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希望永远不用给大明修史!(求订阅)
按照原来的时间线,如今已经30多岁的陈珪还只是一个区区百户,算是怀才不遇。
之后陈珪跟随朱棣出任燕山中护卫,升至龙虎卫千户,紧接着跟随燕王起兵靖难,位列功臣第六,封泰宁侯,在永乐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又被追封“靖国公”。
这家伙算是大器晚成型的!
同样徐达作为开国第一将,为女婿朱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军中的人脉资源,让其获益匪浅。
如今才洪武两年,陈珪此人多半还处于郁郁不得志的阶段。
朱标觉得既然老爹给了自己一个卫的兵马,也是时候来培养自己的武将了。
除了那些勋贵二代之外,在原时空陪着他四弟朱棣靖难起兵的武将们,也有不少是可造之才。
陈珪此人绝对有能力,只是一直没遇到伯乐,自己以太子之尊来提拔此人,他绝对会感恩戴德。
自己那位四弟,既然决定封国于南非,对付那些黑叔叔又哪需要那么多名将,稍微给他留几个便绰绰有余了。
何况他将来还有朱高煦这个猛人呢!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区区一个百户而已,他也只会以为是儿子想自己提拔可造之材,想都没想便同意了这个请求。
老朱果然信任这个长子,大手一挥道:“标儿,这种小事以后就别来问咱了,以后只要是你看中的人,凡是指挥使以下调遣或者任命,你自己决定好了!”
朱标闻言,心中狂喜,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又进一步扩大了。
意味着将来方进如果立了功,自己可不通过朱元璋,以太子旨意直接将其从指挥使同知升到指挥使。
这史上第一太子果然名不虚传。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信任和放权,让历朝历代的太子羡慕不已。
父子俩又聊了一会朝政,这时候马皇后也带着嫡长女宁国公主朱英娆回来了,一家人好好的吃了一顿饭。(史上没有记载宁国公主的姓名,这里参考《山河月明》)
老朱看着一家人团聚,乐得开怀大笑,被那些儒生弄坏的心情也烟消云散。
朱标看着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妹妹,知道这也是一个苦命人。
她将来的丈夫梅殷躲过了胡惟庸案,却因为支持建文帝而被朱棣处死,然后在面对朱英娆的问责时,朱老四还厚着脸皮说梅殷是被贼人所害,哥哥我已经为你报仇了!
“小妹,这一世只要大哥在,必会护伱全家周全!”朱标心中暗道。
如今的朱英娆不过才五岁年纪,非常粘着朱标,看到他后就一直伸着手,嘴巴上喊着:“大哥抱!”
这一顿饭下来,朱英娆基本都在朱标的怀里渡过。
朱标觉得再这么下去,自己真要变成妹控了。
老朱和马皇后看着两兄妹其乐融融,也是开心不已。
期间,朱元璋和马皇后说起准备后年让朱标跟着徐达前去大漠招降王保保。
马皇后闻言,那一双睿智的眼睛瞅了瞅朱标,然后什么没说,只是微笑着地点点头。
朱标见此,顿时明白自己的那点小心思已经被马皇后看透了。
自己的这位母后真的太聪明了,什么心思都瞒不住她。
怀着各种心思,朱标吃完了这顿家宴便返回了东宫。
余下数日,他一直居于宫内,并没有再外出。
除了要处理政务外,朱标还得去大本堂听宋濂讲课。
宋濂此人,在朱标五岁起就开始教他读书,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
不过朱标已经不是原来的朱标。
表面上,他依然尊师尊教,和之前未有明显差异。
但朱标心里对于宋濂已经有了防备之心,尤其是这家伙虽然没有明说,但总是有意无意地暗示天子应该和士大夫共天下。
看来没有一个文人不怀念前宋啊。
怀念前宋还好,就怕某些人怀念前元。
在洪武两年的最后几天,朱标在结束课程之中,有意地问道:“老师,我听闻《元史》已经在编写了?”
宋濂点点头回道:“陛下对此很重视,命臣负责主修《元史》!”
朱标又故意问道:“老师计划多久完成修史?”
历史上《元史》成书时间太快,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导致错误百出。
“陛下很急,希望《元史》早日出稿,臣这边也在命人加班加点。”宋濂如实回道。
“这样啊!”朱标喃喃而道,陷入沉吟之中。
如果马皇后在此,看到朱标如此表情,多半会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又准备搞事了。
“殿下还是得多将精力放在功课上,好好钻研圣人之言。臣觉得殿下如今还是太过重武轻文,于国家无异。”宋濂依然自顾自地说道,但语气之中隐隐有了斥责之意。
他是太子的老师,哪怕是训斥太子也是天经地义,即使是朱标也无法反驳。
此刻的朱标则是奥斯卡影帝附身。
他的脸上完全是恭恭敬敬的表情,心里则完全是不以为然。
眼前的宋濂六十岁了,又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实在是一个思想早已经僵化的老古董。
哪怕在后世,也几乎没有一个六十岁的人去教十多岁的少年,这其中的代沟太过悬殊,难以产生共同语言。
怪不得老朱家的那些皇子们,包括朱标的那位好四弟,都天天想着如何翘课。
朱标作为太子,每堂课必到,每次的作业都能完成,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老师,这一次恕学生不能苟同!”朱标拱着手,恭恭敬敬地问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学生想读《元史》,是为了多了解元朝为何而亡,我们大明也好吸取教训!”
他说话时,目光一瞥,发现大本堂外已然多了一个雄伟的身影。
朱标嘴角挂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容。
另一边的宋濂,在听了朱标的话后撇撇嘴,面色古怪,想说却没说什么。
或许在他看来,导致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不适合在这个场所说出口的。
朱标又继续说道:“我们华夏历代有本朝给前朝修史的习惯,但学生希望将来永远不会有人给咱大明修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