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响的话仿佛是乌云一般,飘在昭明的心头,让昭明再也无法安心养病。
在蓝田休整了不多时,昭明准备出发回咸阳,去想些办法让公子响归国。
这两天昌平君和李左车总是凑在一起神神秘秘的商量些什么,在昭明准备走的这天,李左车一大早出去了。
“先生,你还没有好呢,再多休息几天罢。”昌平君见昭明强撑着要走,挽留道。
“感谢君侯的好意,”昭明说,“但,恕难从命。我这人心里装不了事情,要是不把田响这事解决了,我睡觉都不踏实。”
“这个齐公子,真是讨厌,”昌平君听了皱起眉头。
“先前我去寻此人之前,君侯说过,此人不可靠,”昭明笑笑,“怪我,应该听君侯的,您看人比我准。”
“先生这是说的哪里话,”昌平君回答,“我那只是随口说说,并无依据。若不是先生去求他帮忙,也没有前日的胜利啊。”
“这,也说不好。”昭明回答。
“唉,都怪某无用,如此情况也无法替先生承担一些。”昌平君自责的说。
“君侯,瞧您说的这是哪里话。”昭明说,“是我要替你分忧才对啊,哪有主人家帮臣子分忧的。”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昌平君说,“先生身系一国的安危,又帮了我的大忙,在您生病的时候,我应当尽心的照顾,这才合乎礼仪啊。”
“多谢君侯,”昭明也不知这是实话还是收买人心,不过还是很受用的。
“先生可千万小心身体,”昌平君说,“莫要弃我而去啊。”
这也由不得我做主,昭明心想。原本的他身体非常健康,几年才得一次感冒,忽然换了一个病弱的身体,还真是有些不习惯。
要只是体质弱些,还可以锻炼。但这身体竟然有先天的缺陷,连后天努力也堵死了,属实是没办法。
“主人,”正在说话间,一个仆人端上来了一壶酒。
“有茶水吗?”昌平君问他,“医师说先生不能多饮酒。”
“有的,”仆人说,“主人,先生稍坐,小人这就去听茶。”
“再拿些点心来,”昌平君吩咐道。
“是,”仆人领命下去了。
“先生此次出使楚国,见到楚地的风俗,有何感想啊?”仆人离开之后,昌平君问昭明
“回君侯,”昭明回答,“臣这次经历的事情太多,不知作何感想。”
“哦?”昌平君表示很好奇,“先生经历了何事,可否说来听听。”
“还没到楚国的时候,我们在秦国新地的乡野遇到了楚国的乡民用女子祭河伯,”昭明说。
“啊?”昌平君震惊,“还有这等事?人可曾救下?”他问道。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救了她,”昭明摇摇头,“王大人命我将此女子送官,并捉拿参与淫祀的所有乡民,重的死罪,轻的也要没为奴隶啊。”
“这,”昌平君皱了皱眉头,“这些乡民,确实是有罪。但这淫祀的风气来自于无知和对天的敬畏,比起严厉的刑罚,难道不应该以教化为主吗?”
“大人,秦人以法为依,以吏为师,”昭明回答,“惩罚人民不看善恶,不问原因,只看中行为的结果。”
“这我知道,”昌平君回答,“可,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以做没做为判刑的标准,可以避免很多误杀啊。
“我曾经在谳书中看到过,有人看见邻居家里新买了刀具,怀疑邻居想要杀了自己就告了官,官府竟然真的将邻居判刑。
“后来此案发到临近的郡县重审,临县的官员以邻居没有实施行为为理由驳回了判决,最后再仔细一查,发现告官的人是县尉的亲戚,想要私吞邻家的土地而诬告,最后首告反坐,县尉也被革职。
“如果不是秦法以结果为重,这幢案子不就成了冤案吗?”昌平君说。
“君侯既然是如此想法,”昭明问道,“那为什么又觉得要教化而不是惩罚呢?”
“惩罚,只是让民畏惧而不敢犯法,”昌平君回答,“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依旧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仅不会改变淫祀的风俗,反而会怪罪法律和秦国的治理。
“只有靠知识文化的教养,使得人民了解国家的政策和道理,自觉主动的配合,才是长远之计。”昌平君说。
“君侯说的有道理,”昭明思考了一下,“既然君侯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不禀明秦王,调整国家的政策呢?”昭明问。
“和他说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昌平君摇摇头,“我那侄儿性格禀性与我不同,他要的本来就是臣服,至于归心则在其次。”
“秦王是这样回答的?”昭明问道。
“大致是这个意思,”昌平君回忆了一下,“侄儿和我说,人性本恶,黔首愚昧,后天教养效果有限,温和的教育人民,只会让人民觉得即使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铤而走险。
“因此,监狱才是教养人民最好的场所,只有在那里,黔首才肯真正的听话,才能起到教化的效果。”
这想法挺法家的,昭明心想,甚至还有点规训和惩罚的意味。对老百姓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作为一个统治者,这样想无可厚非。
“可惜啊,”昌平君说,“要是没遇见你们,那个女孩本来有机会逃走的,唉,不过在这秦国,没有凭信哪也去不了,最后直接死在荒郊野岭也说不定。”
昭明想起了第一次来秦国时遇到的关口的士兵,以及因为远行投奔亲戚而被没为奴隶的弟妹,确实在这个年代的秦国,人口的流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先生的举动虽然使得这个女子失去了自由,可也暂时的保住了她的性命。”昌平君说,“这天下的事情本来就没什么完美的,先生就不要自责了。”
“多谢君侯,”昭明行礼。
“主人,茶水来了,”仆人端着茶水进来了,捎带着还有一些点心。
“这是什么?”点心是昭明没有见过的,虽然看上去有些粗糙,但考虑到战国时期的制作水平,说不定已经是最为高级的工艺了。
“先生没有吃过?”昌平君问,昭明摇摇头。
“您先尝尝,”昌平君笑着说,仆人帮他们把茶添上,昌平君挥挥手让仆人先下去了。
昭明尝了一口,点心绵软松散,还有一丝蜂蜜的甜味。
吃了这一口他才想起来,到这边之后,调料只有盐,以及一种没有流传下来的用豆子制作而成的酱汁,都快要忘记甜是什么味道了。
“好吃吗?”昌平君期待的问。
“嗯,”昭明点点头,“在这边从没吃过这样的东西。”
“这叫蜜饵,”昌平君告诉他,“屈子有诗曰: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说的就是这东西,不过他那时候应该没有现在甜。”
“这样啊,”昭明点点头。
“你就着茶吃,”昌平君说,“我以前年轻的时候可喜欢这东西,现在年龄大了,觉得有点太甜了。”
这也能叫甜?昭明心想,对他这个尝过不知多少工业糖精的现代人来说,这种甜度只能叫若有若无。
“民间的事,咱们待会再聊,”昌平君见昭明谈起祭河伯这事情心情很差,于是转移话题,“我那哥哥负刍,还有楚国的朝堂,先生觉得如何啊?”
“君侯见过自己的哥哥吗?”昭明问道。
“没有,”昌平君摇摇头,“一次也没见过。”
“楚王和您,完全是不同人,”昭明告诉他,“无聊是长相,还是性格,都不同。”
“先生,瞧您这话说的,”昌平君笑一笑,“楚王是楚王,我是我,这天底下哪里来的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呢?”
“也是,”昭明回答。
“您且说说,我那哥哥是什么样的长相和性格?”昌平君继续问。
“长相我不知道怎么描述,但是眼神有一些凶,而且总是皱着眉头,”昭明回答。
“也许是国家事情太多,压的,”昌平君说。
“并不是这样,”昭明说,“楚王并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烦恼,而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给他决定,所以感到忧伤。”
“那几家贵族,都这样了,也不收敛一点?”昌平君问道。
“君侯,”昭明回答,“人哪有自己觉得自己有错的?国家危亡之际,那三家都出了兵出了粮,因此都以安楚国的功臣自居呢。”
“要是没有他们,这楚国哪需要这么艰难的打仗?”昌平君摇摇头,“贵族,为蠹虫啊。”
“君侯,”昭明和昌平君说,“这三家的贵族,也不能说都是坏人,我在楚国的时候,有一个屈氏的后人对我百般刁难,而且不愿意接受秦国的贿赂。”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又何况是泱泱的楚国呢?”昌平君感叹道,“只可惜,就这么一个。”
“只是我见到了这一个而已,也许还有更多,”昭明回答,“退一步讲,能有一个,也是国家的幸运啊。”
“也对,”昌平君点点头,“唉,您刚才说,秦国贿赂了楚国的贵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昌平君捕捉道了昭明话里的信息。
“是,”昭明回答,“千真万确。”
昌平君站起来转了几圈,好像在思考些什么?
“您还记得是哪些人吗?”昌平君问昭明。
“此事具体不是我去办的,”昭明回答,“随行的副使有一人名为吁糜冶,是自越国来的奴隶,主要是他在办此事。”
“竟然是这样?”昌平君说,“王大人果然是做事周密,他之所以这样安排,大概就是担心你这个楚人和楚国背后有什么干系,没想到真让他猜中了。”
是这样吗?昭明暗自惊讶,王绾的很多决定看似随意,其实背后都是有考量。
“若是能知道有哪些人受贿就好了,”昌平君遗憾的说,“至少可以整顿一下。”
没想到,在驿馆,昭明暗自感叹屈问天不知要挟名册献楚王,却没想到自己也可以接近这东西,拿走给昌平君。
不知是不是当时身在秦国使团之间,又屡屡被楚国人逼迫,以至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和秦使是一条心,把这么好的机会错过了。
“君侯,”昭明行礼,“虽未能得此名单,但我看过名册,记得一部分。”
“人的记忆有时候不准的,”昌平君说,“万一您记错了,诬陷了忠良,该怎么办呢?”
“君侯且放心,”昭明回答,“有些拿不准的我就当做没有,只写下能够准确记住的人名给君侯。”
“好,那烦劳您写一写,”昌平君回答,“人命关天,千万莫要出错。”他嘱咐了一句。
“等等,”昭明正准备去写,昌平君嘱咐道,“用一卷厚的竹简写。”
“可是,我能确定的人并不多,”昭明回答,“再说,厚竹简不是更容易被截获吗?”
“先生您照我说的做就是,”昌平君回答,“楚王会明白的。”
这又是什么神奇的潜规则吗?昭明心里想,他按照昌平君的要求做了。
“先生,”昌平君接过名单看了看,“昭族不是你的同族吗?为什么你写昭族的人反而最多呢?”
“正是因为是我的同族,”昭明回答,“所以接触的更多些,了解的信息才更准确。”
“可是,如此一来,若是我哥哥真的处罚了这些人,你们昭族的势力大大削弱,其他的两家会坐的更大。”昌平君说。
这大概是楚国一直不去动这些贵族的原因之一了,昭明心想,对于守成之君来说,重要的不是前进,而是平衡和稳定,楚国贵族的权力虽然很大,但和王权还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结果是难以预计的。
“君侯,”昭明对昌平君说,“我知道您所担心的事情,您是害怕对于某一家贵族的打压会打破现有的平衡,但是,臣听说,弱国亡于外,强国亡于内。弱小的国家往往被强大的国家所灭亡,而强大的国家则往往是亡于国内的争斗。
“春秋的时候,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宗室经常发生相互杀戮争抢王位的动乱,所以晋国的君主不信任自己的宗族,而是任用外族的臣子,分给他们土地和人民。”
“我知道,就是现在的韩赵魏三家的祖先,”昌平君说,“一开始还有智氏什么的,被他们三家灭了,因此实力大增。这和现在的楚国何其相似啊,如果灭掉一部分贵族,其他的贵族瓜分土地实力壮大,楚王室衰微,不需要秦国来打,自己就要崩溃的。”
还真说不定,昭明心想,这算是分封制的必然结果,楚国只是没活到那一天。
“君侯,您说的话是对的,但却只有一半对,”昭明对昌平君说,“一个人腰、腿和头一起疼,其中头疼最严重,医生来给他治病,说可以先医治好腿。
“他却说,这腿不能医好,因为每次腿疼的时候,能分散对于头疼的注意力。假如要是先医好了腿,以后不就要直面最为痛苦的头疼了吗?因此拒绝了医生。”
“干嘛不一起治好,”昌平君问道。
“正是此理啊,”昭明回答,“君侯既然能想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治理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既然贵族的分治是楚国的政令无法推行,国家无法强大的根本,那么就不应该害怕贵族的反抗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做和害怕感受头疼,而不去治疗腿有什么区别呢?”
“先生说的有道理,”昌平君回答,“可这头疼,他能治好吗?就算能,现在我那侄儿,每天日思夜想就是要亡了楚国,他会给楚国这个机会吗?”
“君侯原先不是不相信秦王是一定要灭楚吗?”昭明问道,“怎么忽然就改变了想法?”
“先生啊,不瞒你说,”昌平君告诉昭明,“我原在寿陵,消息阻断,又不知是不是被监视了,因此不敢多去探听消息。
“但是前几日,在咸阳替先生寻医生的时候,听得那路上的行人都在议论,说要和楚国打到底。秦国有妖言令,如果这不是国家的意思,这些人早就下狱了。之所以他们还能在街上聊天,正说明,这就是秦王的意思啊。”昌平君说着,皱起了眉头。
听了昌平君的话,昭明感到手脚冰凉,他隐隐的有一种预感,历史的车轮依旧在向前滚动,马上就要进入下一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