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就是发出力量,这是字面上的解释,放在拳学里又有更为精妙的解释!
那么究竟什么是发力呢?怎样训练呢?
发力似乎是很多人心中极其神秘的东西,似乎越古老,越传统的才是最好的,那么拳的发力机密又是什么呢?
下面来谈谈!发力说白了,就是整体的协调运动,它是通过局部表现出来的整体的合力!
发力需要整体的同向协调运动,即一动而全身无处不动,整体的运动是与力的方向保持协调一致的。
只有全身各个部分向同一个方向共同参与运动,形成整体的合力,才能称之为整劲!
而局部发力实际上就是整劲的外在表现!
整劲的求取方式很多,具体如各种站桩,操桩等等!
但是归纳一下就不难发现,不管那种方式都可以归为 2种,即形体处于静态时的求取和形体处于动态时的求取!
即使是静态求取也并非完全静止不动,而是外静内动!
如三体式桩功,以全身各局部对挣通贯整体形成整劲。
本拳的发力核心训练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简化了烦琐的细节,创新而成!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直抓发力核心,即变挣与抖震,它是通过一个抱桩来体认发力的核心形态。
由此而衍生出两个身法运动即拧裹变挣和展合开胯,拧就是拧身,裹就是两肩内裹,变即变身,挣即对挣;
展就是向外,合就是腰胯向内收,开就是局部展开,胯就是腰的抖震!
拧裹变挣是针对拳法及部分腿法的发力模式,展合开胯是针对腿膝及部分身法的发力模式!
可以说掌握了这两个身法运动就掌握了一切攻击的发力!
由两个身法运动衍生出各种单操训练,即操桩!
一切拳腿肘膝都在两个身法运动的模式下生成!
通过这样的训练,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发力,达到拳与力融,拳拳到位的发力状态!
形意拳其最主要的特别之处在于解决了发力的问题,发力实际上是功夫中不可缺少的。
他直接决定了打击效果,决定了是敌人死还是我亡的结局!
我有一次看到人打架,一个人对准另一个人的裆部连踢了三脚。
但是被踢的人还是忍着痛拔出匕首追着踢他的人满街跑!
由此可见,不练发力,即使打中要害也不一定就能重创对手!
良好的打击力是每一个武者必须具备的!
看当今,练发力的不可谓不多,各家都有自己的发力方式,但是很多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把发力融入真打实战。
平时训练发力很猛,但是打架的时候别人不是站着不动的,不可能象沙袋一样被你打。
你要寻找机会,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很可能机会来了,你却发不出力了!
这就是典型的发力与实战不融!
人类有一种最原始的力,你看过从不练功夫的人打架吗?
就象街上的混混一样,他们打架通常拉开一个很大的架势,然后借助惯性,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在一拳上!
即使不会功夫,但是都会这种发力,这是人类最本能,最原始的发力!
形意拳正是从此入手,从人的本能发力入手,练好以后实际上就是你本来的力,只不过得到了强化,得到了定型!
所以学起来非常简单,练起来也不难,最主要的,练好以后就牢牢定型在你身上,即使以后不练也一样保持!
这种发力极其雄浑厚重,打击犹如巨斧,力道极强,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承受,随意一记摆肘就可让人骨折。
正是因为他是把全身的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整体协同运动,所以力大。
形意拳的灵活和霸道
尚派形意拳学员董国平述:夜晚,刚从师父工作室走出的我,内心犹如翻涌着滚滚热浪。
我察觉到自习武伊始,直至今日,自己方才刚刚触及到形意拳大门外的阶沿。
同时,也深切地领略到在这道门之内形意拳的广袤深邃,更清晰地体悟到一位大师的孤寂。
实不相瞒,我着实不愿以现代人业已蒙尘的某个词汇来对师父进行自我抬高之举,然而此时此刻,再无任何词汇能比“大师”更为妥帖。
微风拂过,路边的街摊上看到路边喝醉的人三三两两的相互告别,吐不清字的嘴说着什么假仁假义的话,我不由地嘴角流露一丝轻笑,与刚才领会到的意境相比,庸俗毕竟庸俗。
我明白了大师心底的那一份孤独,这是练武练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那种没有人可以与之分享喜悦的那种心境,而我恰恰窥见。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所谓真正的大师往往是孤独的”。
而我仅仅才触及到形意拳门口的石阶。
跟随师父研习形意拳已有些许年头,然而时常因诸般事宜未能全力勤修苦练,所幸平日里的练习从未停歇,早晚各一小时的练功始终如一。
近期总算有了闲暇,时常前往师父的工作室学习,师父的工作室虽说不大,但在此练起拳来却能得心应手。
一边比划着操练,一边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经此指点,身体的感受愈发清晰明了,相较从前所练,也更为通透舒畅。
往昔练习八式,动作虽看似有板有眼,可自身深知打得着实别扭,其中的劲力始终难以练就。
昔日的连环拳,也知晓如何操练,亦聆听师父讲述该怎样运用,然而实际打起来全然不是那回事,根本使不上劲。
从前的钻拳,貌似我也有意以腰带动胳膊,可练习之时,刁挂手和搂掌仅是胳膊在用力,与腰部的力量相互分离。
此乃何种缘由呢?莫非拳艺就止于此了吗?非也,倘若这般,形意拳又怎会传承数百载,历代高手层出不穷呢?
又怎会在民国时期获“国术”之名?又怎能被称作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呢?在历经师父的悉心指点后,情况当真大不相同了!
且看钻拳,欲得钻拳之劲力,于钻拳的吊挂手回拉之时,切记肘部需贴着肋部,而搂手不必离胸过近。
如此这般打出,凭借肩部能够将胳膊向前推送出去,劲力便能贯通始终。
仅这般比划一下,便有了感觉。诚如“苦练十年,不如明师一点。”
谈到连环拳,这其中蕴含着诸多精妙之处。
连环拳的一马三箭第一式乃是鮀形撑掌,手掌务必要尽可能地往外撑展。
如此一来,在一马三箭之前便营造出了一个刁挂的意味。
就如同在布局一盘棋,这一初始的动作便是埋下的关键伏笔。
再说白鹤亮翅,其关键在于手往高处抖,要抖出气势,抖出劲道,仿佛要冲破云霄一般。
而回身狸猫倒上树这一动作,则极其讲求速度与身法的配合。
速度要快,如疾风骤雨,不给对手丝毫反应的机会;
身法要灵活,似狸猫般轻盈敏捷,瞬间完成转身的动作。
尤其在回身的时候,脚要往高踹,这一脚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准头,方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哦,原来如此”,当领悟到这些要点之后,再练起来便顺畅多了。
回想起来,还是以前师父说的那些话,可当自己还没练到相应的地步时,即便师父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好几遍,你依然是云里雾里,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只有当真正自己用心练上一段时间,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才会察觉到某些地方存在不对劲。
此时,经过师父恰到好处的点拨,犹如醍醐灌顶,瞬间便能恍然大悟,从而实现技艺的提升。
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亲身经历了摸索与困惑,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师父教诲的宝贵。
谈八式拳:八式拳之中相对而言打法颇为多样。
捋手崩拳亦称作乌龙搅水,往昔练习之时,崩拳的劲道难以连贯,其后方知晓乃是腰部未拧转所致。
至于退步横撑掌的练习,亦觉不得要领,经师父纠正,言及两手至胸口时需相互外翻,同时留意拧腰,这才稍有韵味。
鹞子翻身动作需迅疾,劈掌朝下,噢,如此方才像样!
熊坐窝前的捋手崩拳,出拳与收拳皆可用于攻击,皆具其打法。
经师父一番指点,愈发奇妙,原是抹袖子的感觉,师父称其为进步抹袖、退步抹袖,进退皆能击打。
不禁感慨自身练习着实过少,单单一个熊坐窝亦蕴含如此众多劲道,诚所谓“进也打退也打”,挂拨挑打。
此前总是上下手脚难以协调,两手束展不开致使动作失调,师父言此动作可单独取出练习,即为两手画圈。
练着练着便有了感觉,有时仍不明此前究竟因何不协调,或许依循师父所指点,多加练习便能明了吧。
岂不闻“书读百遍其理自现”乎。
最后值得提及的是进步抖翅时的那一下胯打,步子转过身来即为三体式的步子,仅需将胯送出,抖翅的那只胳膊同时往后击打,上下齐攻。
这个胯打此前曾历经师父数次纠正,方算改正过来,只是距师父的那种劲道仍相差甚远,尚需勤加苦练。
谈六合拳:方才接触六合拳这一路套路,在师父的示范之下,我演练了一遍。
此套拳法较为灵活,展现了五行拳的各类打法与用法。
钻拳的连续施用,崩拳的下击,倒转云锤的连续击打以及横拳的直攻,无不彰显六合拳的灵活与霸道。
有人问道霸道从何体现?许多人认为形意拳的直来直往、硬打硬进方为其霸道。
我却不认同,形意拳的进退粘打才是其霸道之所在。
在与师父摸劲儿接手过程中,我欲后退,师父便向前迈进一步击打,我欲前进之时,师父或直接迎击,或退后一步的同时,手上依旧能够击打。
正是这进也打退也打,使我于这经典的六合拳中领略到其真正的霸道。
能够主宰并引导左右着对手的节奏,此乃霸道。
我笑了,“噢——,着实妙不可言啊!”
师父亦笑了,或许我学得畅快,师父亦教得畅快罢。
一时之间,我不禁慨叹,要练就师父这般的感觉需付出何等的功夫啊!
形意拳于师父手中,时而刚猛凌厉,时而灵动多变。
步伐沉稳,落地生根,身法矫捷且劲道充盈,疾风逐落叶般的一马三践打出了形意拳的蓬勃生机。
前后顾打的“望眉展甲反间背”在师父手中不单是赏心悦目,更多的是实用打法的彰显,正是这上下一体的整劲。
对,正是这般一股劲!然而,若你未拥有它,你所练的形意拳不过是花拳绣腿,毫无灵魂可言。
我,仿若偷阅了几页大师多年的武学笔记,在笔记里,形意拳被描绘得美轮美奂、引人深思。
我不禁慨叹古人形意大家的睿智,也为自己能与形意拳这般邂逅而感到庆幸,而师父更是这个时代里我始终尊崇的武者。
站在形意拳门口的台阶之上,我停下脚步,穿越无尽的距离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睿智的武者。
那或疾或缓的步伐与招式,此乃我渴望企及的高度。
或许有人会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有难以跨越的鸿沟。
我则道:武术,乃是一位真正武者毕生的事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