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脸色无比难看,沉默了良久没有说话。眼看崇祯皇帝一直看着自己,知道难以躲避,这才道:“陛下,这是太祖皇帝对天下读书人的优待,如若贸然改变,恐怕……恐怕会引发朝内动荡。”
顾炎武看了看黄宗羲,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几欲开口,但最终还是选择闭口不言。
朱由哲表情倒是没有太大变化,只淡淡的“哦”了一声。
明末,结社成风,尤以江浙为甚。
张溥、张采合并江南几十个社团,创建复社,前后有两千多成员。
而这些成员多以青年学子为主,讲究经世致用。
后世称复社为小东林。
怎么说呢!某些方面确实有点像初期的东林党。
但比着早期东林党,他们在朝堂的影响力可差远了。
虽然有不少,像陈子龙,夏允彝,方以智进入官场之人,但因为他们起势晚,官居高位者少之又少。
反而像黄宗羲、顾炎武这样的,有一定才名,科举高中举人或者秀才者居多。
对于这一群人,朱由哲好感和恶感各半。
好感在于他们很多人真的有才学,能做事,而且年轻,有那种气魄在。
而恶感在于这群人的地域性和阶级性都太强,让其继续发展下去,就是下一个东林党。
今天顾炎武抛出这个话题,朱由哲强要黄宗羲作答,就是想看看其态度。
而这个态度将决定朱由哲如何对待复社。
真心想做事如黄宗羲,在谈及此事时,虽然不觉得此事合理,所以只拿太祖朱元璋优待读书人作为推脱。
可见他知道士绅减免赋税是多么的不公平。
但知道问题所在是一回事,改变是另一回事。
当触及自己利益时,人的天性都是如此。
或许黄宗羲并非贪图利益之人,真的只是为了朝内稳定,但他的话已经摆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不支持改变现有的政策。
而他的话,不止代表他一人,很可能代表的大部分复社成员对此事的态度。
如果连复社中的多数人都觉得不该改变,那力量更强,牵扯利益更多,思想更保守的东林党人该有多反对啊!
反而,像顾炎武这样的,希冀大刀阔斧改革的恐怕才算是众人中异类。
在这时,朱由哲不禁想起了雍正皇帝,当时的他是顶着多大压力在推行官绅一体纳税啊!
可惜,他有个败家的儿子乾隆,最后把他一切的辛劳都化为乌有。
朱由哲很想学雍正,但那时的雍正所统治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君权达到鼎盛,而目前的大明却是千疮百孔,皇帝的尊严被一次次踩在脚底的末期。
无论是实力,还是威信,朱由哲都远不如当时的雍正。
如果这时候推行官绅一体纳税改革,那不等李自成和多尔衮来,大明恐怕首先就崩了。
时机不对,就只能拖,留给将来,拖到时机对了再做。
但将来,大明或者自己还有将来吗?
朱由哲在心中暗自感叹。
对于黄宗羲的态度,因为提前有所意料,所以并无失望。
只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失落。
这时,朱由哲又想到了李岩和自己在泰安的对话。
一定程度上他的对的,自己和李自成所依靠的阶层不同,李自成比自己更能改变底层人的处境。
朱由哲在心中默默的叹了一口气,打算暂时搁置此事,“太冲,忠清,这次招你们前来,实际上是有重要的要你们去做。”
朱由哲看向顾炎武,“忠清,朕看过你传来的账本,知你在海事司做的不错,基本上所有的想法和设立都来自于你。可以说,这海事司是你一手创建的。”
顾炎武抱拳道:“陛下,这其中也有鲁王殿下的诸多支持。”
朱由哲摆了摆手,“他的功劳朕知道。但朕要说的是,虽然你做的不错,但还远远不够。无论是规模,还是其他的。而且从南洋运回来的商品有很大问题。”
顾炎武有些疑惑,“陛下,目前海事司对外的贸易多依托于那几大海商,这是朝廷和他们最初的协议。他们拿出银子,而朝廷保障在五年内只有他们可以对南洋贸易。而商品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高利润商品。”
朱由哲笑着道:“最初的确是这么约定的,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大明危如累卵,他们身为大明子民,难道不该为大明做一点事吗?而且,若是大明将来不再了,李自成或者多尔衮会在乎他们和大明签订的协议吗?”
顾炎武紧皱眉头,“陛下说的有理。但这些商人重视利益,而又多目光短浅,未必会看的明白。”
朱由哲摆手道:“商人重利,那就和他们讲利益。他们现有的贸易可以继续照做,但同时他们可以参股朝廷的海贸。”
顾炎武正仔细听着,突然抬头问道:“陛下,参股的意思是让他们拿钱参与,然后事后分成的意思吗?”
朱由哲点头道:“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
顾炎武沉默了一会,最终摇头道:“陛下,朝廷直接参与经营这样的事是否有点不妥?这有损朝廷威严啊!”
朱由哲不屑的说道:“在京城时,朕把宫内的宝贝都卖了,比着那个,这个又算什么?”
顾炎武不禁哑然。
崇祯皇帝在京城的所为他知道,当张国维奉皇命把宫内的各种宝贝运到南方拍卖时他更是去过,并拍下了一件笔洗。
在拍卖场,一边高声叫价拍货,一边私自议论说当今天子是败家子的不在少数。
的确,和那个比,这个的确不算什么。
但很快,顾炎武又想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陛下,不知朝廷这次能拿出多少银子?”
朱由哲摇头道:“朝廷没有银子。”
顾炎武睁大了眼睛,“陛下,您不会打算就让你几大海商拿银子开启朝廷的海贸吧?”
朱由哲摇头道:“那有几个银子?”
“那?”顾炎武满脸的不解。
朱由哲道:“找那些不能参与海贸,但眼羡那些大海商的较小商人啊!发行一万个凭证,每个凭证一百两。朝廷占五成,剩下的五成,一年后,按照凭证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