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骄靡年老,想把细君公主嫁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好让孙子在自己死后能继续通过和与汉朝发展联盟关系。”
“这是千百年来运行于匈奴社会中的收继婚制度,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在与匈奴同俗的乌孙,这样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但这对于在中原长大的戏君公主来说,收继婚可以称得上是倒反天罡的大事了。”
“她上书汉武帝说明了情况,表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随后汉武帝驳回了她的请求,在回信中他提醒了细君公主此次出塞的使命。”
信中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是了,我代表着汉朝肩负着缔造政治联盟的使命,必须要想办法在乌孙站稳脚跟。
“《汉书》记载,在收到汉武帝回信后军须靡就娶了细君公主,两人还生了一个女儿,但没过多久细君公主就去世了。”
“细君公主死后,汉朝又派来了一位名为刘解忧的和亲公主,继续履行刘细君在乌孙未完成的政治使命。
看到这里,时锦初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和亲公主是一种“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电车难题博弈吗?
是吗?好像真是。
牺牲少数拯救多数,但是又有一点点差异。
到底是哪里不一样呢......
“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为建立西域都护府沉重打击匈奴贡献了一份力量,她的侍女冯嫽游走在西域各国之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
“后世的学者对细君公主的出塞时间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细君公主在公元前105年出塞,而她的后继者刘解忧于公元前101出塞。”
“由此可见,细君在乌孙仅生活了四五年,到她去世时也不过二十余岁,至此就是和亲公主第一人刘细君的生平事迹!”
作为音乐家,她对琵琶的发明有很大的贡献,《乐府杂录》记载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作为诗人,她的《悲愁歌》标志着汉朝诗风言志抒情的回归,为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作为和亲公主,她肩负着缔造政治联盟的使命,成功系上了汉与乌孙联系的纽带。
短短几年,便是一位和亲公主的生怕,哪怕认为理所当然的部分人都沉默了。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确实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而作为当事人的刘细君公主,此时的她还只是一个稚童,她只讷讷地窝在母亲的怀里,眼神无助地望着天幕。
这便是自己的一生吗?
好短,好短啊。
年纪尚小的刘细君有些迷惘,感觉未来有一双无形大掌正紧紧抓着她,仿佛在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逃脱不掉这般命运。
她的使命就是如此。
可是谁来告诉她,为何让她一个孤女远赴千里承受肩负着这些?
所谓的皇室不舍自己的孩子,所以便挑宗室的女子前去和亲。
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
刘细君越想越委屈,此时还是孩子心性的她顾不了那么多,只一味地在母亲怀里哭泣,似在为自己短暂的人生而悲哀。
看着怀里哭泣的女儿,刘氏心也跟着一抽一抽地疼。
方才天幕在讲解之际不乏有弹幕,她真真切切看到女儿为何会是罪臣之女,也知自己已时日无多,陛下已知晓未来定然不会放过。
刘细君是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
刘建荒淫无道,元狩二年(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杀,刘细君的母亲以同谋罪被斩首。当时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成为罪臣之女。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未央宫。
刘彻心情复杂地看完刘细君和秦公主的一生,太多短暂而肩负使命,他知是大汉朝对不住她。
再多金银财物,也抵不住一人孤独远在外乡且身上肩负如此之多。
“唉,罢了。”
索性今时不同往日,他大汉朝再也不需要宗室女前去和亲,这一世让刘细君平安顺遂过完此生吧,至于江都王企图谋反之事...
刘彻眯了眯,眼中陡然爆发出骇人的杀意,令在场众大臣都不敢呼吸,生怕碍了陛下的眼。
“来人,传召。”
“江都王刘建意图谋反,速带羽林军赶赴江都,将刘建一干人等拿下,不得有误!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禁军统领赶忙上前抱拳领命,正转身欲离开,没想到陛下又一次叫住了他。
“念在刘细君年幼无辜,特赐她为阳阿郡主,今后就留在长安由掖庭令悉心照料。”
众朝臣有些诧异,但也并无异议。
“朕再准她一个恩典,可许饶过她母亲一命在其身边照顾左右。”此话一出,众人纷纷看向顶上的陛下。
有大臣觉得这不太符合规矩,哪怕是为弥补亏欠刘细君,但这也太过头了。
刘彻眼神无波无澜地看向底下臣子,“可有异议?”
“......”
沉默是今日的康桥。
难得陛下大发慈悲,真是罕见。
“刘解忧?这名字可真好听。”时锦初嘀咕说道。
想必为她取名的父母肯定是希望她一生无忧解忧的吧。
“刘解忧是西汉楚王刘戊的孙女,和刘细君一样也是因为和亲而被授予公主之名的宗室女,她手持汉武帝亲自授予的符节前往乌孙,这是历史上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幕。”
“自细君和解忧出塞开始,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特殊的常驻使节,开始在中原王朝的周边地带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
“这一批常驻使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际具有持出使身份和权力的和亲公主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