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粘锅#】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这么一个角色被网友戏称为——大明不粘锅。
这位便是大明户部尚书赵贞吉,其有许多高能场面,这里节选嘉靖四十四年,海瑞上贺表的片段。
群臣要上贺表,在京的上千名官员早已交齐。
唯独海瑞,送走家人,买了副棺材,在家里慢悠悠的写。
太监抱着贺表说都收齐了,然而嘉靖问:“都收齐了?”
“什么都瞒不过主子,还差一份,听说那个官今天才当差回京,现在正在赶写,赵贞吉亲自去取了。”
嘉靖对照着名单,发现差的这最后一份贺表居然是海瑞。
卡着最后时限,赵贞吉从宫外一路高呼着:“贺表来了,贺表来了”,将海瑞的贺表送到宫内。
海瑞卡着最后时间交上去,是为了确保这份上书不会被内阁和司礼监查看,导致被卡下,也确保嘉靖能在第一时间就看到。
陈洪接过贺表,一个滑跪,将贺表献给嘉靖。
嘉靖面色平静,但内心中带着小小的兴奋和期待。
海瑞的脾气,整个大明朝皆知。
他居然上贺表了,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然而,事与愿违,这份贺表,并不是贺表,乃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疏》。
没看过不要紧,你只需要这是一份指出嘉靖错误,并怒骂嘉靖的上书即可。
里面有句话:“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嘉靖惨叫一声,脸色瞬间由青转白,目露绝望的凶光,连双手也剧烈的颤抖起来。
嘉靖爆发了:“陈洪,抓,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
黄锦连忙拉住陈洪,跪在嘉靖面前,乞求先把今日事做了再说,并表示海瑞已经将家人送走了,买好了棺材,他这是死谏,不会跑的。
黄锦此话一出,赵贞吉脸上写满了悔恨。
嘉靖怒喝道:“朕明白了,天下的臣民等了很多年了,就等着有这么一个人出来骂朕!”
“接着逼朕退位!”
“上下一心,内外勾结!”
“朕居然被你们蒙在了鼓里面!”
嘉靖认为海瑞只是个冲在前面的替死鬼,这一定是太子、大臣、内侍们蓄谋已久的阴谋!
然而海瑞的贺表只是物证,还需要有人证。
嘉靖问黄锦:“你告诉朕,是谁指使的海瑞?”
“没有人指使海瑞。”
嘉靖连问三次,然而黄锦仍然是说没有人指使。
跪在殿外的群臣都听见了对话,这时候不管说什么,承不承认有主使,都只会加剧嘉靖的怀疑。
就在一场波及大明朝的风波要爆发之时,大明不粘锅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大明户部尚书赵贞吉有本陈奏。”
“臣斗胆乞求陛下,把海瑞写的贺表给臣看看。”
嘉靖阴阳怪气的问道:“到现在,你还说海瑞写的这是贺表?”
“臣再次乞求陛下把海瑞写的这个东西给臣看看。”
“你是想说海瑞写的这个东西,你事先一点也不知道?”
“臣确实不知道。”
嘉靖气笑了,海瑞是户部主事,你是户部尚书,贺表也是你送来的,你居然说一点都不知道?
“是谁让你去取的?”
这话,赵贞吉不敢瞎回答了。
这是个套,谁让他去拿的,谁就是幕后主使。
赵贞吉说是徐阁老让自己取的,但强调徐阁老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让自己去取的,表明没有暗中勾结,没有什么阴谋。
陈洪出声道:“赵贞吉,是英雄是好汉,就要敢做敢认,你手下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都知道把棺材备好。”
赵贞吉斜瞥陈洪一眼,没有回答。
“你被陈洪问住了?”
“回奏圣上,臣不是被陈公公问住,臣只是不屑于回答陈公公这样的大逆不道之言。”
赵贞吉首先还是认罪,把自己的态度摆了出来,但认的罪只是“属下欺君”和“不知情呈奏奏疏”两条,然后又说陈洪说的话是大逆不道之言,要求陈洪收回自己的话。
嘉靖对这回答自然不满意,冷嘲热讽道:“陈洪你有眼力,那个海瑞是英雄好汉,这个赵贞吉也是。”
“朕这一生就喜欢英雄好汉,包括你的什么恩师、什么靠山、什么同党,是英雄好汉都站出来,朕都喜欢!”
随后,大明不粘锅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臣不是英雄好汉!更不是谁的同党!”
“臣是嘉靖二十一年的进士,是天子门生,要说恩师陛下就是臣的恩师!”
“二十四年前臣从翰林院任检点,之后升侍读,升巡抚,升户部尚书,一直到两月前升列台阁,每一步都下陛下的拔擢。”
“要说靠山,陛下才是臣的靠山。”
“要说同党,臣也只是陛下的臣党!”
“陛下适才所言,非君论臣之道,臣恳请陛下收回!”】
. . . . . .
评论区:
〖海瑞的《治安疏》把万寿帝君气的差点短命一年。〗
〖三个人对话,他让两个人收回自己的话。〗
〖赵贞吉一句“天子门生”把嘉靖的cpu给烧了。〗
〖嘉靖:你这么说,朕也是英雄好汉了?〗
〖大明第一不粘锅,嘉靖都沾了他都不沾。〗
〖赵贞吉这一套够我学一辈子。〗
〖确实够学了,嘉靖皇帝的脑瓜子都被赵贞吉干蒙了。〗
〖陈公公第一次打高端局,出场刚露了个脸就被秒了。〗
〖陈洪第一次打高端局,就被当野刷了。〗
〖赵贞吉:你们也不打听打听,对喷,我除了海瑞,还怕过谁?〗
〖嘉靖:同党同谋,不粘锅:我是你的同党。〗
〖嘉靖:无父无君!海瑞:你是我的君父。〗
〖嘉靖:是或否?
赵贞吉:或。〗
〖整个剧,黄锦每一集都很淡定,唯独这一集,露出震惊的表情。〗
〖黄锦:还有高手?〗
〖这里不得不夸一下原作者,这段扩充的好。〗
〖啊?我还以为历史上就是这样的。〗
〖史书只有一段嘉靖看了《治安疏》,将它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
嘉靖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的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感到叹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宫中数月。
“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那海瑞与嘉靖在大牢的对话,史书上有吗?〗
〖后面的倒有记载,海瑞在狱中得知嘉靖死了,悲痛大哭,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一夜哭声不断。〗
. . . . . .
“当官说话都要这么弯弯绕绕啊?”
“看来我这辈子是没当官的命,若非后人有解说,我还以为就是一场普通对话,没曾想每句话每个字都有深层含义,意有所指。”
“是啊,咱们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怕是只晓得磕头认罪,嚷嚷着与自己无关。”
大明,洪武年间。
凤阳。
“这倒是个妙人,一句徐阁老叫去拿的,还补充了是当着众人的面,既撇清了自己的关系,也撇清了徐的关系。”
“又咬死自己拿来的就是贺表,表明自己只是去收贺表,对内容一概不知。”
“光这一段,都惹的朕想一观这部电视剧,天幕也是的,放这个多好,放了二十多天熊出没。”
朱元璋看向朱标:“这个嘉靖就是后人口中把老四的太宗改成祖,又把老四儿子扔出太庙的万寿帝君?”
朱标点点头,又将朱棣差人送来的书信与拱卫司传来的书信递给老朱。
“胡惟庸要死了。”
“呵,装过头了吧。”
“爹,还真不是装的,老四派人查了,和供卫司查出来的一样。”
老朱连忙打开两封书信一目十行的扫过,顿时愣住。
“人参不是大补的吗?”
“我问了随行的太医,胡惟庸本是风寒,这时候应该温补,但他顿顿参汤不停,加之与治风寒的药相冲,这才导致重病缠身。”
“简单来说,就是补过头了。”
老朱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他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谁知道,也许是为了保全家族呢。”
闻言,老朱笑了笑:“倒也是,他若是在咱回去之前死了,咱肯定给他风光大葬。”
“给老四去信,不可掉以轻心,当年曹魏皇帝也认为司马懿马上要死了,却来了个高平陵之变。”
大明,嘉靖三十八年。
四川,内江。
赵贞吉指着铜镜自己的面容疑惑道:“我?不粘锅?”
自己可是敢上《乞求真儒疏》,也敢反对议和之人。
怎么就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了?
随即,赵贞吉苦笑一声,喃喃道:“朝堂之上,忠字最易写,也最难写……”
陛下性子多疑,后人虽说是电视剧,原本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段对话,可陛下……
“唉。”
赵贞吉长叹一声,不做他想,踏踏实实守自己的孝吧。
皇城。
嘉靖帝披发跣足立于精舍丹炉前,冷笑连连,抚摸着浙江上的奏折,将它投入炉中。
“偌大的窟窿,倒要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来补?怎么不见他们勒紧裤腰带为国分忧?”
“海瑞……是那个穿麻布官服的知县?”
黄锦道:“恭贺主子,又得一忠臣。”
“忠臣,他是忠的君,还是忠的万世名?”嘉靖顿了顿,想起评论里说史书记载自己死后,海瑞彻夜痛哭,又改口道:
“他或许是个好官,但不是忠臣。”
黄锦不解:“主子,好官不就是忠臣吗?”
火光映着嘉靖似笑非笑的脸:“忠臣能救国,奸臣亦能救国,唯独好官救不了,除非全天下都是好官!”
“罢了,你去让严嵩把今年的青词先呈上来。”
“再让吏部把海瑞的历年考核情况整理成册,送进宫来。”
“主子,二十九年,海瑞参加会试,曾上过一道《平黎策》,可要一同取来?”
知道海瑞被后人叫做:海青天、海刚峰,黄锦便派人查过海瑞,本是做个准备,谁知今日天幕又现,居然讲到海瑞,自然要提醒一下嘉靖。
“一同取来吧。”
若《平黎策》只是儒生那套夸夸其谈,讲德治,亦或者讲些不切实际的东西,那海瑞就踏踏实实做一地知县,不必来京城做磨刀石。
可若是言之有物,那可就得好好查一查,这么一个大才,为何落榜?
嘉靖望向评论里的‘差点让万寿帝君短命一年’,笑了笑,又扭头盯着丹炉。
“朕的寿命已经不足十载了吗?”
淳安县。
海瑞翻阅着田亩黄册:“浙江大半田地,全是五品以上在京官员的!”
“出巡官员一路吃拿卡要、贪污受贿、勒索成风,只要给钱,就可以蒙蔽圣听,将坏的说成好的!”
海瑞放下黄册,开始研磨。
老仆端来热了又冷,冷了又热,如此往返数次的糙米粥,叹了口气,放在桌边。
市集,茶摊。
挑夫灌着粗茶:“赵尚书这番话真绝,句句忠君,字字保命!”
书生拍案喝彩:“兄台所言极是,忠奸岂能看言辞?严阁老当年不也说惟知忠君?”
“管他忠臣奸臣,能少征三成丝绢税就是好官!”
老农缩在墙角:“咱们的海县尊就是个好官,敢骂皇帝。”
书生皱眉道:“敢骂皇帝就是好官?历史上敢骂皇帝的人多了去了,邀名的占了多数,真为民做主的没几个。”
砰!
被书生称作兄台的挑夫,也学着书生刚才的样子,起身拱手道一声:“兄台。”
“别人我不敢说,但海青天绝对是好官。”
“清丈田亩,让逃亡民户可以回乡种地,有一口饭吃。”
“秉公断案,不会偏向富贵人家,也不会上堂不由分说先打你一顿板子。”
“办学社,自己种地,吃糙米,不贪污受贿,吃肉还是海青天母亲过寿时候,海青天才买了两斤肉回家。”
“不欺软怕硬,待人温和,一视同仁,胡总督的儿子打了衙役,海青天就敢把他抓起来关进大牢,没收他的钱财,给衙役医治。”
“兄台,换你当了官,你敢吗?”
“海青天所做之事,你能做到哪一件?”
书生有心说自己当了官绝对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却看见挑夫似笑非笑的面容,拱了拱手,继续饮着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