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怒之下的弘治皇帝,亲自到了东宫学堂之处。噤若寒蝉的刘瑾看到皇帝亲至,更是胆战心惊。毕竟太子受罚,他这个伴读搞不好是罪加一等。这就是池鱼之殃,谁让自己是太子的贴身太监呢。
“逆子,站起来!”弘治皇帝捡起地上的戒尺,照着朱厚照就抡了下去。
毕竟是和可与汉文帝、宋仁宗并列的“三代以下令主”的弘治皇帝,他的戒尺挥下去之好,终究是不忍心打在儿子的身上,“啪!”的一声,戒尺重重的击在朱厚照趴着的桌子上。
朱厚照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大叫着猛地跳了起来:“那个...”
朱厚照刚要破口大骂,一看是冷着脸的老爹,慌忙叫了句:“父皇。”
“朕没有你这样的儿子,你这逆子!”一向宽厚的弘治皇帝,难得的如此震怒。
谁知,朱厚照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父皇就算是打死孩儿,孩儿也学不进去。每日困在这学堂之中,儿臣还不如死了的好。”
敢和皇帝这样顶嘴,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弘治皇帝也是一愣,显然没有想到儿子竟然敢这么跟自己说话。
“你、你说什么。”弘治皇帝又问了一句。
朱厚照理直气壮:“孩儿也是人,也需要休息。非是孩儿不学,实是孩儿精力有限。父皇倘若当真想替孩儿着想,便请父皇答应,每日课业不可超过三个时辰。上三休一。父皇若是答应,儿臣定然好好进学。父皇若是不肯答应,打死儿臣便是。”
弘治皇帝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所以对这个太子也是异常的宠爱。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父子。
弘治皇帝对于儿子的这番话似乎有所触动,他看了一眼一旁的杨廷和还有其他几个被惊动的老师。
费宏和靳贵耳语了几句,二人纷纷点了点头。杨廷和也知道朱厚照的性格脾气,朱厚照其实很聪明,只要他答应肯学,事情并非没有转机。
况且,此时的杨廷和若是提出辞呈。一旦他人教授起来的时候朱厚照进步神速,那么就显得自己昏庸无能了。这样,自己在天下人面前那可是丢尽了脸面。
想到这里,杨廷和便跟着说道:“陛下,太子殿下虽顽劣,却也是很聪明的。既然殿下肯学,老臣不妨再试试。”
弘治皇帝想了想:“好,朕权且应了你。不过太子你给朕记着,若你还是顽皮胡闹不思进取,朕可不会再惯着你。”
朱厚照一颗心怦怦直跳,他没有想到老爹竟然如此痛快的答应了下来:“儿臣定会好好努力,还请父皇放心。此外,儿臣生病之时,却也是上不得课的。”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朱厚照终于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一天只上三个时辰的课程,且上三天休息一天。
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学习六个小时,还没有课后作业。对于朱厚照来说,确实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了。
而杨廷和等人也知道,这个顽劣的太子你逼不得。只要他肯学,也就由他去了。
还别说,为自己争得了权益的朱厚照,竟然真的埋头苦读起来。至少在课堂上,非常的听话不说,还对几个老师很是尊敬。
这让所有人都是大为的欣慰,尤其是弘治皇帝听到了儿子进步神速,更是喜上眉梢。
而朱厚照自从有了时间,便带着刘瑾出宫去了。
出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定国公府找朱世杰,共商发财大计。到了定国公府,二人一见之下自是欣喜,臭味相投的两个人,已经许久没有见面了。
此时的朱世杰,却对朱厚照身边的刘瑾心生戒备。虽然刘瑾见了自己,依旧一如既往的恭敬。
可朱世杰知道,是自己把这个伴读黑锅甩给了刘瑾。刘瑾表面上越是无动于衷,内心越是恨自己。这也是人之常情,换成朱世杰,也会对刘瑾恨之入骨。
所以臭味相投的二人开始密谋一件事的时候,朱世杰便支开了刘瑾:“太子殿下,此乃商业机密,只可你我二人知晓。”
朱厚照也不废话,就给了刘瑾一脚;“滚到外面去,没有本宫的命令不得进来。”
刘瑾应了声,乖乖的走了出去。不同于徐光祚等人,朱厚照一听说是朱世杰想做生意赚大钱,登时一口答应:“世杰老兄,只要你开口,你说吧要多少银两。大不了,本宫去偷。”
朱世杰似乎早就在等待这一天,他悄悄的伸出了五根手指头。
朱厚照恍然大悟:“五千两,好办啊,本宫来想办法。”
谁知朱世杰摇摇头:“五万两,最少。”
一听这话朱厚照登时跳了起来:“五万两?你把本宫卖了,本宫也给你凑不出这许多来。”
朱世杰眼睛一亮,不怀好意的说道:“太子殿下,乾清宫和坤宁宫,臣可是听说有不少的宝贝,价值连城啊。”
“那、那也值不了五万两啊。除非,你把乾清宫给偷光了。”朱厚照压低了声音,不解的说道。
“那就全偷光好了,但凡是能拿走的东西,全都顺手牵羊。”朱世杰又道。
朱厚照满眼不可置信的看着他:“世杰老兄,疯了,你疯了。你是不是烧糊涂了,那样本宫还不得被父皇打死啊。到时候,你也跑不了。”
朱厚照说的没错,乾清宫值钱的东西确实是不少。可是一下子偷五万两值钱的东西,肯定会被发现。
一经发现,大不了朱厚照挨顿重罚。然而弘治皇帝也定然会让锦衣卫顺藤摸瓜,到时候朱世杰这个幕后黑手也是在劫难逃。
可朱世杰执意让朱厚照偷盗,且能偷多少偷多少。最好,将乾清宫内的东西搬个精光。朱厚照大惑不解,这不是找死呢么。
因为朱世杰清楚的记得,弘治十一年,这一年皇宫接连的出现了三次大火。而且,都是连绵起来一片烧的那种。其中,就有乾清宫、坤宁宫大火。
按理说,接连的失火皇帝一定会极为的重视,至少会下旨严查。奇怪的是,史书记载此时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