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暂时就想到这些了,我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到这吧。”
沈月恒起身,与秦浩握手,然后不等秦浩再挽留,已经离开了演播厅。
……
节目播出了。
刚开始前半部分的时候,观众的反应还是很热烈的。
“哈哈哈,沈老师一句话就把秦老师的套路给剧透了。”
“想不到沈老师还挺幽默的。”
“期待两大名嘴的激情碰撞。”
“秦老师还没有放大招呢。”
但让这些网友有些纳闷的是,直到节目结束了,秦浩也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煽情大招。
这期节目结束了。
不能说失败,但绝对算不上成功。
与之前宣传的轰动相比,甚至是有些烂尾。
因为后半部分太平淡了。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也就罢了。
在节目播出后,秦浩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一篇文字。
题目叫《煽情与感恩》。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有人总说我爱煽情,说我煽情是一种赞扬,因为有情才能煽得起来。”
“说我煽情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好多年了。我在节目中也会拿这话调侃自己。但今天,我们很严肃的在这里说这件事,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一直不觉得煽情是一件坏事,至少它是中性的。我反复给自己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心中没有真情,何以煽情?情从何来?你也许觉得我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但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所以当别人说我煽情,拿煽情来说事,拿煽情来批评我,甚至骂我的时候,我都没有做出过任何回应,因为我没有煽情,只是情到深处,情难自已。当我们被生命中的瞬间感动时,我不能说:你别哭。”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知音难觅》从开播到现在,一定是笑声多于泪水。节目的录制过程,很多时候都是淹没在笑声中的。之所以能够让大家记住说这个嘉宾哭了、秦浩又煽情了,因为掉眼泪不是生活的常态,笑是生活的常态,流泪是一个意外,在那一时刻,你触动了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我有些话不得不快。某些嘉宾,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让他分享对父母的感恩时,却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甚至连一件稍微有代表性的例子都举不出,这不仅不让人怀疑,他如此表现,是因为他的心中,对抚养他长大的父母,到底有几分的真感情?”
“一声叹息啊。”
……
一时激起千层浪。
秦浩亲自下场,指桑骂槐,显然是在影射沈月恒红了,不懂得感恩,太无情。
所以才在节目上,只讲了一段没有营养的买橘子的故事。
不得不说,名人亲自带节奏,很具有迷惑作用。
很多网友,特别是秦浩的粉丝,就开始在网络上口吐芬芳起来。
“我就说吧?这沈月恒不是好东西,薄情寡义!之前对自己的亲戚那样的势利嘴脸,你们还说冤枉他了。现在节目看了吧?秦老师那么卖力引导了,他居然连一件感人的事情都说不出来,可见这人的人品!”
“就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要说主持人,我还是最佩服秦浩,人家有知识,有内涵,还出过书,这档次可不是沈月恒那种写几首口水歌的可以比的。”
“谁说不是?文学素养这块?秦老师拿捏得死死的。”
“秦老师的文集叫什么?”
“《文艺人生》啊,特别有深度,有内涵。”
“对,我也要买一本。”
……
看到网上的评论,秦浩心满意足地笑了。
其实网友的评论也不全是一边倒。
比如有的网友就说:“我觉得沈老师后来讲的父亲那段很感人啊,虽然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但我就是很受触动。只是我文学素养有限,具体哪里好,我也说不出。”
“楼上的说出了我的感受。写出了我感受得到,但却说不清的那些情感与体会。”
“顶沈老师,这是一个充满了浓浓父子亲情的感人故事。”
“看到大家都群嘲沈老师,我觉得好不公。”
只是这样的言论,很快就被秦浩的粉丝给压了下去。
“别给沈月恒脸上贴金了。”
“对,这就是尬吹!”
“呵呵,丢人了还不承认?沈月恒的粉丝就这素质?”
“教育的悲哀啊!”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已经在跟秦老师学写文章了。”
就在这闹哄哄的环境中。
有沈月恒的粉丝,把他口述版的《背影》,整理了文字,发到了网上,居然惊动了很多文学界的牛人。
京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楚飞:“我的学生是沈月恒的粉丝,这篇文章是他给我看的,很好。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沈月恒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沈月恒描述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国内纯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副主编王磊:“我是沈月恒的歌迷,因为那首《最好的未来》粉上的,哈哈,算是一个老粉丝了。先表明我的粉丝身份,是说明我的评价是有主观的。这篇《背影》,我看了第一遍,只觉得好。看了第二遍,品出了更多的味道。然后我又看了十几遍,叹为观止!”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