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否进攻菲律宾方面,麦克阿瑟和太平洋盟军司令尼米兹将军有很大的分歧。尼米兹主张在棉兰老取得空军基地之后,孤立吕宋,先进攻中国台湾和沿海,进而打击日本本土,可以缩短战争进程,麦克阿瑟则另有想法。
为了实现自己离开菲律宾时许下的诺言,原时空的麦克阿瑟中主张使用陆军和陆军航空兵以及澳大利亚部队来进行战争,以陆军和陆军航空兵穿过丛林茂密的岛屿向菲律宾推进。
麦克阿瑟认为,在台湾登陆是冒险的;进攻菲律宾攻克吕宋岛,可在进攻冲绳而完全绕开台湾,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美军士兵的伤亡。
这一时空,因为缅甸被盟军控制,印度支那的泰国和越南距离菲律宾更近,所以麦克阿瑟优先进攻菲律宾的决心更大。
在给总统罗斯福的电报中,麦克阿瑟这样写道:“从距离最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出发到菲律宾吕宋岛,我们控制的地方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了三千公里,而从法属印度支那出发,到达吕宋的距离也不过一千八百公里。
东南亚盟军如果能够占领法属印度支那,那对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和陆军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且对于菲律宾人民来说,也是一次激励的机会,因为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正在努力赶来!”
两位美国高级将领的计划,各持己见,僵持不下。不得已,这件事只能上报华盛顿,交由总统罗斯福出面仲裁。罗斯福来到珍珠港,召集两员大将开会商讨,经过两天激烈的辩论,特别是麦克阿瑟向罗斯福力陈有缅甸方面盟军协助之下,首先占领菲律宾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最后,尼米兹作了让步,罗斯福接受了麦克阿瑟的建议。
得到总统的支持,在和史迪威进行了一番电报沟通之后,麦克阿瑟决定将进攻菲律宾的军队多增加了一个缅甸武装力量,这才有史迪威的此行,来说服孙义成,派出部队进攻泰国曼谷一行。
史迪威的要求,孙义成必须要慎重考虑,特别是这里面还牵扯到日后被誉为日本的“太上天皇”麦克阿瑟,他就更加要好好斟酌一番。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美国为了控制日本并帮助其进行战后重建,派遣了大量士兵驻军日本,而作为驻日美军司令的麦克阿瑟,则成为了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这一统治持续到1952年,共计七年时间。
战后在日本驻军,已经是孙义成必须要做的事情,至少在原本就是中国属国的琉球群岛上,一定要派驻军队。战后国内因为内战,江某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这种事,但孙义成不能不考虑,哪怕是给国民政府出一笔费用,自己的军队冒名顶替国军部队也好,都要去日本驻军,为以后新中国回收这些岛屿做伏笔。
想要去日本驻军,就必须和麦克阿瑟搞好关系,这样才能使驻军利益最大化,也能够顺手办很多事情。孙义成的计划是,战后缅甸武装力量将会在日本本岛驻军,不要很多,一个师足够;另外在琉球群岛的几个大的地方,如奄美诸岛、大东诸岛、先岛诸岛等岛上,则让中国国民革命军部队驻守,如果对方没有精力和实力,那自己就冒名顶替。
想清楚这一点之后,孙义成立即安排蒋金德等和史迪威进行会面,详细制定进攻菲律宾的路线计划。
他的想法里,日本海军这个时候在南洋海域上还是占有一定的控制权的,主动去进攻法属印度支那,虽然能够拿下,但对自己的损失一定会很大,非常地得不偿失。麦克阿瑟要的只是进攻菲律宾,至于从哪个方向进行就是次要的了。
一番考虑后,孙义成决定调整美国人的计划,改变进攻线路,先拿下婆罗洲北部,从婆罗洲威胁菲律宾西部,比在法属印度支那更具有力度。当然,他也想通过协助美军的行动,名正言顺的占领整个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日本南方军想仅凭岛上一万出头的部队防守偌大的婆罗洲,是痴心妄想。
控制整个婆罗洲之后,寺内寿一会做怎样的应对,是调集南洋各地的日军进行反扑,夺回婆罗洲,还是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所作为,这些都对孙义成有利,他会根据日军的行动做下一步的行动。
轻松夺取整个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孙义成还是有信心的,因为现在加里曼丹岛上日军守备部队里面,有超过一半的兵力其实是他的部队----坡田师团,现在应该叫做坡田旅团了,即第十五独立步兵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三三一、三三二联队)。
有了坡田旅团的配合,再加上岛上数千的华人游击队,孙义成可以立即在加里曼丹岛上拉起一支近万人的正规军队伍,完全碾压岛上的日军第三十七军守备部队,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重武器少一些。
带着这份调整后的配合计划,蒋金德与史迪威以及他的副官进行了会谈,并将己方的想法说了出来。
“蒋将军,这份计划看起来很不错,行动上似乎比进攻法属印度支那要快捷一些,应该能够满足麦克阿瑟将军的整体计划,但有一点我很奇怪,你们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将你们的军队运送到北婆罗洲岛上去?”
听完蒋金德的介绍之后,史迪威提出了他的问题,“对于贵军的行动,先前我已经告诉过孙将军了,美军方面仅仅只能提供空中方面的掩护,海军方面,恕我抱歉的说一声,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舰船来支援你们,包括运送人员。”
“史迪威将军,人员的运输方面我们自己有办法,我们只需要美国方面能够在我们的人员上岛之后,空投一些补给物资和武器装备。当然,这些补给物资和军火武器,就需要贵方提供援助,这一点将军心里应该能理解。”蒋金德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