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雪是掺着沙的。宇轩缩在城郊废弃汽修厂的铁皮屋里,数着掌心三枚带锈的硬币。西北风从铁皮接缝处挤进来,在墙角的矿泉水瓶堆里吹出呜咽的哨音。十四岁的少年染着一头枯草黄发——那是理发店学徒用劣质染发剂抵了半个月工钱。
他记得染发那天下着冻雨。学徒用报纸裹住他脖子时,他盯着镜子里自己支棱的锁骨,恍惚看见陕北老家的羊圈。父母车祸去世那晚,圈里最后一只母羊也是这样嶙峋地站着,直到债主把它牵走。
此刻他蜷在漏风的被褥里,数着远处火车碾过铁轨的震动。七次震动后,天该亮了。这是他在城市学会的计时法,比手机里永远慢十分钟的二手电子表可靠。
饥饿像把钝刀在胃里翻搅。三天前工地辞退他,说上头要查童工。包工头塞给他半袋结霜的馒头,塑料袋上沾着黑机油。他就着自来水啃时,突然想起母亲在灶台边烙的荞麦饼。那种带着柴火气的焦香,竟被记忆酿出了酒精度,呛得他眼眶发酸。
--
回龙观公园的黄昏浸在柴油尾气里。宇轩拖着编织袋沿绿化带翻找塑料瓶,忽然听见滑梯后方传来抽泣。
男孩不过七八岁,鼻涕在寒风中结成冰碴,羽绒服上奥特曼的右眼脱了线。宇轩蹲下身时,孩子本能地往后缩——少年破洞牛仔裤露出的膝盖上,留着夏天在工地烫伤的疤痕。
“别怕。”他笨拙地掏出半包纸巾,纸屑沾在孩子冻红的脸上,“你爸妈…电话记得吗?”
男孩摇头,泪水在脏脸上冲出沟壑。宇轩的手悬在半空,忽然被记忆的冰锥刺穿:十二岁那个雪夜,他攥着父母的死亡证明缩在县城派出所,警察问话时也是这般发抖。
“跟我走吧。”他解开围巾裹住男孩,“我那儿…有馒头。”
回程路上,男孩的小手攥得他生疼。经过便利店时,玻璃橱窗映出他们重叠的影子:一个黄毛少年牵着穿奥特曼外套的幼童,像雪地里一大一小两个雪人。宇轩盯着反光中男孩头顶的发旋,想起福利院那个总把糖果分给他的小哑巴。去年冬天,小哑巴被领养走后再无音讯。
---
铁皮屋里,宇轩用捡来的小太阳烘着男孩湿透的鞋袜。热流烤出胶底酸臭味,他却觉得这气味比工地的水泥味亲切。
“我叫小明。”男孩啃着泡软的馒头,脏手指戳他染花的头发,“哥哥是超级赛亚人吗?”
宇轩愣了愣,低头看见积水桶里自己的倒影。染发剂正褪成难看的橘黄,像老家秋收后烧荒的田埂。他忽然笑出声——这竟是他半年来第一次笑。
深夜,小明蜷在他咯吱响的行军床上熟睡。宇轩用旧校服裹住孩子,自己缩在纸箱垒成的“床”上。月光从铁皮缝漏进来,在男孩脸上投下细长的光栅。他想起福利院那些挤在通铺上的夜晚,小哑巴总把冰凉的手脚贴在他背上。
此刻,五公里外的某高档小区,小明的母亲正盯着监控画面尖叫:“黄毛!是人贩子!”画面里少年蓬乱的发色像团鬼火,烧穿了为人父母最后的理智。
---
警笛刺破棚户区凌晨的寂静时,宇轩正在给小明补奥特曼的眼睛。捡来的红线在破布上穿梭,他突然被撞倒在地。手电筒强光中,他看见小明被女人夺走的瞬间,孩子惊恐的眼睛里映出自己扭曲的脸。
“畜生!你要把我儿子卖多少钱?!”女人的指甲在他脸上犁出血痕。警察反剪他双臂时,他听见自己左肩关节发出脆响——和当年父亲被卡车撞飞时的声音一样。
审讯室的白炽灯管嗡嗡作响。宇轩盯着桌角经年累月的茶渍,那团污痕渐渐幻化成陕北山丘的轮廓。警察的喝问忽远忽近:“说!同伙在哪?!”
记忆如潮水倒灌。他看见福利院护工将小哑巴的头按进冷水桶,只因孩子偷了半块肥皂洗手套;看见讨薪的民工从塔吊跃下,在雪地绽开暗红的花;看见染发那日,学徒边刷染膏边哼“向前进向前进”……
“我、我以为……”他的声音像从地缝挤出,“他和我一样没有家。”
做笔录的老警察笔尖顿了顿,这句供词最终成了次日报纸头条。
dNA报告洗清了嫌疑,但宇轩的世界已彻底崩解。棚户区的租客在他门前泼狗血,便利店老板拒收他带霉点的零钱。小明的母亲来道歉时,他正用铁丝修补被砸烂的铁皮门。
“这钱你拿着…”女人递来的信封角上印着某银行金漆logo。宇轩摇头,继续拧紧铁丝。女人突然哭起来:“我那天…真的以为要失去他了…”
他停住手。晨光中,女人无名指上的钻戒折射出七彩光斑,让他想起小明奥特曼外套的镭射贴纸。那个雪夜,男孩曾指着贴纸说:“迪迦的眼睛会发光,能打败所有怪兽。”
当夜寒潮来袭,宇轩在40度高烧中梦见父母。母亲还是系着沾满荞麦粉的围裙,父亲裤脚带着羊圈的草屑。他们站在结冰的河面上招手,冰层却突然开裂。
---
媒体报道引发风暴。网友捐款、政府承诺、志愿者涌入棚户区。但宇轩消失了,就像盐碱地里蒸发的露水。
有人说他在建筑工地扎钢筋,黄发剃成青皮;有人说他回陕北种了片荞麦田,秋收时金红的花海像燃烧的晚霞。
三年后的雨季,某便利店监控拍下这样画面:穿工装的男人冲进马路抱起哭泣的女童,暴雨打湿他后颈的刺青——是奥特曼的轮廓。母亲夺回孩子时,他举起双手后退,露出腕上陈年淤青似的旧伤疤。
雨幕模糊了男人的面容,唯有监控音频清晰录下一句:“别怕,我…不是坏人。”
-后记:
截至2023年,中国流浪儿童超6万,87%因家庭变故流落街头。他们像野草在城乡缝隙生长,某些时刻,这些被遗弃的镜子却映照出人性最原始的微光。
> “当有人来问他的时候,他说:“我以为他和我一样没有家。”
> 这句话被刻在原型人物故乡的槐树上,树下埋着他珍藏的童年:半块褪色奥特曼贴纸,一束枯黄的染发剂,以及永远停留在十四岁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