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加仓!汇金EtF持仓超万亿,较上年末增加9300亿!
去年国家队刚开始加仓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怀疑,但是经过9月份的大涨,估计怀疑的人比较少了。
当时还有很多人担心他们会亏钱,我们明确地说放心吧,国家队不会亏钱的。
有的人看到一点迹象出门就知道拿把伞,有的人起风了才想起来,还有人等雨落下来了才想起来没有带伞。
世间的事大多都有规律可循。掌握了规律,就不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
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不掌握规律,那就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
掌握规律是做好预判的前提,预判本身并没有多少神秘之处。
准备好可乐、爆米花,观看今天盘中的震荡吧。
马上入场了,有点小紧张哦,希望护士小妹妹对我温柔一些
……
今日金价,依然一天一个价,依然在趋势中
关于黄金的投资方法,我们说过好多次。
这么多年来,对黄金我是只买入不卖出。
买黄金主要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升值,虽然已经翻了几倍。存黄金的主要目的,是把黄金作为家庭最后的风险防控手段。一辈子都用不上是最好的,反正不会生锈。
如果用短期的眼光看事情,很多事情都是杂乱无章的,都看不出头绪。在做决定上就很容易犯错误,甚至犯方向性的错误。
这20多年来,黄金翻了有六七倍。价格的上升发生在少数时候,多数时候价格都是平淡的。这几乎是多数商品价格变动规律的常态。
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看金价看两个就好了,一是看实物黄金价格,就是买首饰的金价。二是看现货黄金价格,就是你在银行买金条的价格。
除此之外的我都不会碰,包括什么纸黄金,以前也讲过。也不会碰除黄金之外的其他贵金属交易。
投资有时候其实不难。很多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只是做不到,控制不了人性。
我们在这里交流,一是交流投资方法,二是交流正确的投资理念,不要犯人性上的错误。
投资没有多少大道理可讲,大都只是朴素的真理。
……
读书这件事儿,历来都是不易坚持的,无论家长和学生都是如此
朋友过来玩儿,聊起来孩子上学的事。这几年经济不好,他太太正好把公司关了,就想着带孩子去加拿大上学。到时候考大学比较好考,整体费用比国内读私立学校也要便宜。
虽然不太理解这种做法,但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考虑,别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尊重即可。
这就聊到了留学的事情,聊到了学区房的事情,聊到了孩子上学的种种事情。
现在网上也有很多文章,在论述读书的性价比有多低,或者供一个孩子读书有多不值得,尤其是出去留学或者买学区房。
他们的论述观点,其依据主要是用学区房的价格、留学的费用,与现在大学生的平均工资来做对比。
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花了那么多钱买学区房,或者供孩子去留学,等他毕业之后,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出来这套房子或者留学的费用。
这种观点流传极广,其实是不太对的,有些短视了,也把读书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学生和家庭都是很大的考验。
不知道那些作者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为了流量,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那么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很常见,网上的文章几乎不能看了。
读书这件事,能够坚持下去,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学生还是对家长都是如此。
对学生来说,是如何吃得十年寒窗苦的问题。对家长来说,是金钱和精力的投入。
清末民国的时候,留学欧美的花费比留学日本要多一些,所以有钱的留学西洋,钱少一些的留学东洋。
当时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个银元,好的城镇职员收入高一些,一年大概一两百个银元。
而留学西洋的费用一年大概是三五千银元,留学日本应该是便宜一半左右。
差不多大概是如此,我也只是听说,没有严格考证过。情况和现在也差不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钱的大地主家的孩子就多花点,家里钱少点的就少花点,节省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意哦,这个钱多钱少只是相对的,普通家庭就没法想了。当时的社会阶层与今天不一样。
那时候只有一些真正的名门望族,在孩子的留学费用上才会比较轻松的应付。小地方的地主,即使在当地号称“四大家族”,出了洋也算是穷人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想这件事,在养活一个人都不容易的年代,能在国内读两三年书可能都要全家拼尽力气了。
刚开始的时候,留学的人回来之后,镀金的效果也比较好,收入也会比较高,后来也越来越低了,越来越水了,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入窄门的问题,当窄门变成了宽门,那么就会有新的窄门出现。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deng公,当年是去了法国勤工俭学,我专门就此事翻过很多书,当时他家里费了好大劲啊,去了之后做各种杂工,中途还因为没钱辍学过。
但大家知道人家爸爸是谁吗?百度一下喽。虽然是小地方,但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不低于今天所谓的县城婆罗门。
那种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去留学都是如此艰难,这才是真实情况,比现在困难多了。
删掉了几段,毕竟公众号是个公开发言的场所,不是私底下聊天。有些话如果你好心说的很开很透,可能却不被个别人理解。所以聪明的人听别人说话,能听得出话中话。
如果再往前数,在古代,比如清代,老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两,普通私塾一年学费大概是几两、十几两,好的私塾与名师的学费就更高了。
那还只是初等教育,要想求取功名,参加科举考试,请名师(一般都是现任或前任官员)辅导,去外地游学,在古代那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普通人衣食住行都很艰难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再回到建国后。我们这里读者也有不少以前的老三届,或者家里的老人也有在建国前后上大学的,大部分人应该都听家里人讲过,当时供一个学生上学的困难情形吧?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孙兰香,《人世间》的周秉义、周蓉、周秉坤,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写照。并且他们的结局都是少有的好结局了,与大多数普通家庭比起来,他们的结局绝对已经算得上是喜剧了。
世事变迁,今非昔比。但是所变化的也不过是服装道具,不过是由长袍马褂变为西装,由刀枪改为枪炮。但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舞台上的人也始终都没变。
读书这件事,从来就没有容易过。
读书上学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二是筛选。
以前我们被欺负的时候,很多人仁人志士一直在号召普及国民教育。这些年来在这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结果是国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教育是公民的法定权利,老百姓的日子变好了,视野开阔了。
但是,教育的筛选作用从来就没有变过,并且会越来越残酷。这也很正常,水涨船高,这是教育普及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所以老百姓感觉读书的性价比变低了,读书变得越来越难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因此放弃了读书。
相反,而应该更加重视教育。
读书无用论不是第1次出现,建国之后就出现过好几次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物欲横流,我依然坚持读书是第一等事这一观点。给子孙留再多钱,都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