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头大战,扬威军俘虏了2万4千清军和7千多民夫,缴获恩菲尔德步枪2800多支,2门虎尊炮,战马2300匹,运输的驮马、牛、驴一批,其他粮草、金银、刀枪等物资无数。
俘虏中,1500火枪兵直接补充各师,1800名骑兵也全部留用,并从中精选2200人组成两个新兵旅,交由武装部加紧训练。其余2万左右战俘,编为四个工程队,进行劳动改造。民夫则每人发一两银子外加五个大饼,全部就地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原武库司训练的8000士兵,提前终止在武库司的训练,改为用实战训练。补充到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五师,使第二师、第四师、第五师均成为一师五营的标准编制。
同时,从柏树头大战战俘中抽调的2200人,由武库司完成训练后,将补充给驻守徽州的陈德才第一师,让第一师也成为一师五营的标准师。
趁柏树头大战余威,吴天佑命郭长芳率第二师取嘉兴府,严三狗率第四师取湖州府。
由于张玉良被歼,附近没有任何有实力的清军,两府官吏降的降逃的逃,没人敢抵抗。连刚刚上任的浙江巡抚王有龄也被擒获。吴天佑顺利把嘉兴、湖州两府收入囊中。
于是,扬威军形成了有6个师、3个骑兵旅、两个水师营、1个炮兵旅、1个亲兵旅组成的庞大军事集团,总兵力超过4万。控制区域达六个府、三十几个县,治下总人口400多万人。
曾国藩和湘军各部将领,在扬威军进攻杭州时,就猜测到了太平军的计谋,是要攻击江南大营。为保战略主动,曾国藩亲自上书咸丰皇帝,陈述自己的主张:
“臣以为欲廓清诸路,必先攻破金陵.....欲先攻破金陵,必先驻重兵于滁、和,而后可以去金陵之外屏,断芜湖之粮路。欲驻兵滁、和,必先围安庆,以破陈逆之老巢;兼捣庐州,以攻陈逆之必救。诚能围攻两处,略取旁县,该逆备多力分,不特不敢悉力北窜齐豫,并不敢一意东顾江浦六合。”
得到咸丰首肯,曾国藩引兵东进,以太湖城为根据,向潜山、舒城等地发动攻势作战,安庆险象环生。但以洪秀全为首的天京统帅部为了自身安全着想,竟对此置之不顾,依然下令陈玉成主力撤出安徽,参加攻打江南大营的战役。
陈玉成只得率主力吴如孝、刘玱琳部东下参加会战。曾国藩遂趁机调湘军曾国荃部进逼安庆。安庆的太平军守将叶芸莱只能孤军坚守,处境十分险恶。
4月3日,天京忠王府,众将齐聚,英王陈玉成、干王洪仁玕、顾王吴如孝、辅王杨辅清、左军主将李世贤、右军主将刘官芳、定南主将黄文金等,除了吴天佑外,太平天国数得上的人物悉数到场。可谓是群星璀璨,猛将如云。
因天王圣旨未到,众人在你一言我一语拉起家常,不知怎么就说到了最近一直风头正劲的吴天佑身上,定南主将黄文金一句话,震惊全场:
“顾王。我收到消息,扬威军在柏树头与清妖张玉良大战,全歼清妖4万大军,活捉了张玉良。不知消息是不是真的?”
吴如孝闻言大吃一惊:“还有此事?唉,我这个次子啊,眼里根本就没我这个父亲,打仗根本不会和我说,军报都是递送干王、忠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没听说过。”
众人的眼光便移向干王和忠王,让两人一阵苦笑,他们也没收到消息。如果情况属实的话.....那就真的是惊喜了。有喜,更多的是惊。
两人还未出声回答,门外亲卫进来禀报,扬威军信使到。
虽然有心理准备,李秀成看到战报时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2万对4万,竟然围歼了对手,仗打成这样,你说你不是战神,谁信啊。随后把战报交给干王,高声对众人说:
“刚收到天三驸马的战报,黄文金的消息是真的。在杭州柏树头,天三驸马以2万扬威军围歼了张玉良的4万清妖,并活捉了张玉良,我军大获全胜。”
忠王说完,全场竟然鸦雀无声。吴如孝则从干王手中接过战报,仔细阅览。看的是又惊又喜又担忧,这孩子也太能打了,原来怎么就没看出来。
只是这样功高震主,后面怕是不好收场。也不知他有没有对策?吴如孝心里转了一圈,就把战报还给干王,站在一旁一言不发。这个时候,他不管说什么,都太过敏感。
好在,天王旨意到了。忠王按天王授权,做战役安排。
4月4日,太平军发起总攻。是日天气晴朗,但从当晚开始降雨,连日不止,太平军冒雨连续进攻。 李秀成自己从尧化门、英王部从善桥方向、刘官芳、陈坤书部自高桥门和杨辅清部自雨花台、李世贤部从北门洪山、燕子矶方向、杨辅清部自雨花台、干王带镇妖军则从城内杀出,齐头并进,内外夹击,令清妖首尾不能相顾。
4月5日,陈玉成部于上河镇、毛公渡一带搭造浮桥数道,进攻天京西南清军营垒外墙。吴天佐的左五军为先锋,猛攻猛打,清军节节败退。城内太平军也纷纷出击。
当天,陈玉成部突破敌军在天京西南所筑长壕。而城内镇妖军抛掷的火罐落入清军副将雷安邦营内,引起火药轰发,该部随即外逃。附近清军闻之大惊,也纷纷撤出营外。
太平军乘敌人混乱之机,前后夹攻,半日之内,将江南大营西半部的五十余座营垒全行攻破,歼灭清军总兵黄靖以下5千人。
张国梁闻西路有变,率兵救援,见营盘已失,只得仓皇退回。破坏上方桥,企图固守小水关以东各营垒。太平军突破敌西南长壕,内外会师,重围已解,士气更高,便连夜乘胜猛攻。
清军军营四处火起,江南大营总部所在地小水关大营也被攻破,和春等率残部经石埠桥乘船逃往镇江。江北及九洑洲一带清军也随即逃遁。
于是,重建后围困天京两年多的清军江南大营又被摧毁。太平军缴获了大量枪炮、火药、铅子,以及白银十余万两。
此次战役胜利,达到了预期作战目的,成功解除了清廷对天京的围困,标志着太平天国形势得以缓解。但是,由于指挥部的战略思想局限于力保天京,因此,这次战役规定的作战目的过于拘谨,只图解围,不图歼敌。
这就导致二破江南大营的战役会战缺乏追击阶段,打成了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一般说,一个进攻性的战略会战,其胜利的主要果实要在追击中才能得到,因此,追击在进攻会战中自然要比在防御会战中更是整个行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4月5日太平军在正面和侧翼取得大胜,和春、张国梁在马巷口突围向镇江方向逃窜时,李秀成没有下达追击令。这次经过精心组织的战役,未能彻底歼灭敌人。致使江南大营2万溃兵流窜镇江,后转入东南一带,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而此时,久居深宫的天王万岁,闻到江南大营已破,非常高兴,决意封赏群臣。于是急招干王洪仁玕,商讨封赏事宜。
干王随即向天王解释到,天三驸马、忠王、英王等人,个个手握重兵,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建议天王乘机大肆封王,分化各王手中的权利,以便中枢掌控。天王听后,深以为是,决定大肆封王。
封李世贤为侍王、黄文金为堵王、吴天佐为幼顾王、吴天佑为战王等等,一口气是封了10多个王,令人瞠目结舌。
天王的圣旨还未到,吴天佑就得到了消息,气得是破口大骂。这个死老头子坏的很,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也做,真是服了他了。
他一个王爵封出去,就只是一纸圣旨而已,自己没半点损失,可下面的人就要遭殃了。自己是王,部下也是王,这怎么管?这人心乱了,各自猜疑,还怎么打仗?麻蛋。
自己其实早就知道洪秀全滥封王爵的事,只是前段时间忙于打仗,把这事给忘了,没有提前准备应对方案。幸好自己的势力还不够大,这次部下并未封王。否则就被动了。
吴天佑立即让人把贾绍明和杨文才招过来,加上覃超一共四人,在书房里密谈。
“这次大战,天王大封群臣,我封为战王。封王的圣旨已经从天京发出,3日后就到。英王、忠王的许多部下都已经封王。现在我扬威军还未有封王的,可这是迟早的事。”
吴天佑没有任何掩饰,直接把问题摆了出来。杨文才是老于世故的人,一听这事,便是脸色一沉,哪还不明白天王的用意。
王爵啊,对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又有几人抗拒得了。如果以后扬威军的师帅们也封了王,扬威军的人心也就散了。继续再多封几个,怕是连扬威军都没有了。难怪军帅火急火燎招他们密谈,这天王老儿这手玩得是太狠了。
杨文才首先起身说话:“天王的这次封赏,就是要用大义的名义,消除英王、忠王对军队的控制,这不是阴谋,是阳谋,估计英王会接受,忠王会忍受。
仅仅是这样,其实和我扬威军没任何关系。但是,如果我军不早做准备,部下封王的事,很快就会在扬威军中上演。
我建议,第一,军帅应该回天京一趟,拜见干王、觐见天王。暂时打消中枢的疑虑;第二,停止扩军,停止私自征伐,以免再次引起中枢的注意;第三,实在拖不住了,只能学翼王,远走高飞。”
贾绍明:“杨次幕所言极是。天王这次玩的是阳谋,他现在是要搞乱英殿、忠殿,下一个就是我扬威军了。为了有效避免中枢的猜疑,我建议,我们引镇妖军进驻。并协助镇妖军攻占绍兴、宁波、台州三府。”
贾绍明话语刚落,吴天佑眼前一亮。嗯,这个嘛,有点意思。
扬威军的战力在这摆着,要想让中枢放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有紧靠中枢,让他们认同自己,扬威军才可以赢得发展时间。
既然自己现在还有一层“天三驸马”的身份,是该抽时间去会会这个老丈人了。最好能打消他们的顾虑,把自己当成自家人。
“我还未曾觐见天王他老人家。我已决定,进京面圣。临行前,你们有什么提议?”
吴天佑思索片刻,便决定进京。不管天王此人怎么样,现阶段,吴天佑都没有独自面对整个清朝政府的能力。所以,安安稳稳先做好太平天国的战王,稳住天国局势,是当务之急。
“二公子,这进京的安全问题?”内卫覃超不无担心的问道。
“比我拥兵更多的英王和忠王都不担心,我担心什么?况且,现在太平天国形势一派大好,天王是聪明人,不会选这个时间段制造事端。”
“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二公子你不能冒险啊。”
“我意已决。这事就不必再说了。”
三日后,宣旨官来到杭州,宣读天王圣旨。吴天佑在安排好幕僚府和参谋部的工作后,就带着一卒亲兵随宣旨官进京,去面圣谢恩。
当然,吴天佑在进京前,还是招来了内卫指挥使覃超和亲兵旅旅帅杨彪,向他们秘密吩咐了一番。
一到天京,吴天佑连顾王府都没进,首先去干王府拜会干王,并亲手奉上10万两以示孝敬。向干王说明来意,并表达希望觐见天王谢恩的意愿。
同时,递交了一份作战计划,向干王请示。干王看了一下大概内容,便吩咐吴天佑先回府休息,等候通知。吴天佑前脚刚走,干王便急忙出王府,向天王府走去。
吴天佑回到顾王府,便赶去拜见阿姆。
“不孝孩儿,叩见阿姆。”吴天佑见面就行起跪拜大礼。
母亲何吴氏,是吴天佑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的人,也是最关心、最疼爱自己的人。让他感受到在后世父母那里未曾得到过的母爱。
阿姆或许不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除了勤劳,没有任何其他特点,但她却是吴天佑在这个世界上最放不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