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公主出塞后嫁给了已故细君公主的丈夫军须靡,成为了军须靡的右夫人居于左夫人,匈奴夫人之下。”
“解忧公主知道乌孙素有以左为尊的观念,她与匈奴夫人微妙的地位差距其实暗示着乌孙对汉与匈奴的态度。”
“乌孙虽然迈出了与汉朝交好的一步,但匈奴对乌孙的威慑和影响也许仍在汉朝之上,而出塞和亲就是为了让乌孙的天平向汉朝倾斜,这一年解忧公主20岁。”
@邓: 【文成公主去西藏,书上我以为他们是年纪相当,结果我去西藏旅游才知道那个和亲的王都已经五六十了,还娶了好几个媳妇,我当时直接emo了。】
小帕恰: 【是呀,所以才有那种和三代结婚的,因为嫁过去的时候那些可汗或者是王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以前人的寿命也短,所以就是跟了一代又一代,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姑娘跟了一个老头子。】
“为了争取西域诸国对汉朝的支持,解忧公主让侍女冯嫽以公主使的名义巡行西域各国,将从汉朝带来的金银财物赏赐给各国的贵人,展现汉朝大国的风范,增进西域国家对汉朝的了解。”
始皇帝:不是,这么有钱?
“冯嫽虽然是侍女身份,能力却非常出色,懂史书、熟悉西域的事务,处事周到得体。”
“在年复一年的巡行中博得了西域诸国臣民的信赖,被敬称为冯夫人。”
“冯嫽巡行各国之时,解忧公主的第一任丈夫军须靡去世,将昆弥之位传给了翁归靡。”
“而根据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妻妻之的收继婚制度,解忧公主自然而然成为了翁归靡的右夫人。”
万朝百姓:“......”
各朝大儒一路听下来也是麻了,再是如何炸裂与接受不了也只能这样。
毕竟和亲公主身在外乡亦是孤立无援,没有强大的国家作为依靠,只能像是天幕所说这般被动,不可行差踏错一步。
对此,从不和亲的秦、宋、明朝表示其他的先不论。
而嬴政和朱棣想法出奇地一致,心想他们要是那么有钱,直接拿着钱去练兵打仗了。
至于宋朝呢?
人傻钱多的代表。
就天幕所说给乌孙送的那些金银算的了什么?
反正没他们傻逼皇帝白送给金国的多。
“......”
大宋百姓:(一言难尽jpg)
“解忧公主与翁归靡共同生活了三四十年,共养育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她虽然身在乌孙却非常重视对子女的中原文化教育,言传身教之余还会派子女到长安学习。”
“她的长女弟史于长安学习鼓琴后,在回乌孙的途中被龟兹王降宾留住嫁入龟兹,在之后的许多年中促进汉与龟兹的往来。”
“除了对子女进行中原文化教育外,解忧公主在翁归靡统治时期积极推动乌孙发展并拉近汉乌关系。”
“此时期乌孙国力鼎盛与汉友好关系达到高潮,这些都离不开解忧公主作为常驻使节的努力。”
“然而,汉与乌孙其乐融融的景象却不是匈奴想看到的。”
“对比起汉初,此时汉朝的军事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匈奴很难再从汉朝的土地上占到便宜。”
“于是他们将目光看向西边,瞄准了汉的盟友乌孙,和在乌孙国土中孤立无援的汉家公主刘解忧。”
“既然无法从与汉朝的正面战场中的获得优势,那就除掉解忧公主,离间汉乌关系,从侧面削弱汉朝的势力。”
“解忧公主并非毫无准备,在数十年的深耕布局下,她通过对周边情况的掌握敏锐察觉到了匈奴的意图,直接向汉昭帝上书阐明自己的请求。”
[匈奴以狩猎为名将骑兵派往车师,要联合车师一起侵略乌孙,现在只有汉天子发兵才能救乌孙了。]
“汉昭帝接受了解忧公主的建议,集结军队预备进击匈奴,在汉朝备军期间匈奴派遣使者要求乌孙将解忧公主交出,但由于解忧公主已经得到了汉昭帝的积极回复,乌孙并没有答应匈奴的要求。”
闻言,汉武帝刘彻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匈奴本就难缠,还不知道会搞出什么幺蛾子。
好在这汉宣帝是个靠谱的,不至于落的像大宋完颜构那般...
但不等猪猪一口气松完,下一秒——
“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匈奴开始攻打乌孙,一连攻取了车延、恶师等地,在此期间解忧公主没等来汉朝的援军,却等来了一个噩耗......”
“力挺出兵的汉昭帝去世,汉朝搁置了发兵的决议!”
刘彻:“???”
不是,这么突然??!
怎的专挑关键时刻掉链子!!!
“她的母国暂时无法帮助千里之外的她,而这一年解忧公主47岁。”
“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和她的丈夫翁归靡分别再次向汉朝上书,这一次在解忧公主的斡旋下翁归靡作出了充满诚意的表态。”
[匈奴多次进攻乌孙,还向乌孙索要解忧公主,想破坏汉与乌孙的关系,翁归靡愿意发动全国一半精兵自备五万骑兵全力打击匈奴,希望汉天子出兵救公主和昆弥。]
“汉朝同意了出兵,汉宣帝发动了十五万军队,分五路出发联合从不西面进攻匈奴的五万乌孙骑兵一路打去重创匈奴。”
“这次战役之后,匈奴进入长久的中衰内乱时期,公元前36年北匈奴的首领郅支单于北西汉诛灭,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于公元前33年向汉求娶和亲公主吗,缔造汉匈婚亲。”
“而呼韩邪单于所求娶的这位和亲公主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王昭君。”
笑天真: 【都知道昭君出塞,可王昭君一辈子嫁了三个男人啊。】
烨游遇上夜游神: 【可她若是不嫁,别说能不能回到大汉,就是留在那里她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无法促进两国之间的和谐相处。】
刘备你为什么不留惩戒: 【如果一个女子就能左右两国间的命运,那么要天下的皇帝有何用呢?】
神戳戳: 【关键是当年的汉穷的连衣服都穿不上,集全国国力养马养兵,调养生息,到汉武帝才有实力和匈奴硬碰硬,从刘邦开始就想怼死匈奴,可是实力不足啊,这玩意就只能一代代的积累。当皇帝又不是开挂,如果皇帝有用还要那满朝文武干什么?】
木头汤: 【你就考虑了这个?你要知道和亲是一种外交,公主就是一名外交官,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导致俩个关系恶化,和亲公主被对待的态度与本国强不强有关,而且和亲是俩个国家联姻,属于一种合作关系,公主在里面处于维护这种合作。】
看着弹幕吵得不可开交,万朝众帝王都纷纷陷入沉默。
能送去和亲的王朝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不可否认,文化冲突下的政治联姻悲剧。
乌孙的生活方式决定乌孙人为了生存下去要保持紧密的家族关系,而汉朝的儒家思想在细君公主联姻前一直根植着女子再嫁为失节的思想。
前和亲细君公主是两家思想冲突的牺牲品,两边都没有真正的重视女子的想法。
“沉重打击匈奴后,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更加密切,乌孙的天平终于有了向汉朝倾斜的明显动向,这一年解忧公主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