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菀怀着孩子在她面前炫耀的时候,在验出紫菀的血脉与他同出一源的时候,她确实有过那么一些‘他是否变心了’的念头。
但是四年的时间足够她冷静的思考许多事情,阴谋诡计不是她擅长的,但是她懂得荀谚这个人。
她不知道千百年后他们是否还能保持如今的感情,但是她知道至少如今他不可能如此轻易就变了心,对象还是他一直不看在眼里的紫菀。
四年来,她芥蒂的,其实是紫菀的死。
如果她在七星院后山看见的真的是他,如果紫菀的孩子真的是他的。
那么比起他变心,更大的可能也许是,
紫菀用了什么手段达成了与他欢爱的事实,她喜欢了荀谚那么多年,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会铤而走险。
紫菀不是善茬,霄霄从来都知道这一点。
如果真的是那样,荀谚设计将紫菀和孩子一起灭口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他必然无法容忍那样的污点,她知道他是多么骄傲和洁身自好的一个人。
因为她说过如果他有别的女人,她一定会离开他,她知道他对她有多偏执。
她不喜欢紫菀,但紫菀毕竟罪不至死,但紫菀毕竟是师父的后人。
而在昆仑山上,残害同门是大罪。
所以时间越久,她越没有勇气和他对质。
她不知道如果他真的为了她杀了紫菀,她该怎么办。
一边是他,另一边是昆仑山规与师尊。
所以他昨夜起誓之后,她心里的负担才骤然放下。
但想到因为自己的懦弱而将事情拖延了几年时间,霄霄又由不得愧疚。
“幕后之人恐怕正是算到了这一点……”寒玥道,“师姐可还记得那日你离开时听见的对话是谁说的?”
霄霄轻轻摇头:“我当时神思不属,并未认真去看,只是路过时听见便匆匆离去,事后回想那两名弟子的模样,很是模糊……”
“我倒是觉得,师姐当时就算刻意去注意了,事后也未必能寻到那两人。”寒玥道。
霄霄皱眉表示疑惑不解。
荀谚倒是懂了。
“要么,对方手里有品级至少是地级的幻形类法器,才敢有恃无恐引阿霄去看。要么,对方的伪装并非天衣无缝,却对我和阿霄了解至极,将人心算计到毫巅。”荀谚顺手将霄霄搂进怀里,轻声与她解释,“至少,在那样的时刻,阿霄是一定没有心情去关注两个路过的弟子的。”
“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不能放任不理。”寒玥手指在桌上磕了磕,“此外,对方做此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很让我疑惑。”
“我虽有所猜测,但一人思虑难免有遗漏之处,寒玥师妹若不介意,便将你的猜想告知一二如何。”荀谚道。
寒玥点头,将自己的猜想,也可以说是疑惑点出。
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挑拨玉清观、飞花斋、七星院三家的关系?
那么手段未免太拙劣了些。
玉清一脉、飞花斋和七星院都是昆仑山渊源久远的传承,就算荀谚真的背叛了霄霄,寒天真的参与了谋杀紫菀,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按昆仑山规惩处犯错之人,几家师长也许会因此产生私怨,却绝不可能因为晚辈的儿女情长和一名内门弟子之死就真正交恶。
何况荀谚和寒天什么都没做,事情只要闹到长辈们面前去,要证明荀谚和寒天的清白反而更容易了。
比如荀谚,只要证明他闭关期间未曾离开洞府就证明了他的清白,而他的守门弟子清楚他的行踪。
所谓守门弟子,是亲传弟子或内门弟子从外门弟子中招募来,私人支付酬劳,为自己跑腿、打杂以及闭关时看守洞府的弟子。
荀谚的守门弟子,自然是向着他的。
但以守门弟子区区练气期的修为,随便哪个道果期的长辈一个迷魂术下去,那就是问什么答什么,不存在撒谎的可能。
至于寒天这边,玉清观上下都可以作证。
当然,幕后之人连霄霄都能骗过,让守门弟子见到荀谚离开过也是可以的。
寒天这边,也可以说是玉清观上下包庇他。
那么还有更简单粗暴的自证清白的方法。
天道誓言是简单直接的自证方式。
当然,你既然通过发誓的方式解决了某些麻烦,必然会因此付出一些代价,必然气运等,所以非得必要,修士是不会乱发誓的。
那么,如果对方的目的只是挑拨荀谚与霄霄的夫妻关系,那么为何要多此一举将寒天牵连进去?早有仇怨所以布局的时候顺手坑一把?
然而只要荀谚与霄霄当面对质,所有的陷害就没有作用了。——看昨夜荀谚当着霄霄的面发誓那么顺溜就知道,为了不让妻子误会,荀谚才不在乎付出怎样的代价。
除非……让荀谚与霄霄无法当面对质。
说到这里,寒玥停了停,看向荀谚和霄霄二人。
荀谚微笑,温文尔雅:“看来寒玥师妹也想到了,这个局,缺了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让背负冤屈的人无法开口辩白。”
是的,只要荀谚和寒天活着,这栽赃就成不了,毕竟二人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就算是万千怀疑加身,他们都会有辩白的机会,而天道誓言就是最后的底线。
但如果两人死了,那么“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自然想往两人身上怎样泼脏水都行。
甚至,玉清观坚持寒天不会杀人,七星院坚持荀谚不会始乱终弃,飞花斋坚持霄霄受了委屈,三家必然离心。一名内门弟子的性命不够三家翻脸,但再加上两名亲传弟子的性命的话,那就足够三家未来数十年矛盾不断了。
“对方想要阿谚和寒天师弟的性命?”这回霄霄倒是反应比较快,“但是,阿谚闭关出来之后是一定会来找我的,如果不是当初的争吵,我们四年前就会将事情对质清楚了……”
“所以说,对方要取我和寒天师弟的性命,最恰当的时机应当是我当初成功晋升并出关之前。”荀谚颔首,“只是不知,对方为何停止了行动,并且到如今也没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