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兔子不吃窝边草
谢承金见谢传伟发怒了,连忙知趣的做出一副前倨后恭的样子。
他小心翼翼地对谢传伟说道:“先生斥责得对,是我不知道事情的轻重,得罪了文嘉贤侄,又使先生为难了,我向先生认错,向文嘉贤侄赔罪,恳请你们大人大量,君子不计我小人之过。在下今后说话办事一定处处为先生和文嘉贤侄着想,再也不会惹你们生气了。”
俗话说:“拳不打笑脸人”,强娃子见谢传伟冲着谢承金发脾气时,就有些过意不去,听到谢承金一再赔罪时,更是不好意思了,他连忙见好就收。
他接过谢承金的话,说道;“谢先生和管家不要见怪,我强娃子说话办事有嘴无心,刚才言语不慎,有得罪的地方,请你们不要生气!”
谢传伟见强娃子说话恳切,也宽心了许多,他笑着回答说:“我生什么气哟!只要文嘉不计较就好。我们三个人今后在一起相处的日子还长,说话办事都难免磕磕碰碰,大家都要把心胸放宽些才好!”
“先生教诲的对!在下今后一定铭记于心!”谢承金虽然心里不服,嘴巴上却显得十分诚恳地说道。
强娃子也点点头,回应说:“我今后也一定记住谢先生说的话。”
“好!”谢传伟佯装如释重负地看着他俩,说道:“今天这件事情就不再提了,眼下,最要紧的是商量、商量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谢承金和强娃子听到谢传伟说的话,又见他一副十分认真的模样,俩人都点点头,没有吭声。
谢传伟满意地看了他俩一眼,继续说道:“文嘉贤侄留在金溪坝,把老百姓修房子的事情管起来,我和管家到两河口去,把区公所的事情料理一下,再把修公路的事情催一催,我们争取半年以内,把金溪坝老百姓的房子修好,把公路也整完工,然后再来丢心落肠的修建谢家大院。另外,这次金溪坝遭了难,文嘉贤侄把李家山的粮食运来救了急,管家到了两河口以后,争取三、五天以内运些粮食上来,除了把李家山的粮食还过去,还要给金溪坝留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好!好!我到两河口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办法运粮食上来。”谢承金点点头,附和着帮腔。
强娃子见他俩人说的真切,大为感动,他真诚地说:“李家山运下来的粮食,本来就是谢先生资助的,何必说还呢?”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谢传伟语气坚决地说:“我既然送给李家山的粮食,就是李家山的了,你把粮食运下来了,已经算是帮了大忙,我咋个能够不还呢?”
谢传伟果真不失言,他和谢承金下山的第三天,就让谢承金亲自运来了一百石粮食,还有不少的盐巴、布匹和日用品。
谢承金按照谢传伟的吩咐,拨出五十石粮食和一些盐巴、布匹和日用品让送粮食人跟着强娃子运往李家山,剩下的五十石粮食由他存放在谢家老宅院废墟下的地道里。谢承金料理完金溪坝的事情,就急匆匆地赶回两河口去了。
强娃子带着五十多个人,背着粮食、盐巴、布匹和日用品回到李家山,他与红英小别重逢胜似新婚,他打发走了送粮食那些人,仍然不愿离去。他真后悔当初答应了谢传伟到金溪坝,一天到晚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他与红英缠绵了几天,想着金溪坝还有一大堆事情,也不敢久留。
强娃子晓得红英在金溪坝被谢承治强奸以后,就发誓再也不往那个方向走,但他还是涎着脸皮,劝红英说:“你还是跟我到金溪坝去吧!”
红英也是犟脾气,摇摇头,不吭声。
翠莲晓得金溪坝是红英的伤心之地,她与红英相处了一段日子,知道红英的心思,就数落强娃子说:“要走,你一个人走,我们也莫哪个留你,红英不想去,你就不要强迫她了!”
母亲出面说话了,强娃子再是舍不得与红英分开,也无可奈何,他只身一人怏怏地回到金溪坝,白天有事干时,他到处吆五喝六狐假虎威,倒也过得逍遥自在风风光光,可是到了晚上,他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就觉得寂寞难耐。强娃子身体壮实,又喜欢那一口,他在金溪坝吃得均匀,耍得伸展,身边没有一个女人确实难熬。于是,他把一双眼睛瞄向了金溪坝的女人。
强娃子虽然饥不择食,但他还是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他撇开谢家的女人不去碰以外,只要见了姿色过得去的女人,不管年龄大小他都要打主意。
山里人见的世面不多,男女之间的忌讳也没有城里人那么多,那些小户人家的女人们吃了他的亏,一般都不吭声,再加上强娃子手握大权,人也长得英俊,还不缺钱,有些年龄大的寡妇还主动往他身边凑。
时间长了,强娃子的胆子大了,胃口也高了,他觉得那些寡妇个个徐娘半老,没啥趣味,他隔三差五的借着帮老百姓购买修房子的材料为名,跑到乌龙镇去嫖妓院。
金溪坝与乌龙镇距离远,路又不好走,强娃子虽然没有人管束,但他也不可能天天往那里跑,于是,他又打起了金溪坝谢姓以外的几个大户人家里没有出嫁的女子的主意。
金溪坝的大户人家一直不多,过去,谢家虽然家族大,人丁并不怎么兴旺,而且谢家祖上为了不使家族败落,还留下来一个不准分家的规矩,凡是谢家的人,都由谢家的当家人供养。
谢传伟的爷爷谢继祖在世时,谢家一百多口人都住在一起,谢继祖死于非命后,谢二奶奶一家被谢马氏伙同马家父子逼出了谢家,只好搬到老宅院去居住,谢家的其他人仍然乐滋滋的住在新宅院里。
后来,马义高围剿“太平大醮”失败,盘踞在谢家新宅院负隅顽抗,被高疯子一把火把谢家新宅院烧得精光,谢二奶奶又趁机和“太平大醮”合伙瓜分了谢家的财产。
谢家那些徒子徒孙树倒猢狲散,生活没有了着落,一个个不是远走他乡,就是涎着脸皮投靠谢二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