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垣无欲也,以观其眇;垣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究竟,何为道?
圣人将“道”视为“物”。
所以圣人曾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而圣人认为,此“物”非寻常之物,为“万物之奥”,为“万物之宗”。
所以又言:“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早已为世人阐述了所谓“道”的一系列特征:
“道”不可道,无法以言语的表达;
“道”在空间以及时间层面的无限性。
“道”还具备了“无名”和“朴”的特性,也就是“道”是原始,未分化的本体。
还有“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就是如此。
同时圣人又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说明“道”本身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此外,“道”还为“无为”、为“不争”、为“不盈”,还具有“反”和“弱”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等。
不过,尽管圣人已经描述了许多。
但正如圣人所言,“道”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只能勉强而言之。
如果用现代人的思维来理解“道”的话,那么道是什么?
简单而言,道是道路,是通道。
既然是道路、通道,那一定道就有它的范围和边界,也就是要在道的范围内行驶才可以。
道有两个边界线:一个高压线,一个底线。
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每个行业都有不能碰的高压线,也不能挑战别人的底线。
而放到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法律和道德就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和底线。
触之必伤。
纵观华夏历史,对于“道”为何,自古便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也罗列了一些,比如:
其一,以“气”为“道”。
其实圣人便有言在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里暗指了可看作是“气”为“道”,只是圣人并未明确言明这一观点。
其二,以“无”为“道”。
魏晋时期王弼有言:“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这里王弼的观点便是以“无”为“道”;
其三,以“理”为“道”。
《韩非子·解老》有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道家成玄英道长也说:“天道,自然之理也”,“道者,虚通之妙理。”
这便是以“理”为“道”,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总和,便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道理”一词的来源;
其四,以“一阴一阳”为“道”。
此说法出自《易传卦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其五,以“形而上者”为“道”。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说法同样出自《易传卦辞》。
其六,以“心”为“道”。
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家将“心”提高到了与“道”齐格的地位。
陆九渊日:“道,未有外乎其心者。”
王阳明也说:“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其七,以“第一因”为“道”。
近代着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先生将太清道德天尊的“道”视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第一因”。
严复先生曾写道:“老谓之道,《周易》谓之太极,佛谓之自在,西哲谓之第一因。”
其八,以“普遍规律”为“道”。
着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太清道德天尊的“道”,解释为万物的普遍规律,他认为圣人阐述了普遍规律的重要性。
最后,以“Logos”为“道”。
着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认为,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而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而于华夏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便是所谓的“道”,这大体与xL思想中的“Logos”相当。
而到了现如今,对于一名接受过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的现代人来看。
“道”或许也可以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解释。
这圣人口中的“道”,其实本就是探索和揭示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从而揭示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圣人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而纵观宇宙之本质,其实就是“从无到有”。
“无”是“道”的起点,也是宇宙的起点。
所以“无”也可以看作是宇宙之本源,是宇宙万物之本源。
而“有”是宇宙本源的衍生之物,即宇宙的表征、即宇宙万物的表象。
通过“无”和“有”,便构成了宇宙万物的两面性。
而对于宇宙万物这个“物”的本身而言,因为从“无”到“有”之后,这个宇宙就是绝对运动的。
而运动也是宇宙的本质属性,是因为“物”在运动,所以“物”运动所产生的表象就是“事”。
“物”的两面性就是“事物”:“物”是本质,“事”是表象。
“事物”就是“物”的两面性,同理也就是宇宙万物的两面性。
因此我们说“事物”概括了宇宙万物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与表象。
所以我们说“道”,是探索和揭示一切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因为“无”是本质而“有”是表象,所以我们肉眼或感官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事物的表象而已,也就是“有”。
而本质的“无”,是我们看不到的,只能用超常的思维来感知或形象的描述。
此外圣人曾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也是“无”和“物”也。
首先是“道生一”:因为“道”的初始状态是“无”,所以它是玄妙而虚无。
无状无形、恍恍惚惚、疑幻似真、混混沌沌,混沌就是“无中有象”、“无中有物”是为鸿蒙。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也许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混沌态。
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而生、从无到有,我们可以把“道”看作是粒子层次的“超弦空间”,也可以看作是计算机里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的编码“0”。
那么“道”就是“0”,而“0”生“1”,“0”和“1”就构成了“比特”的两个基本单位。
其次是“一生二”:“一”是“有”,也就是宇宙开始从“无”到“有”了。
“有”就是“物”,“物”再产生了“事物”,即“二”就是“事物”,就是“物”的两面性也即阴阳性,于是有了阴阳。
而阴阳的运动变化,就能产生更多的“事”与“物”,即是万物。
计算机有了“0”和“1”,“0”与“1”的不同组合,就可以组成计算机的万种信息。
最后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于有了“二”,所以有了事物,有了阴阳,也就有了运动的持续。
之后便可以化生万物,化生“事物”。
这里的“三”即是万物也,是生成了物质的基本元素,是“道”中的“物”和“事”更加的具有事物化。
从物理学的量子力学来看,“二”可以说是原子中的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不带电是“0”,也就是“无”,是本质也是核心。
而电子带电荷是“1”,就是“有”,也是表象。
而电子有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1”,即“-1”或“+1”,所以电子也是具有阴阳性,就是具有能量的。
从量子波粒二象性来看,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再以此构成了有能量的原子,所以原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也就是“无”生“有”之后,“有”就开始具有了“物质”的二象性,也即持续运动变化的能量,也就是“0”生“1”后,再生“2”就有了万物的阴阳。
阴阳产生了能量,产生了运动就能产生“3”,“3”就是万物。
于是,电子和原子之间通过不断的运动变化,原子又产生了分子,分子的运动变化和不同组合便构成了万物。
而这个“三”,就是分子的运动变化和不同组合形式。
再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三”就是“0”与“1”的不同组合形式;从量子“比特”来看,“0”与“1”又可以无限的叠加,这就是量子计算。
而又以道门术数来看,“二”是“有”,也是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就是“事”与“物”即事物,再而化生“三”,就有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再构成世上宇宙万物及一切的事物。
到了事物的层次,就是我们人类感观能感受到的宏观世界。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现代最前沿的科学量子力学来进一步解释,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再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又组成了原子,原子组成了分子,再生成了物质。
以目前的科学来说,夸克和电子暂时是不可再分了,因此也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就像计算机里的“0”和“1”。
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包括正电子、中微子、光子、轻子、介子、重子等。
非常奇怪的是,除了夸克和电子外,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不再组成更大的物质结构。
在量子理论的“超弦理论”中认为,基本粒子其结构并不是实体的微粒,而是一个具有微小架构的空间。
而在这个非常微小的空间中,有一根细细的线在振动着,这个线和吉它或小提琴的弦相似,会不停地发出微弱的,像弦一样的振动,这些弦是具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弦振动也是物质能量的表现形式。
这些弦以不同的模式振动,就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微粒。
振动越剧烈发送的能量越大,反之亦然。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原理:大能量意味着大质量,小能量意味着小质量。
无数微粒就是无数的“超弦空间”,构成了宇宙万物及一切事物现象。
由此可见,“道”的本源或许可以解释为一种微粒的“超弦空间”或“弦的振动”。
而这就是“无”,即空间是空无的,是仅有无形能量存在的“无”。
“超弦理论”证明了万物都是波动的结果: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的线状的“弦”,弦的不同振动即产生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
那么“超弦理论”就证实了我们所知道的微粒其实是有能量而无状态的,这也是“道”的基本内涵。
正如前文所言:“道冲,而用之有弗盈......”
“道”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有能量的。
“无”中含“有”、“无”中生“有”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此外量子理论还认为,空间和时间不是像过去认为那样,总是无限可分即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空间和时间都有最小的值:空间的值是10的负33次方厘米,而时间的最小值是10的负43次方。
当空间小到10的负33次方厘米后,时间和空间就会融为一体,空间维度就会高达十维。
那么可以想象:如此大的宇宙竟然是由一份份微小的“无”,也即“超弦空间”组合而成。
我们看到的星球、地球、泥土、山水、植物和动物等世界的一切事物,其内部结构都是无数的“无空间”或者说是“气泡”。
世界本是“无”,“有”是“无”化生而来,“有”是“无”的表象。
这一点也于西方佛门的观点不谋而合,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世间都是空的,色是表象,空是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