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知道了有人企图用皇后、皇子、公主还有两位正经八旗贵女出身的妃位,来推翻先帝留下的针对包衣女子的圣旨,乾隆怒不可遏之余,却并不着急定下罪罚。
但姜莘莘又没躲过乾隆抛过来的问题。
姜莘莘也是十分头疼,但对于当时的大胖橘来说,内务府贪腐一事反而是小事了,后来一张圣旨断了那么多包衣女子的前程,贪腐又成了大事。
可偏偏内务府一时半会儿根本不能被其他衙门取代,所以大胖橘其实没打算取缔内务府,只能一点一点儿地打补丁。
姜莘莘叹了一口气,说道:“内务府七司三院,先帝在位时期,因为内务府贪腐严重,所以针对广储司、会计司、营造司和庆丰司略有整改,如今看来效果不错。在本宫看来,只要不让一个人在某一职位上做到死,甚至还能将职位传给儿孙的,就没什么问题了。”
“而都虞司、掌仪司、慎刑司,不是负责人事遴选,就是负责旗下刑狱案件,简直就是前朝吏部跟刑部乃至大理寺的集合,皇帝你想好好儿用人,这三司就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另外,上三旗包衣子弟在外做官的也不少,甚至江南、两广跟云南、四川从圣祖时候起,许多官员都是直接从上三旗包衣子弟中遴选任命,尤其是几大织造府,很大程度上直接代替了都察院御史跟通政使司的职责。”
“所以啊,本宫建议你直接拿景仁宫之事只当谋害皇后来处理,杀鸡儆猴即可,不必特殊牵连,不用过分防备包衣旗子弟,该用的都得用。”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前一批有心思的包衣家族已经没了,但杀鸡儆猴之举也只能震慑一时,利益总会驱使人前赴后继。
乾隆的确因为包衣家族试图用妻子儿女乃至高位嫔妃的鲜血,来促使他偏向包衣,甚至逐渐废除先帝对包衣女子的限制之举迁怒了整个包衣八旗,他气冲冲地走进慈宁宫之时,也的确抱着想要向姜莘莘寻求一个替代包衣八旗的势力的办法。
但姜莘莘已经将事情说得十分明白了,包衣女子的前路已经被斩断,如今只需要不断震慑,再完善宫中用人、用物的制度,想必就能逐渐断绝包衣们走捷径的心思。
可乾隆终究有些不甘,“皇额娘,那些人直接在景仁宫放毒,您当真愿意事情就这么过去吗?”
乾隆的不甘姜莘莘也明白,但眼下包衣还真不能一下子就直接取缔,况且新的势力来取缔了内务府包衣,那谁知道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所谓的新的势力,会不会成长为下一个包衣八旗呢?
不过,眼下想要让乾隆不要扩大杀戮,就只有拿出一点真东西了。
姜莘莘沉思半晌,开口说道:“事情也简单,涉事的家族都如何处罚直接按律处罚了就是,皇帝担忧再有人心生不甘,试图挑战先帝留下的圣旨,那就要断绝他们联合起来的可能。”
“都虞司、掌仪司和慎刑司的遴选任免的规矩要改,最好形成如同前朝科举一般的铁律,每一个职位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若是合格了,才能继续做下去,若是不合格的,那就放出来让其他对那职务有兴趣的人参加遴选。”
“当然,内务府的各种职位做事必定自有一套规矩跟窍门,为了防止有人从中作假,就要杜绝有处罚记录之人的后代参加遴选。”
姜莘莘只说了个大概,但乾隆显然因此受到了很大启发,他知道该如何处置内务府包衣了。
内务府包衣之所以容易形成大家族,不就是因为他们能把持很多重要职位嘛,姜莘莘的主意在很大程度就属于釜底抽薪,职位不再世袭,甚至想要进内务府做官也需要如同科举一般严苛的考核,如此一来,上位的大部分都将是真正能做事的人。
再加一条犯了错、犯了罪的人本人以及儿孙都无缘内务府职务,想必许多人生出一些想法的时候总要斟酌一二了,毕竟九族的羁绊虽然最强,可若是活着的后代肉眼可见断绝前程,也会让人十分痛苦。
于是内务府镶蓝旗包衣那拉氏、正蓝旗包衣觉禅氏、正白旗包衣董氏、李氏、察哈拉氏,还有镶黄旗包衣杨氏跟金氏,还有那拉氏跟觉禅氏的一种姻亲,便迎来了九族大清洗。
原本金氏没有参与到那拉氏跟觉禅氏及其姻亲们的阴谋当中,但谁让金氏给贵人金玉妍行过不少方便,在潜邸的时候害过格格海佳氏的孩子呢。
贵人金玉妍去了金姓,复玉氏的姓氏,她被废庶人赐白绫,她从玉氏带来的掌事宫女贞淑被赐加官进爵,两人的尸身发还玉氏,而玉氏不得不献上大量真金白银来祈求乾隆息怒。
只可惜,玉氏使臣一句再选贡女进献的提议,直接惹怒了乾隆,若不是先帝百日热孝刚过,他怕是要直接对玉氏出兵,扫平玉氏,为占领日本做准备了。
内务府再次迎来这么巨大的动荡,前朝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所以当初内务府包衣私自截留先帝要销毁的禁物一事被揭发了出来,而这些禁物又被有心之人利用来谋害皇后,甚至还牵连了姜莘莘这个太后的清誉之事自然也被放到了台面上。
于是本就因为皇室跟宗室差点儿被内务府包衣操控了子嗣之事而愤怒不已的宗室,坚决站在了新帝乾隆这边,甚至有人提议处置了后宫包衣出身的富察嫔跟高嫔。
一时间,高嫔的父亲高斌在前朝痛哭流涕,求乾隆看在他女儿这些年安分守己的份上,给高嫔一个体面。而富察嫔家里在前朝虽然没人,但高斌念着富察嫔那个被内务府包衣谋害了的孩子,以及自那以后不能生养的身体,也顺势替富察嫔求情。
乾隆当然不同意处置无辜的富察嫔跟高嫔,还有些不满宗室趁机试探他之事,坚决保下了富察嫔跟高嫔不说,还赐富察嫔封号哲,赐高嫔封号慧。
宗室里试探了这么一波就撤,没有继续纠缠,但也提醒乾隆人心思变,人心易变。
而乾隆也认真解释自己坚决保下哲嫔跟慧嫔的原因:“哲嫔与慧嫔一贯安分守己,对上敬爱,对下友爱,毫无错处,且当初也曾无辜受害,必定不会跟其他包衣沆瀣一气。”
“这只是其一。”
“其二便是,哲嫔当初是先帝赐给朕的人事宫女,身世来历都十分清白,而慧嫔家中父兄早早脱离内务府,在外做官,也十分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