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徐经的提醒,朱世杰差点忘了弘治十二年,参加科举的王守仁。也就是,名垂千古的王阳明先生。
王守仁的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知行合一,就是后来王阳明提出来的观点。这里的知乃是致良知,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不过此时王守仁初出茅庐,并没有后来的名扬天下。王守仁此时和徐经一样困惑,一样的想参悟这个世界的道理。
不过朱世杰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王守仁将会成为大明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星珠。
徐经是谁,和唐伯虎同期的举子。江阴首富,家境殷实。这是世人对他的印象,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徐经的后人。
徐经的后人中,后来也出了一位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徐霞客。
徐霞客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一生都寄情于山水之间。可以说,是最为自由自在的。
或许有人奇怪,徐霞客一生游山玩水,哪儿来的银子。谁都知道诗和远方,可诗和远方是需要雄厚的财政基础支持的。
徐霞客作为徐经的后人,家境自然也不差。再加上徐霞客父母的支持和赞助,这才使得徐霞客能够尽情的游玩与山水之间。
没想到,这个徐经竟然也有这个想法。这让朱世杰大为的意外,难不成你的子孙尚未完成的事,你徐经就要去做么。
“徐经,你想参悟大道我不来拦你。你去找王守仁解惑,我也不管。我只想问你,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朱世杰看着他。
面对朱世杰的质问,徐经愣了一下:“人生目标?我、我不知道。”
参悟大道也并不是徐经的人生目标,至于他想要什么,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半响,徐经才说道:“我要南下,去看遍如画江山。如果可以,我甚至于可以离开大明边境,南下入吕宋、交趾等地去看看。”
“什么,你说哪里?”朱世杰惊问。
徐经一脸的茫然,他不过是随口回答:“吕宋,交趾啊。”
“对啊,吕宋!秒极,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朱世杰满脸的欣喜。
没有人知道朱世杰为什么欣喜,可此时的朱世杰却兴奋莫名。他终于想起来了,实现了满清人口大爆炸的,并不是满清王朝的执政理念。而是,被引进并且加以推广的红薯玉米等作物。
红薯确实是在万历年间,也就是八十多年后才被引进大明的。当时的红薯,还是一个叫陈益的人,从吕宋偷偷运回来的。吕宋,也就是如今的菲律宾一带。
红薯是八十年之后从吕宋引进的不假,可是八十年前的今天,或许吕宋一带早就有了引进的红薯。只不过,尚未传入大明而已。
如果吕宋之地当真是有了红薯这种作物,那么朱世杰便不用劳神费力的再去研究蒸汽轮船,远洋到美洲大陆。再过数年的时间回到大明,再开始培育这些作物了。
只要去吕宋之地,把这些红薯之类的作物引进大明。这样,大明王朝的百姓们就可以耕种这些作物了。
想到这里,朱世杰欣喜的抓着徐经的手:“好好好,既然你喜欢,那我自然是大力支持。这样吧,我让你多带些人手,你这便就此南下。”
所有人都惊呆了,没有人理解,朱世杰为什么会如此的急切。
就连徐经本人也是大为的奇怪,似乎朱世杰比自己还要着急。急着让自己快些走,似乎南下有着重要的大事一般。
“朱将军,承蒙厚爱。只是在下一事不明,为何如此让在下急于南下呢?”徐经终于问出了自己的原因。
朱世杰并没有隐瞒与他:“我听说吕宋之地,有一种高产的作物。百姓食之可果腹,且味道鲜美。其果实产量极高,能解我百姓之饥。若是你能完成任务,当功盖千秋。”
朱世杰这么一说,徐经也呆住了。他只是想急于逃离,逃离京城这些人情世故。在京城待得时间越久,徐经越是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相比于平步青云的官场,徐经更向往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次能够南下吕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更重要的是,去吕宋还能为百姓谋福。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徐经都没有拒绝的理由,就在他欣喜的即将要答应下来的时候,唐伯虎却突然说道:“万万不可,徐经老兄才华横溢。若是参加恩科,必然能够高中。若是放弃了恩科,你可是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啊!”
这个时代的人,哪一个不把功名利禄看的高高在上。反倒是徐经,对这一切看的甚是淡泊,他微笑着看着唐伯虎:“唐寅老兄,人各有志。你喜欢的,未必是我喜欢的。”
徐经的一番话,使得唐伯虎愣在了当地。没错,你喜欢的东西,未必就是我喜欢的。
你唐伯虎热心于功名,他徐经却不一样。我徐经,就想着能够自由自在。
“来福,来福!”朱世杰从未如此兴奋的大叫着:“笔墨、笔墨伺候!”
相比于家丁旺财,来福更为的聪明一些。朱世杰话音刚落,来福便带着两名下人,捧着笔墨纸砚急匆匆的走了过来。
朱世杰摊开纸笔,在图纸上画下了红薯、玉米还有花生之类的农作物的样子,然后一边绘画一边叮嘱着徐经:“记住了,到了吕宋之地,你看到这些农作物之后。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把它们给我带回来。记住了,你此行的目的就是寻找这些东西。”
徐经看着图纸上琳琅满目的农作物,每一样都是他不认识的,这更是让他奇怪不已:“朱将军,这些东西,当真如此神奇么?”
朱世杰“嗯”了一声;“就是这些东西,能够让百姓们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百姓们,再也不用忍饥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