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之所以推迟了使团的接见,是因为听了蒙恬的话之后,他下定了决心,要去见见李斯。
其实,李斯作为廷尉,每天上朝的时候,都在百官之列。在具体的工作上嬴政也与他有很多交集。
可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就变的和陌生人一样,除了工作之外再没有话说。嬴政在议事殿召见大臣的时候,很久没有叫过李斯了。
说起二人的初见,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
“我听说,孙卿曾经西入秦国,却被先昭襄王拒绝了,可有此事,”当时,嬴政偶然读到了荀子的《议兵》篇,随口问起了身边的郎官。
“是的,”郎官回答他,“先昭襄王,像梁惠王接见孟子那样接见了荀子,然后恭恭敬敬的把他送回了故乡。”
“举例子也不知道举个好点的,”嬴政听了,怪罪郎官,“昭襄王文治武功,世无第二,怎么拿那魏国的糊涂君主来做比。”
“王上恕罪,”郎官跪下求饶。
“罢了,”嬴政没有继续责备他,“朕看了这议兵之篇,感觉很有趣,没想到孙卿一个儒生,对于各国的军队还有如此的了解。”
“大王,”郎官告诉嬴政,“眼下正有一个荀子的后学,在这宫中任文官郎,您何不叫他来讨论讨论。”
“有这等事?”嬴政问道。
“是,小臣不敢有隐瞒,”郎官回答。
“叫什么?”嬴政问郎官。
“回大王,叫李斯。”郎官说。
“李斯?”嬴政看过书简,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朕在书里看过此人,去把他叫来。”
说起来也真是巧合,整部荀子当中,李斯唯有在议兵篇里出现过一回,却正巧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契机。
“臣郎官李斯,见过大王。”过了一会,一个约摸四十上下的人被带了过来。
“免礼,”嬴政说,“朕听说你是孙卿的弟子?”
“回大王,”李斯回答,“臣确实有幸腆列于荀子门下。”
“好,”嬴政说,“既然这样,不如你来谈谈你老师的思想如何?”
“回大王,荀夫子的思想有如高山没有顶峰,大海没有边界,不知大王想听哪方面的思想?”
“朕对于孙卿方方面面的想法都有兴趣,”嬴政说,“可惜这些全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了,不知先生可将今日之势说与朕否?”
“回大王,”李斯回答,“臣以为,当今之计,欲行大事,最重要的是抓住机会。
“先穆公西取西戎三十余国,向东称霸于诸侯,奈何有晋国阻拦在东,周朝气数未尽,周王分封的诸侯存在于世的还有许多,诸侯拱卫王室,所以失去了机会。
“孝公以来,周室倾颓,山东诸侯自相攻伐兼并,化为六国。秦国有赖函谷关之陷,变法图强,日积月累,已有六世。
“而今,山东六国,臣服秦国有如秦之属郡。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等到六国再次强盛起来,又约以合纵,即使您是黄帝那样的君主,恐怕也无法吞并他们了。”
李斯所说的话,正是嬴政内心的想法,于是嬴政将李斯任为长史,并派他去离间六国的君臣。
“李大人,”时间回到现在,李斯正在廷尉府里处理当日的政务,蔡止忽然急匆匆的跑进来。
“不要慌,怎么了?”李斯看了看蔡止着急的样子,问道。
“大王,”蔡止紧张的说,“大王来了。”
李斯听了,暂停了动作。
“就他来了吗?”李斯问。
“还带着几个内侍。”蔡止回答。
“那就等于只有大王自己来了,”李斯整理了一下衣冠。
蔡止暗中奇怪,李斯问这个干什么?难道他期望还有谁会一起来吗?
“你们都准备一下,”李斯吩咐蔡止。
“李大人,”蔡止提醒李斯,“大王特意来廷尉府,想必是专门来找您的,我等回避就是,有什么好准备的?”
“王上哪有什么事情需要专门找我呢,”李斯回答,“肯定是为公事,既然这样,属官都要按规矩拜见,你准备去就是。”
“是,”蔡止回答,然后快速准备去了。
“王上架到,”伴随着小内侍的声音,嬴政出现在廷尉府。
“参见大王,”李斯带着廷尉府的属官一起参见嬴政。
“众卿免礼,”嬴政对着众人说,
“谢王上,”廷尉府的属官一同起身。
“近日廷尉府都完成了些什么工作?”嬴政问道。
“王上,”在李斯的吩咐下,廷尉丞蔡止简单的准备过近期的工作报告,他将书简呈给嬴政。
嬴政坐在廷尉府正中间主官的位置上,拿来书册一看,皱起了眉头。
“怎么又有民变,”嬴政问道,“头几个月的工作没处理完吗?”
“大王,大王息怒,”蔡止赶紧跪下,“头几个月的,已经复谳完毕,这是,这个月的新案件。”
“大胆,”小高子说,“我大秦江山稳固,怎么可能月月都有民变呢?”
“王上恕罪,”蔡止埋着头不敢抬起来。
“朕让你说话了吗?”嬴政没有继续责备蔡止,他对小高子说。
“王上饶命,”小高子赶紧磕头,“奴才是为大王感到不值,因此失言。”
“罢了,”嬴政挥挥手,小高子跪着不敢起。
“大王,这些只是流民作乱而已,都已经被当地的县官下狱了,因此才有记录前因后果的书册呈上来,这正说明大秦的政治清明,大王明察啊。”蔡止说。
“朕知道了,”嬴政说,“都按照大秦的律法治罪吧。”
“是,”蔡止回答。
“你们都先下去吧,”嬴政挥挥手,廷尉府的属官们都站起来,再次行礼之后,准备离开。
李斯跟着自己的属官一起,准备退下去。
“廷尉留下,”嬴政见李斯也要走,于是说。
“是,”李斯站定行礼。
“你们还站着干什么?”他对身边几个内侍说,小内侍们赶紧行礼,也跟着属官一起退下了。
“李斯,坐,”左右退去之后,嬴政对李斯说。
“谢大王,”李斯并没有去左右坐下,而是原地跪下了。
“朕让你坐下,”嬴政又说了一遍。
“是,”李斯走到左侧廷尉府属官的位置上,远远的跪坐下来。
“前日秦楚交战的细节,廷尉可核查清晰?”嬴政问李斯。
“王上,”李斯回答,“此事有一部分事实牵涉到楚国的军队,因此显得扑朔迷离,大概等到秦国战胜楚国之后,自然能够明晰。”
“原来是这群楚人搞的鬼,”嬴政说,“朕一定要拿下他们。”
“是,”李斯回答,“大王英明。”
“李斯,之前在朝堂上,众人都反对攻打楚国,你怎么不说话?”嬴政问李斯。
“回大王,”李斯回答,“李斯不敢瞒大王,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假如臣力主伐楚,一定会有人说臣对故国没有忠心,不忠心的人一定会失去大王的信任,于是臣不敢献计于大王。”
“这么说,你认为应当先伐楚?”嬴政问道。
“回大王,”李斯回答,“臣与大王同心,您想要先攻打何国,臣一定全力支持。”
“李斯,朕怎么觉得,你以前不是这样?”嬴政看着他,“刚开始东出那时,你不是很有主见吗?”
“回大王,”李斯说,“涓滴之水,入流成河,入泊为湖,东去为海。万事无常形,人总是要改变的。”
“也罢,”嬴政说,“朕要伐楚,既然你说要全力支持朕,那下次朝会可不许食言。”
“是,”李斯回答,“王上放心,臣不敢欺瞒大王。”
得到了李斯的承诺,嬴政却一点也不开心。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无论孰对与错,都有如覆水难收,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再难如初。
“你说话不用这么小心,”嬴政又说,“朕还是想听听你的想法,无论你说什么,朕也不怪罪你。”他保证说。
“回大王,”李斯听后,起身走到中间跪下。
“廷尉这样客气做什么呢?”嬴政说,“朕不都允许你坐着说了吗?”
“大王,”李斯回答,“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臣不敢怠慢。”
“罢了,”嬴政说,“你讲吧。”
“臣曾经和大王说过,要做成事情,重要的是抓住机会。若不抓住机会,让其他国家强大起来,统一天下再难成事。”李斯跪着说。
“眼下,东方六国名存其四,实存其二。看似先攻灭赵燕齐三国之一是更容易的事情,却不知这样做才是南辕北辙。
“赵燕齐三国的实力确实弱于楚国,可以说几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正是这样,才不构成威胁。
“而楚国,虽然权力分散,但六十多家大小诸侯各自发展,不可能同时衰弱,总有一家能够强盛。现在楚国的君臣一时暗弱,是绝好的时机。
“倘若秦国看着眼前的土地而忽视楚国的威胁,当我们去和赵燕齐周璇之时,万一楚国的局势发生变化。再要攻打楚国,只会难上加难。
“而今之际,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攻灭楚国,免得多生事端。”李斯说。
“秦国变法已积六世之强,秦楚之间的实力有如云泥之别,楚国还能生什么变化呢?”
嬴政的内心是想要打楚国的,但是听到李斯这样说,觉得他有些夸大,于是问道。
“回大王,”李斯回答,“倘若楚国贵族,学三家分晋之故事,分楚国为屈景昭三国,大王将要对付的敌人就从一变为了三,这便会增加更多的变数。
“倘若楚国王室,学东周迁洛邑的故事,南迁于百越之地割据一方,那大王就要花费更多的粮草和军需,到条件更艰苦的地方作战。
“柏举之战,孙武子以三万吴军大破楚国十万军,以至于攻陷楚国国都;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楚军大破秦军五十万,鄢郢之战,武安君白起以7万秦军破楚国举国之兵。这些都是以少胜多的例子。
“倘若楚国王室重新推举出更强力的楚王,任用更加强力的将领,利用江河之险要以抗秦师,而我军将领皆不能敌,又将如何呢?
“大王,战争确实是国力的较量。但并不是强大的就一定会取胜。反过来,战争也会影响到国力,强大的国家可能因为战争反而转为衰败。
“大王刚才问廷尉丞,为什么最近会有民变,臣想,答案就是秦新败于楚国,民新种之粮为楚国所夺,家人为楚军所杀,不仅不见国家出兵伐楚,反而见秦国割地给楚国,因此生怨。
“因此,臣认为大王应当坚定决心,一举拿下楚国,以为秦国之郡,以安民之心,绝后世之患。”李斯说。
“善,”嬴政说,“李廷尉,果然还是你最懂朕心。”
李斯虽然得到了秦王的褒奖,却只是低头叩首,看不出他的表情。
好在,嬴政因为找到了盟友心情很不错,并没有想那么多。蒙恬虽然大大咧咧的,没想到粗中有细,真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这让嬴政十分开心。
“那依你看,朕要派何人将兵,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嬴政问李斯。
“大王,”李斯回答,“臣以为非王翦将军不可。”
“王翦带兵,并没有什么特别令人感到神奇的地方,也很少有特别令人赞叹的战斗。”嬴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奇谋之将,看似才能出众,然而兵形险招,若有不测之事,便是万劫不复。”
“大王认为大将军不会奇谋,而战争的根本从来就是战前的准备和谋划,谋定全局,让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这才是最稳妥的战斗方式,而这正是王将军的长处。”李斯回答嬴政。
“如果给他十万人的军队,他无非也就是能打出十万人的效果。并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嬴政又说,“就没有更加有本领的将军了吗?”
“大王,”李斯回答,“兵不在多,而在精。军队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人越多,产生的矛盾越多,管理的难度越大。”
“完全不懂领军之法的人,任性妄为,会使得士兵之间矛盾重重,虽有十万之兵,却似乌合之众,一但遇敌,便会做鸟兽散。
“而一个普通的将军,带领着十万人,能够打出十万人的效果,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人再多一些,管理的难度十倍百倍,常常不到打仗的时候,自己就要出问题。
“王翦将军看上去没有出众的才华,但老将军的本事正在于给他多少军队就能发挥出多少作用,而不会大打折扣。这是老成持重,是他人难以复制的本领啊。”
“大王若要一战而并吞楚国,一定要信任王将军,君主和将军一心,才能使得军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大王,为了大秦的一统,请您三思啊。”李斯说。
“那,倘若这六十万人,临阵倒戈,朕当如何?”嬴政问道。
“大王,”李斯没有直接回答秦王的问题,他反问道,“您认为人的行为,最根本的动机是什么?”
“是什么?”嬴政说,“廷尉有话不妨直说。”
“是,”李斯回答,“圣人贤者对人的行为有千百种要求,却不知人最根本的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利。”
“从士兵的角度来说,秦国的士兵积累战功,在秦国不用交税,更兼一家老小都在关中,一人背叛,全家遭殃,谁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对于领兵的将军来说,六十万人就是六十万张嘴,粮食给养皆自秦地供给,一旦倒戈,不出月余就要粮尽。几十万饥饿的士卒不知道会干出什么来,倒戈对于将军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而其他国家,先不说国运已经衰败,主上无有争心。即使有心,想要收编秦国的军队以为己用,国家也没有能力供养这么多军队,谁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好!”这才是真正解答了嬴政最为关心的问题,秦王觉此计甚妙,于是拍案而起。
“廷尉所言即是,”嬴政说,“接见使团的事情朕再推一日。明日就去请王翦出山,朕亲自去。”
“是,”李斯说,“大王英明盖世,实乃大秦之幸。”
“待破楚之日,廷尉便是最大的功臣。”嬴政说,“李由的事朕知道了,明年朕亲自推荐他,看看谁还敢动手脚。”
“大王怎么知道这件事的。”李斯略微有些惶恐的说。
“下面人的事情朕心里都有数,”嬴政说,“李廷尉遇到什么麻烦尽管来找朕,朝中没有人支持你,那朕来支持你。”
“同样的,当朕没人支持的时候,你也得全力来支持朕。”嬴政说。
“是”李斯回答,“谢大王。”
嬴政带着内侍离开了,李斯则瘫坐在地上,一动不动。
“李大人,”蔡止过去扶李斯,“大人,大王这样替您着想,您不应该开心吗?”
“你觉得,大王这样,是因为宠爱我吗?”李斯对蔡止说,“君臣之间,本来就不存在等价交换的关系,君主即使要处死臣子,臣子也得领命。
“作为臣子,我没有办法拒绝大王的赏赐,而有了这个赏赐,就相当于是有了把柄在大王手里。
“今后他要做什么,只要我不同意,就可以拿出这件事来,要我还人情,大王的人情哪里还的完呢?
“大王主动施恩于我,看似是对我的关心,其实是只是帝王的权术之法而已。而我虽然看破了这一层,却没有任何的办法,还有什么好开心的呢?”李斯说。
蔡止听后不知该如何应答,只能先指挥属官赶快回原位办公,自己把李斯扶到内室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