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所不知道的是,对于嬴政来说,其实灭亡赵国的愿望远大于韩国。
嬴政早年间曾经在赵国做过质子,在他三岁的时候,秦赵交战,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杀死了赵国的二十万降卒。
整个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士兵,赵国几乎家家都有人战死,因此对于秦国人的怨恨到达了顶点。虽然他跟着母亲赵姬,在娘家人的保护下勉强留存了性命,但是赵国人的威逼凌辱在他心中早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韩非的书册很快呈了上来,嬴政叫来小内侍,念给自己听。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齐国什么时候强过,朕怎么不记得。”嬴政说,他看着小内侍。
小内侍害怕触怒了秦王,低着头,不敢回话。
“算了,和你说你也听不懂。”嬴政说,“你继续念吧。”
“是,”小内侍回答。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等等”听到这里,嬴政忽然说。
“王上,”小内侍跪下。
“你先去把李斯叫来,让他一起听。”嬴政说。
“是,”小内侍去了,过了一会,李斯跟着一起来了。
“大王,”李斯行礼。
“李爱卿,”嬴政正要说话,忽然被什么东西吸引了注意力。
“这是什么?”他伸手从李斯的头上拿下来一片花瓣。
“大王,”小内侍告诉嬴政,“李大人听说您叫他,着急走路,刚才摔了一跤,正好摔在花坛里。”
“还有这等事?”赢政忍笑。
“臣四体不勤,大王见笑了。”李斯低着头。
“没事,”嬴政说,“李爱卿,坐吧,你师兄献书给了朕,来同朕一起听听。”
“多谢大王,”李斯行礼之后,在左侧跪坐下来。
“继续念吧,”嬴政对小内侍说。
“是,”小内侍继续念了起来。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 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外戚误国啊,”嬴政说。
“大王,”李斯回答,“穰侯魏冉确实做过有害于国家的事情,但他对于国家的功劳也很大,臣认为,看待一个人应当从他现实的功绩出发,而不是看他的出生。”
“知道了,”嬴政挥挥手,“继续念。”他说。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拔邯郸,管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华,绛代、上党。
“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
“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爱卿觉得有道理吗?”嬴政问李斯。
“大王,”李斯回答嬴政,“臣以为,长平之战发生在几十年前,这些年,六国的实力此消彼长,彼时的局势与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不应该用过去的故事,来考察当今的政治得失。”
“难道,爱卿觉得,过去不重要吗?”长平之战以及其后续的故事对嬴政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他因此有些不悦。
“回大王,”李斯说,“过去当然重要,但是往者不可谏,人应当活在当下,为将来而努力。”
“继续念,”嬴政没有接话,他吩咐小内侍。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
“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爱卿觉得如何?”嬴政问李斯。
“大王,”李斯回答,“此是韩国君臣所喜爱的权术之法,君主适当的使用权术可以使得臣子更加忠心,但是过度的使用却会使得人人自危,没人再愿意一心为国家找想,请大王三思。”
“朕知道了,”嬴政说,“继续念,”他吩咐小内侍。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北,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大王,”李斯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走到中央下跪。
“念完了吗?”嬴政问小内侍。
“是,大王,就这些了。”小内侍双手将书简奉上。
“你又怎么了?”嬴政问李斯。
李斯感觉到了嬴政的火气,低着头不敢说话。
“朕问你都不回答了是不是,”赢政说,“有什么话就说。”
“大王,”李斯回答,“俗话说,说出来的话,不如没说出来的明白。韩非此书,内容中虽然几乎没有谈到现在的秦国,却处处都是借古讽今。
“韩非之所以会用商和周作为例子,并不是真的想要将商和周兴旺的道理告诉大王,只是希望大王能像商周那样继续成为天下的共主,这样,只要韩国承认大王的共主地位,就可以保存社稷。
“但是大王,现在的局势和商周的时候并不相同,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郡县之法,举国上下的土地都是大王所有,并不需要裂土封侯同世家来分享,这是大王的权势比六国君主强大的根本所在。
“有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国家才能有更多的税收和更丰富的物产,也能够组织更多的人力来兴建上古时期无法完成的工程,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进步。
“大王您要做的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四海为一的君王。韩非看上去是在为大王出谋划策,实际上用心歹毒。大王不可以不查啊。”李斯说。
“我记得,当初不是爱卿推荐的韩非来秦国吗?”嬴政说,“怎么人来了你又这样容不下他。”
“大王,”李斯叩首,“臣并不是容不下师哥,而是臣的师哥心不在大秦,没有将正确的道理教给大王,如果臣看出了师哥的用心,却不告诉大王,那是臣的失职。”
“你怎么能断定韩非不是在为朕考量,而是在害朕,”嬴政挥挥手,“有些道理也许是有些过时,但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韩非只是思想有些跟不上时代,但他还是说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来为朕效力,有什么好责怪的。”
“大王,”李斯还想说什么。
“李爱卿,你先回去吧。”嬴政说,“路上小心些,不要再摔跤了。”
“是,”李斯低头叩首,转身离开了书房。
李斯进来的时候身上带了一些花瓣,散落在坐次的周围,他离开之后,嬴政拿起了一片在手里,意味深长的看了看。
“大王。”小内侍小心翼翼的,轻声问,“怎么了。”
“没什么?”嬴政把花瓣丢在地上,“把这里收拾了,真不像样子。”
“是,奴才领旨”小内侍回答。
过了几天,嬴政得空召见了韩非。
“韩非子,你所写的文章朕都看了,”嬴政说,“先生的才华真是举世无双啊。”
“多谢,大王。”韩非回答,“其实,臣的师弟,李斯,在政治,这方面,比臣,厉害。臣,只会,舞文弄墨而已。”
“韩非子不必谦虚,”嬴政说,“李斯的本事朕心里有数。”
“大王,”韩非说,“大王,您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
“那你倒是说说,有什么是我没看到的。”嬴政说。
“臣,做事,看上去,好像都有依据,因此,显得,很有章法。”韩非说,“但是,臣所知道的,都是,发生过的事情。臣的师弟,他的才华,不在循规蹈矩,而在,开创新的事物,刚刚诞生的,事物,一定没有,过去的东西,成熟,因此,他才会,看起来,不如我。”
李斯在嬴政面前说韩非用心歹毒,韩非却说李斯很有才华。人心都会更加向往良好的品质,无形之中,使得嬴政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韩非子,你可愿入秦为官?”嬴政问韩非,“朕愿意拜你为客卿。”
“大王,”韩非行礼,“大王的,恩情,韩非,永生,难忘。但是,非,生为,韩国,公子,不愿,为秦国,灭亡韩国,还请,大王恕罪。”
“四海之内皆为同胞,韩国和秦国的祖先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从来就不是敌人,”嬴政说,“先生在秦国为官,和在韩国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王,”韩非回答,“非,心意已决,还请,大王,开恩。”
“朕不理解,”嬴政说,“当今这世道,六国的士子游于天下,不在自己国家做官的人很多,我们大秦的商君,张仪,白起,还有你的那位师弟,都不是秦人,但大秦却都以礼相待。朕认为在信任这方面,秦国是当今天下做的最好的,到底是什么使得你不愿意入秦呢?”
“大王,”韩非回答,“一个人,当然可以,不在自己的国家,做官。同样的,他也可以,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
“人可以,不要金银财宝,也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舍弃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可是,舍弃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人就,什么也,不是了。
“因此,臣认为,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时代,人,都应该有,不能舍弃的,东西。您认为是,弱小的韩国,其实,是臣,最大的,财富。
“臣,当然可以,舍弃韩国,但是,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又怎么,爱秦国呢?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君主,都不能尽忠,又怎么,忠于大王呢?”
嬴政沉默了,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确实是找到了真正的贤才,另一方面,此人又完全不能为他所用。
一个不能为他所用的人才,就不是人才了,而是一个赤裸裸的威胁。
嬴政想以韩非为客卿的事情传开了,尉缭和顿弱坐在一起讨论这件事,远远的看到李斯急匆匆的走了过去。
“李大人真是好运气,”顿弱说,“如果韩非真的做了客卿,他们师出同门,今后就有照应了。”
“我看不见得,”尉缭说,“韩非是韩国的宗室,怎么会甘心在秦国做一个流官呢?”
“可是,韩国不都要没了吗?”顿弱说,“姚贾最近又去韩国了,连丞相张平的弟弟张厌都被买通了,灭韩指日可待了。”
“即使韩非真的来了,我看他们师兄弟也不一定能好好相处,”尉缭说,“李斯来秦国摸爬滚打了十年,两次平叛,差点掉了脑袋,才得了一个客卿。他这师兄弟,却一来秦国,就到了这个高度。他的心里大概很不平衡。”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老国尉,”顿弱说,“这韩非入秦啊,就是李斯推荐的,假如李斯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直接说不认识不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为自己制造敌人呢?”
“算了,不说这个了,”尉缭没有继续这个话题,“那老王翦昨天赢了我好多钱,我今天一定要赢回来。”
“别啊,”顿弱劝尉缭,“您和王将军都玩了这么多年了,赢过几回啊,这个月的俸禄还有段时间才能发,您就别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就赢不了,”尉缭说,“等我明天赢了钱请你喝酒。”
同样因为韩非感到苦恼的还有姚贾。不如说,他才是这段时间最发愁的人。
“大王,”这天,韩非主动来找嬴政。
“韩非子,有什么指教?”嬴政觉得很稀奇,于是问道。
“大王,我听说,国家,如果,不遵从,道义,就会,产生,奸邪小人。”韩非说,“而如今,您的,上卿,姚贾。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他出使了,这么多,国家,花费了,这么多年,却没有,什么成绩。
“这是因为,他表面上,是在,为大王做事,实际上,是在,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大王,不可以不察。”
“朕知道了,”嬴政说,“韩非子先回去吧,朕会好好对待这件事的。”
很快,姚贾被叫到了嬴政的面前。
“姚爱卿,朕听说,你拿着朕赏赐的钱财,私自结交诸侯,有这回事吗?”嬴政问。
“回大王,”姚贾回答,“有。”
这么诚实?嬴政看了他一眼。
“那你还有脸回来见朕,”嬴政说。
“大王,”姚贾回答,“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
“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这么说,爱卿认为朕怀疑你是因为听了谗言?”嬴政说。
“是,”姚贾回答,“大王如此英明,之所以会一时糊涂,一定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
“朕还听说,你是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嬴政说。
“大王,”姚贾回答,“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
“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这么说,爱卿自比于太公管仲,”嬴政说。
“臣不敢,”姚贾回答,“臣之才,远下于太公管仲,之所以能够现在的功业,全是因为大王比武王和齐桓公更加英明。”
“然,”嬴政说,“你回去吧,朕不怪罪你。”
“大王,是何人为此计者?”姚贾问嬴政。
“怎么了?”嬴政看了他一眼。
“大王,”姚贾说,“难道是韩国公子非?”
“你怎么知道?”嬴政问道,
“大王,臣此次出使韩国,刚有成绩,就在国内收到了这样的中伤,”姚贾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朕这不是没有听谗言么,”嬴政挥挥手,“你下去吧,朕自有主意。”
“是,”姚贾行礼之后回去了。
几天以后,一则消息传来,韩非被下狱了。
“恭喜啊,姚大人,”顿弱对姚贾说,“秦王把韩非关起来了,可是遂了你的心愿。
“不对啊?”姚贾觉得奇怪,“我之前虽然和秦王说过要杀韩非,可是他看上去一点也不感兴趣。”
“姚大人,你久在国外出使,了解大多是关于六国的事情,”顿弱说,“对于这国内的政治啊,你知道的太少了。”
“姚贾确实不知,”他对顿弱说,“还请大人指点迷津。”
“你说,这当大王的,是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还是不愿意?”顿弱问姚贾。
“愿意,”姚贾说,思考了一下,又觉得好像不对,于是改口说,“不对,应该不愿意吧。”
“这就是问题所在啊,”顿弱说,“韩非所写的东西,原本是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的道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懂,才能成为君主统治臣子的手段。
“现在,书成以后,以前暗处的东西都被拉出来晒了太阳,天下人都知道了君主在想什么,这有哪一位君主会感到开心呢?”
“听不明白,”姚贾对顿弱说,“我看肯定是有人背后加了料。”
“你啊,也就这个格局了。”顿弱摇摇头。
在监狱里的韩非被狱卒施加了严酷的刑罚,从前他学习法家的时候,对于重刑才能使得政治清明的观点坚信不疑,可是,当自己被处刑的时候,他的内心产生了一丝动摇。
用如此残酷的刑罚来对待人,又怎么使刑余之人留存爱国之心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他多久,这天,李斯来了。
“非兄,”李斯带来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几道菜,都是韩非爱吃的。
“通古,”韩非看着李斯,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吃吧,”李斯说。
韩非拿起筷子,默默的吃饭,李斯坐着不动,等着他把饭吃完。
“非兄,”李斯把盘子收拾好,拿出了一坛酒,和两个酒碗,给他二人一人倒了一杯。
“先喝酒,”他说。
韩非拿起酒杯,二人碰杯,一饮而尽。上次对饮,还是在兰陵离别以前,从那时到现在,发生的一切,忽然就让人觉得像是一场梦。
喝完了第一杯,李斯拿出了一个小瓶子,看起来像玉,又好像不是,瓶口塞着一个红色的小布条。
他拿下布条,把瓶子里的液体倒进了酒壶,这一次,他只给韩非倒上了酒。
“非兄,”李斯下跪给韩非磕头,“李斯对不起你。”
韩非看着李斯,心里明白自己大限将至了。
“通古,”韩非问李斯,“这,是,秦王的意思,还是,你的意思。”
李斯没有回答,他转身离开了,在监狱的门口重重的摔了一跤。
“大王,大王,不好了。”嬴政这边,小内侍急匆匆的跑过来。
“怎么了?”嬴政问他。
“韩非,”小内侍说,“韩非大人,让人毒死了。”
“是谁干的?”嬴政问他。
“是,是李廷尉。”小内侍说。
“朕知道了。”嬴政说。
“大王,要治罪吗?”小内侍问嬴政。
“韩非是秦国人吗?”嬴政问小内侍。
“不,不是,”小内侍犹犹豫豫的回答。
“秦律有说,杀死敌国的臣子,该当何罪吗?”嬴政问道。
“没有,”小内侍回答,“不仅没有罪,还应当算功劳。”
“杀了自己的师兄,算什么功劳,”赢政不满的说。
“是,奴才该死,”小内侍跪下,“那,奴才这就让人去拿住李廷尉。”
“罢了,”嬴政说,“韩非子忍受不了监狱里的重刑,因此暴病去世,给我惩罚用刑的典吏,记住了吗?”
“是,”小内侍说,“奴才领旨。”
“对了,”嬴政叫住小内侍,“楚妃近日有疾,需要人伺候,你去那里吧,要内侍长再选一人来陪侍寡人。”
“大王,”小内侍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连忙跪下磕头,“奴才有罪,照顾不周,请大王息怒。”
“没事,”嬴政淡淡的回答,然后独自转身走了,留下一个背影,跟随他的只有长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