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蔡止之前,昭明从寿陵回到咸阳已经有段时间了,不过他从一回来就非常忙,甚至没怎么回过家。
“先生?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昭明第一时间在东方楼和管皿宋正会合到了一处。
“国事未定,我心难安。”昭明回答。
“先生大义,”宋正行礼,“我还以为您会多住几日,和君上叙叙旧呢。”
“恐怕他现在没有这个心情,”昭明回答。
“怎么没有?先生,您有所不知,咱们的那位君上,一天天的可惦记您了。”宋正说。
“真的啊?”昭明问宋正。
“千真万确,”宋正说,“君上总说,您本来体弱多病,又兼命途多舛,本来应该让您多多休养。”
什么?体弱多病?来这里之前,昭明连续好多年的体检报告都是毫无问题,这让他到现在还没完全接受自己这个新特征。
“可没奈何,眼下自己身边又没有什么能人,可以来帮助您,让您一人殚精竭虑,他实在是心里难受。”宋正继续说。
“君侯这人,想这么多做什么。”昭明说,“有机会你和他说,现在有你当助力,我轻松了许多,叫他勿念。”
“好,多谢先生信赖。”宋正说。
“应该的,应该的。”昭明回答。
“管先生,”说话间,几个仆人进来了,准备和管皿汇报什么,见有生人在,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都看向管皿。
“自己人,”管皿说,“怎么回事?昭先生你们没见过?这位之前不是经常和公子合作吗?”
“是”仆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起来,但管皿都说了是自己人,他们也就放心汇报了起来。
“管先生安排的事情都准备妥当了。”仆人说。
说这句话需要犹豫吗?昭明心想,直接讲我也听不懂啊。
“好,”管皿笑着说,“你们行事小心些,莫要叫秦人拿住了把柄。”
“是,”仆人领命去了。
“先生,”昭明对管皿行礼。
“昭先生不必客气,有话可以直说。”管皿回答。
“多谢,”昭明说,“虽然先生说过,要如何实施计谋是保密的。但如此行事,果然我还是不太放心,还请先生放下国别的成见,将具体计划告知我如何?”
“哈哈哈,”管皿又笑了,宋正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昭明不解,“先生何故发笑啊?”
“不瞒昭兄,”管皿说,“先前我曾言,要对先生保密,并非是因为你我非事一主。”
“那是为什么?”昭明问道。
“昭先生,是这样的,管先生他……”宋正正要开口。
“具体原因之后再说,”管皿对宋正说,宋正笑了笑,不说话了。
昭明看了看这两个心照不宣的谜语人,一时间有些无奈。
“好吧,如果管先生不方便说,那我就不问原因了,”昭明说,“那计划总可以告诉我吧,我想知道你们在做些什么,这样问并非是对你们的不信任。我只是觉得,也许了解具体过程之后,我可以提供一些帮助,让事情更加顺利呢?”
“先生莫急,”管皿不仅不慢的说,“今日有些晚了,明日您随我到市集上去看看,自然就明白了。”
这个管皿,怎么和田响一个样子,昭明怎么可能不急。但是眼下管皿不说,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先和宋正一起去休息。
东方楼本来只是茶舍,并不是住宿的地方,宋正来了之后,被管皿临时安排在阁楼上睡觉。
阁楼原本应该是堆放杂物的,其中靠窗户的一侧还晒着一些茶叶,管皿睡在靠里的一侧,床铺直接设在地上,旁边放着一张小桌子。
昭明去要了一床铺盖,在空位上铺好,宋正则点着一盏小油灯,坐在小桌子上看书。
“在看什么书?”昭明问宋正。
“回先生,是《尹文子》。”宋正回答。
哦,《尹文子》啊?昭明心想,如果没记错,好像是名家类的书。
“这书,讲些什么?”昭明问宋正。
“我才刚开始看呢,”宋正回答,“是在管先生那里拿到的。”
“这样啊,”昭明点点头,“那你慢慢看吧。”
“好,”宋正说,“先生您先休息吧,如果有什么突发的情况,我再来叫您。”
“多谢,”昭明行礼,然后倒头就睡着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起。
好香,昭明醒来的时候,闻到了茶叶的气味。清早的太阳正透过阁楼的窗户,洒在正在晾晒的茶叶上,散发出阵阵清香。
简单的收拾准备之后,昭明和宋正跟着管皿来到了咸阳的集市上。
“卖茅草啦,雍城的茅草,”一个小贩正在街市上叫卖。
“秦兴之地的茅草,今年有大用处,”另一个小贩跟着叫卖。
“有什么用处?”昭明上前去询问。
“哎呦,这位爷,您还不知道呢吧。”小贩得意的说,“今年啊,秦国有了新的规定,凡军功授爵,必须准备雍城附近的茅草,来举行仪式。”
有这样的事?我怎么没听说,昭明不解。
“店家,”管皿带着仆人,去和其中一个小贩说话。
“这位爷,您有什么吩咐?”小贩陪着笑脸。
“你这些我都要了,”管皿说,“按这个价。”他递给小贩一张纸条。
“好好好!”小贩看了纸条,大概是震惊于自己今天的好运,脸上笑开了花。
“爷,我这里也有,”另一个小贩看到了,赶忙上来说。
“不急,”管皿对他说,“会有人来买你的,这东西最近紧俏的很。”
“是,多谢高人指点,”另一个小贩听了,开心的回去了。
竟然是这样?昭明看到管皿的操作,忽然想明白了,管皿这是在人为的制造物品的稀缺性,使得贱物在短时间内获得价值的急剧膨胀。
“先生,都弄好了,”仆人过来回报管皿。
“好,昭兄可有什么用度要买的?”管皿问昭明。
“稍等,”昭明离开了一会,很快回来了。
“好了,回去吧,”他说。
“走,”管皿带着昭明和宋正二人走了。
“我也要买,”在二人转身离开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凑过去,正在和手里还有货的小贩讲价格。
“你这点钱,不够的,”小贩对那个年轻人说,昭明回头去看了他们一眼,看来这个计策还是有效果的。
“先生对今日所见,可有什么感想?”回到东方楼,管皿问道。
“管先生,这是在效管仲之故事啊,”昭明回答,“您亲自下场,来炒作茅草的价格,想以此贱物,来吸收秦国百姓手中的钱,引起秦国市场的混乱,可是如此?”
“正是,”管皿笑着说,“秦庭要是不管,茅草的价格越炒越高,对谁也没有好处,还会激起民怨。若是管了,稍有不慎,更会引发连锁反应。”
“这就是传说中的两头都堵上吗?”宋正说。
“可您之前不是说过,要使得秦国的粮价和兵器的价格升高吗?”昭明不解的问,“既然这样,为何不炒作粮铁的价格,反而倒手这些茅草呢?”
“粮铁是重要军资,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须之物,价格稳定,短时间内很难炒作,”管皿说,“相比之下,以贱物充盈市场,短期内扰乱货币的价值,反而更加容易。货币出现了问题,粮铁自然会跟着出问题。”
“这样啊,”宋正点点头,“原来,您的考虑如此长远。”
“过奖了,过奖了。”管皿笑着说。
“管兄此计甚妙,”昭明说,“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您的方法看似巧妙,其实有许多疏漏。”
“哦?”管皿说,“不知有何不妥,还请昭兄指教。”
“俗话说,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因地制宜,因此,我认为,您计划中最不妥的地方,来自于对秦国经济模式的理解,”昭明说。
“此话怎讲?”管皿问道。
“先生您是齐国人,齐国商贸发达,商品流通的快,人们的生活对物品交易的依赖度高,因此货币在齐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可是秦国呢?向来有抑商的传统,可以说秦国人其实只有农民和士兵两种身份。而这农业看似脆弱,却是最为根本之业。
“在秦国人的生活中,自给自足的农业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生活问题,商品的交换不是最为重要的活动,连政府收税,很多时候都是直接收粮食,货币的重要性远不如齐国。炒作货币,在秦国的影响,远不如在齐国大。”昭明说。
“怪不得,商鞅变法的时候,首先是统一升斗呢。”宋正听后,若有所思。
“确实,升斗之器,看似寻常,其实在秦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虽然宋正完全跑题了,但昭明并没有责备他。
“商君统一斗量,不仅仅是为了公平,更是对国家税收的规范,是立信之举。”他对宋正说,宋正点点头。
“受教了,”他朝昭明行礼。
“先不提这些历史上的事了。”管皿并不是个爱借题发挥的人。
“货贸之混乱,在秦国真的会激不起水花吗?”他依旧半信半疑。
“未成之事,变数众多,我所说的也只是一种可能,”昭明说,“另外,还有一个时间的问题,我相信即使在齐国,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而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起效果。以秦国官吏的行政速度,很有可能在这个周期到来之前,就采取行政的手段,强行压制住了这种变化,如此岂不也是白费功夫。”
“怎会如此?”管皿说,“既然这样,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也说不上是良策,”昭明摆摆手,“既然秦国的经济模式比较简单,那不如就采取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不去搞这么多弯弯绕绕,直接去各州县大批收购粮食,送出秦国,从物理上减少秦军的粮食储备。”
“可是,这样,秦国的政府不会察觉到异样吗?”管皿说。
“先生您不是正在行炒作贱物之计吗?”昭明说,“此计本来极为巧妙,只是同秦国的实际稍有不符。依我看不如继续下去,把动静搞大一些,来转移秦庭的注意力,再暗中去采购粮食,如此,岂不是两全其美。”
管皿沉默了,他坐着思考了一会。
“也罢,就依先生。”他最终做出了决定。
“可一定要小心将粮食隐匿好,”昭明补充说,“不然要是让秦国政府查抄了出来,你我迟早要倒霉。”
“先生放心,”管皿说,“我们有办法把粮食送到齐国去。”
“真的有办法可以出秦国吗?”这下轮到昭明不安了,“稳妥吗?”
“没问题的,”管皿打包票。
“管兄,既然这样,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昭明行礼。
“先生但说无妨,”管皿回答。
“昌平君现有两万兵暂时屯驻于东郡,”昭明说,“不知先生可否将这些粮食送去东郡以充军需?”
“当然可以,毕竟是昌平君出的钱,何况东郡的兵丁还是由乐将军统帅的,哪有拒绝的道理。”管皿答应了。
“多谢先生,”昭明再次行礼。
“你们,过来,”管皿叫来仆人,将采买粮食的事情吩咐了一番。
“都听明白了吗?”管皿问道。
仆人们相互看看,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罢了,照做就是了,”管皿没有继续解释,他挥挥手命令道。
“是,”仆人们行礼去了。
“先生,我也去帮忙了,”宋正对昭明行礼。
“去吧,小心仔细些,”昭明对他说。
“是,谨遵先生教诲。”宋正回答,然后跟着管皿的仆人一起走了。
“管兄,那就先这样,”昭明准备去阁楼上趟一会,他站起来准备走。
“等等,”管皿叫住了昭明。
“还有什么事吗?”昭明问道。
“你的主人昌平君,是个怎么样的人?”管皿问道。
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昭明不解,是想要确定合作伙伴的可靠程度吗?
“管兄,人都是复杂的,昌平君也不例外,不知道你想了解哪一面?”昭明坐了回去,对管皿说。
“我想知道,治国理政方面,昌平君的才能如何?”管皿回答。
“君侯曾经做过秦国的丞相,对于具体的政务工作很拿手,做事很细致,”昭明回答,“但是在权力斗争这方面,却可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
“白纸是什么?”管皿问。
“啊,咳咳,”昭明忽然反应过来,这会还没有纸,“一种楚国罕见的宝物,颜色像雪一样白。”
“这样啊,”管皿被糊弄过去了,昭明暗自松了一口气。
“不懂权力斗争,能当上丞相?”管皿提出疑问。
“秦国的官吏任免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来的,有经验的人积累功劳就可以当丞相,并不需要官员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况且秦王更喜欢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如果丞相想从他手里分权,只会被他舍弃,甚至处死。君侯若不是如此性格,可能就无法活到今日了。”昭明回答。
“也对,秦王是这样的,”管皿点点头,“那打仗治军方面呢,才能如何?”
“打仗是多方面的事情,”昭明回答,“若是操办粮草后勤,蓄养士卒,那君侯很拿手。但是运筹帷幄,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寻找关键的胜机,则不行。”
“那主君之德,如何?”管皿继续问。
“若从个人品德的角度来说,昌平君宅心仁厚,且宽以待人,很好相处,”昭明回答,“可要论主君之德,则狠辣果决不足,做事有些瞻前顾后,并不是杀伐果断之人。”
“好的,我知道了,”管皿点点头,“先生您去休息吧,我想问的都问过了。”
“是,管兄也早些歇息。”虽然无法猜透管皿的真实意图,但昭明并没有多问。他起身行礼,回阁楼上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