能家居生态(需要各种智能设备和可能的家庭服务机器人),还是未来可能涉足的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甚至是在能源(电站巡检机器人)、医药(实验室自动化)等领域的深入应用,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技术领域——机器人(Robotics)!
未来智能科技虽然在AI“大脑”层面已经遥遥领先,但在机器人本体的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传感器集成等“身体”层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从零开始组建团队,研发机器人硬件?太慢了!
林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或者说,是那些在技术浪潮中挣扎、等待被发掘的“遗珠”。
“系统,”林风下令,“扫描全国范围内的机器人研发公司或团队。要求:在机械臂、移动平台或仿生机器人领域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团队核心成员背景扎实,但目前可能面临商业化困境或资金短缺。”
【指令收到。扫描机器人技术相关企业数据库……匹配筛选条件……】 【搜索完毕。筛选出初步符合条件的目标15家。根据技术潜力、团队质量、财务状况、收购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推荐优先目标:‘哈工匠(哈尔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哈工匠机器人?”林风看着系统调出的资料。
这家公司位于北方的“冰城”哈尔滨,由几位哈工大(国内机器人领域的顶尖强校)机器人研究所的师生创立。他们在多关节机械臂的精密控制、以及小型轮式\/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平台的自主导航方面,有着相当不错的技术积累,甚至还拿到过几个国家级的机器人竞赛奖项。
但与许多高校背景的创业团队一样,“哈工匠”空有技术,却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运作能力。他们开发的几款机器人原型,叫好不叫座,公司成立三年,一直靠着零星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创始人的情怀苦苦支撑,如今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就是它了!”林风眼中闪过一丝果决。技术底蕴扎实,又急需“拯救”,简直是送上门来的优质收购对象!
他立刻让公司的投资拓展部(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负责,是b轮融资后新成立的部门)与哈工匠机器人取得了联系,表达了未来智能科技的合作乃至并购意向。
消息传到哈尔滨,哈工匠的创始人,一位名叫李卫国的、四十多岁、头发微秃、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接到电话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未来智能科技?!
那个估值超十亿美金、由天才少年林风创立、红杉和国家队基金都抢着投资的AI巨头?!
他们居然对自己这家快要倒闭的小破公司感兴趣?!
李卫国带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立刻带着他的核心技术团队飞到了东海市,来到了未来智能科技那充满未来感的总部。
当亲眼看到未来智能庞大的规模、雄厚的实力、以及林风(虽然年轻得不像话)在技术交流中展现出的、对AI和机器人结合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构想后,李卫国和他团队的那点矜持和犹豫,彻底烟消云散!
林风向他们描绘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李教授,你们拥有国内顶尖的机器人‘身体’制造技术,而我们拥有世界领先的AI‘大脑’!想象一下,当这两者完美结合,我们将能创造出怎样真正‘智能’的机器人?它们将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够自主学习、适应环境、与人协作的智能伙伴!”
“未来智能愿意全资收购哈工匠机器人,并承诺保留现有核心团队,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和世界级的AI技术支持!我们将共同组建未来智能科技的‘机器人事业部’(或并入x-Lab),目标是打造出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产品!”
林风开出的条件,不仅解决了哈工匠的生存危机,更为李卫国和他的团队,提供了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可以将技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拥有无限资源的广阔平台!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双方很快就收购协议达成了一致。未来智能科技以一个相对公允(但对林风来说绝对划算)的价格,将哈工匠机器人连同其技术专利、研发设备和核心团队,整体收入囊中!
这次收购,标志着未来智能科技,正式吹响了从软件AI向“软硬一体”的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的号角!
消息传出,再次在业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未来智能的布局之快、野心之大,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哈工匠团队并入后,被迅速整合进了未来智能的研发体系。他们多年积累的机器人硬件工程经验,与未来智能领先的AI算法、算力平台相结合,立刻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林风亲自为新的机器人事业部,规划了几个初期的研发方向:
一是面向工业和物流领域的智能协作机器人(如:拥有视觉识别和自主抓取能力的机械臂、智能仓库AGV小车)。
二是面向特殊环境作业的特种机器人(如:用于电站、数据中心巡检维护的机器人)。
三是,也是林风更长远看重的——面向家庭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如:具备更强AI导航和交互能力的扫地机器人、甚至初级的家庭陪伴\/助理机器人原型)。
AI大脑与机器之躯的融合,将在未来智能科技的手中,掀开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