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军暂时镇守青州一带,水军亦然重要,因此,设水军逞威卫,以阮小二为卫将军,下设戏珠、锦麟两军,以谢福、翟源为郎将,各领兵一万,其余配置一般。
主要协助中路军镇守黄河至梁山泊一带,随时支援各处水域作战。
至此,中路军组建完毕,正式建制运转。
因李助负责西路军、萧嘉穗负责东路军、许贯忠负责北路军、乔道清负责南路军,外加闻焕章、公孙胜入了政事堂,这中路军的军师兼司马,自然由朱武和李懹二人担任。
至于樊瑞,卸去原本步军第五营指挥一职,以副军师身份,充当亲军卫卫将军一职,兼领司马,卫名天授。
亲军卫下设马步水三军,马军名为奉天,郎将由孙立担任,下设定国、安邦两营,分别以吕方、郭盛为校尉。
步军名为顺天,郎将由李应担任,下设强军、富民、捧日三营,以焦挺、孙新、郁保四为校尉。
其中,捧日为护旗营,依旧负责护卫帅旗,编制为二千人。
水军名为敬天,郎将由阮小五担任,下设镇海、开疆两营,以乔正、倪云为校尉。
天授军满编三万二千人,是为林冲亲卫,负责坐镇中央,掌控四方。
另外,独立设置护翼军,以邬梨为郎将,下设琼玉、灵韵两营,以琼英、邬灵为校尉,驻守梁山泊,护卫梁山众将家眷及一众百姓。
另外,预备营改设为一卫,名为承启卫,卫将以老将王焕兼领,其余讲武堂军官,也兼任一军郎将,全面负责讲武堂和预备卫事宜。
而张老教头成功退休,享受梁山第一个退休待遇。
此外,水军额外成立拓海卫,以呼延庆为卫将军,下设拓海、固海两军,以费保、成贵为郎将,下设乘风、破浪、扫夷、讨蛮四营,以刘梦龙、狄成、卜青、高顺(耽罗王子)为校尉。
编制一般,作为机动水师,随时支援四方。
设置火头军,以曹正为郎将,下设食天、禄地两营,以武植、刘云(曹正小舅子)为校尉,负责三军行军造饭,供应粮食酒肉等事。
至此,三军建制改组完毕,梁山军整体改称安北军,归属安北大都护府管辖,林冲为安北大都护,兼任三军大元帅。
下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大军,除西路军暂设马步两卫外,其余四路军均设马步水三卫。
然后是亲军卫、承启卫、拓海卫河独立护翼军、火头军。
各卫大肆扩充兵力,达到满编,因此,不算预备卫,安北军总兵力达四十六万,若是加上预备卫(承启卫),总兵力达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人,都是梁山这些年精心发展培养起来的,投入战场,自然不是其余三家的乌合之众可以比肩的。
而且梁山一开始走的是精兵路线,经过系统、长期、有力的培养,老兵都是战斗素养极高的存在,如今扩兵,自然可以充当基层军官。
至少都是伍长人选,因此新兵入伍,有他们手把手带着,自然会很快凝聚起战斗力,成为熟练的战兵。
这样一支数量庞大、战力非凡的大军,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横扫战场了。
这也是林冲将大军分为五路的原因,因为这么多人若是聚在一处,那自然是没办法运转的,也十分浪费。
所以,他既然有这许多军将,那自然是要好好运筹一番,经过与军政处商议之后,才做了如此改编。
大军改组完毕,接下来就是明确各路大军任务。
其中,西路军以防守为主,驻扎在济州、东平府、兖州一带。
只要朝廷不兴兵来讨,暂时可按兵不动,但暗中可向西渗透,控制单州、曹州、广济军、濮州等地。
主要目的,是扩张地盘,抵御朝廷大军。
东路军除把守密州、莱州、登州、耽罗岛外,还需与高丽周旋,争取占据一些地盘。
北路军没得说,需向北占据棣州、滨州、德州、定远军、沧州等地,然后继续深入河北,将领地扩大到与田虎接壤。
南路军则要一路南推,拿下徐州、海州、淮阳军、宿州、涟水军、楚州,然后把战线扩充到长江沿岸,与方腊隔江对峙。
中路军则坐镇青州、淄州、齐州一带,巩固领土,随时支援四路大军,迎战八面强敌。
各自任务明确后,大军迅速调整,开赴驻地,准备征战。
现在东面已经跟高丽形成对峙局面,那么安北军顶多还能再开辟一处战场,林冲与几位军师商议一番,决定优先开启南部战场。
于是,五路大军拔营起行,从登州四面散开。
乔道清统帅南路军一路南下,直扑徐州,准备拿下徐州作为大本营,然后分派各军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沿途各州府。
尤其是东面的海州、涟水军、楚州,必须掌握在手里,然后连通海域,与东路军防区连成一片,便可形成势不可挡之势。
乔道清领着马军神安卫将领关胜、秦明、董平、宣赞、郝思文、黄信、庞万春、庞秋霞、雷炯,步军神稳卫将领袁朗、晁盖、滕戡、马勥、厉天佑、刘唐、李逵、马劲、滕戣,水军宣威卫将领阮小七、党世英、牛邦喜诸将,统兵八万旋风一般南下。
大军水陆并进,以雷霆之势,先行包围了靠近海边的海州,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便在威压和强攻之下,拿下海州。
分了一营水军把守港口,再分一营步军驻守城池,立即出榜安民,肃清城内势力,然后根据既定计策,掌控海州。
乔道清坐镇指挥,命大军迅速荡平治下县镇,掌控整个海州后,才请户曹的人进入海州,开始负责打土豪、分田地等事宜。
有大军在前开路,户曹的人自然万事顺遂,很轻易便将全州土地掌控在手,然后记录在案,开始清点人口,均分田地,安排百姓或务农、或经商、或做工。
有大军作为保障,诸事自然水到渠成,于是,海州很快走上正轨,顿时运作起来,诸业火热,百姓热情高涨,感激涕零,纷纷支持安北军,自发组织起来,守护既得利益。
海州稳固后,乔道清兵分两路,一路向南取涟水军、楚州,一路向西取淮阳军、徐州、宿州。
所行办法,皆是一般,但效果很好。
这些州县,一来官军力量薄弱,还被朝廷征召了不少南下剿灭方腊,又久在大宋腹地,少有战争,自然没见过这般阵仗,哪里有人敢死战护卫城池?
二来安北军武力充沛,名望极好,赢得了民间全力支持,自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很轻松便拿下这些城池。
只要城池拿下,那么后续的巩固工作,便也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十日之间,乔道清南路军已经拿下了徐州、淮阳军、宿州、涟水军、楚州等地。
接着,整兵向南,朝着寿州、濠州、泗州、高邮军进军。
到了此时,还在苏州与方七佛周旋的童贯等人,才收到消息。
他们万万没想到,安北军能如此迅速扩张,兵锋所向披靡,快速逼近他们后方。
南边,方腊已经控制了宣州、广德军、湖州、秀州,他们算是立即就要被夹在中间,若是不尽快做出决断,只怕要腹背受敌,死无葬身之地。
现如今,留给童贯大军的退路,只有两条,一是向西,经太湖撤退到太平州、和州到达淮南路,然后稳住后方,与双方形成对峙局势。
二是舍弃苏州,经江阴军入海,从海上撤走。
而且还不能往北撤退,只能向南,从福建路绕路进入腹地,再北上,折返大宋腹地。
只是如此一来,路途遥远,折腾颇多,实为不智。
不到万不得已,童贯不会这么选。
所以,他收到战报后,立即召集众将商议,果断撤出苏州,向西渡过太湖,进入淮南路进行观望。
他这里行动迅速,倒是给了方七佛机会,顺势进军苏州,三天便拿下这座大城。
然后,他立即向方腊请命,继续北进,先拿下江阴军和常州。
方腊也收到了安北军南征的消息,被安北军风卷残云的气势给吓到了,于是立即命方七佛分兵攻取江阴军和常州。
方七佛一面巩固苏州,一面分兵向北,直逼江阴军和常州。
童贯原本还留了几支兵马,试着防守苏州、江阴军、常州、润州等地。
只是守军一面惊惧随时打到的安北军,一面要直面江南军的兵锋,如何能够死守?
因此,方七佛大军一到,他们略作抵挡,便弃城向西逃窜,进入昇州、和州、太平州追随童贯去了。
背面,乔道清拿下寿州、濠州、泗州、高邮军一线后,放缓了节奏。
不是大军遇到了抵挡,而是战线拉长后,各州府分兵驻守,他手里兵马已经不足以两线开战,于是将战报送回登州的同时,请求林冲增派援军,稳固后方,继续南下。
林冲收到消息后,亲自领亲军卫南下,为乔道清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