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目光炯炯,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整齐答道:“臣等,无异议。”
隗状出列谢恩,脸上带着庄重与使命感,他明白自己即将肩负起管理文官任免、财政以及礼仪教化的重任,这将影响大秦的根基。
蒙恬此刻抱拳出列,身姿挺拔,气势不凡:“公主所言有理。至于右丞相主管军事、司法、工程,关乎大秦安危与建设,末将举荐王翦老将军。他多年征战,对军事部署、兵器制造等颇为熟悉,由他胜任再合适不过。”
众人的目光随着蒙恬的动作,纷纷投向了王翦。秦王微微点头,看向王翦,王翦虽白头白发,但精神矍铄,不见丝毫老态。他笑着说道:“老夫年迈,还是将机会留给你们年轻人吧!”
秦王目光诚挚,说道:“王老将军精神很好,寡人还等着王老将军助寡人一统六国呢。”王
翦笑着回应:“大王有令,老夫自然会上阵杀敌,只是这右丞相之职老夫确实有心无力了,还望大王恕罪。”
秦王没有再勉强,而是将目光转向蒙恬,说道:“蒙恬将军,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由你担任右丞相,如何?
”蒙恬闻言,立刻跪地谢恩:“末将领命。”他心中涌起万丈豪情,深知这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大秦的军事、司法与工程建设将在他手中展开新的篇章。
这时,御史相一职的讨论引起了一番争议。一位大臣进谏道:“御史相肩负监察百官之重任,必须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可若人选不当,恐会滋生新的腐败。”
另一人说道:“可从那些清正廉洁、敢于直言的官员中选拔。冯劫为人刚正不阿,或许是御史相的合适人选。”
秦王听闻,沉思片刻,权衡利弊后道:“可,那就冯劫担任御史相。”
冯劫领命,神色坚定,他明白自己即将成为大秦朝堂清正廉洁的守护者,肩负着监察百官、弹劾不法的神圣使命。
国策相的人选,众人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王室宗亲。然而,秦王却将目光投向了赢无忧,缓缓说道:“嘉阳虽然年少,然工农之策,利国利民,国策相一职,由她兼任。”
此言一出,朝堂微哗。女子位列五相,这在大秦的历史上实属罕见。冯去疾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深深看了赢无忧一眼。
叔孙通的笏板\"啪\"地裂成两半。老儒生浑身发抖:\"女子干政,牝鸡司晨!周礼崩坏啊!\"
赢无忧不慌不忙说道:\"《尚书·牧誓》载,武王伐纣,亦有妇人甲士。孔圣删诗书而不去此文,可见...\"她故意停顿,看着叔孙通脸色由红转青,\"先贤之意,唯才是举。\"
冯劫沉吟片刻,上前一步:\"大王,五相十二司之制,确可明晰权责,然……\"他顿了顿,目光扫向赢无忧,\"国策相一职,历来由博学宿儒担任,公主虽功勋卓着,但毕竟年轻,恐难服众。\"
蒙恬微微一笑,出列道:\"冯大人此言差矣。嘉阳公主所献农策,使关中仓廪丰实,此乃实打实的功绩。国策相掌顾问之职,正需务实之人,而非空谈经义者。\"
秦王抬手,止住争论:\"此事已定,无需再议。\"他看向赢无忧,眼中带着期许,\"嘉阳,莫让寡人失望。\"
赢无忧深吸一口气,郑重行礼:\"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王所托。\"尽管心中明白前路艰难,面临诸多质疑,但她骨子里的坚韧让她无所畏惧,而且唯有坐上这个位置,她才有更多的话语权。
随着五相人选的初步确定,十二司的官员安排也提上了日程。吏功司、户赋司、礼文司等各司其职,众人纷纷举荐人才。
秦王不等众人讨论出个结果,直接说道:\"至于十二司,寡人已有定夺。\"
【左丞相(隗状)辖】
1. 吏功司——姚贾(外交能臣,善察人才)
2. 户赋司——郑国(水利大家,精于财税)
3. 礼文司——淳于越(儒生,执掌礼制)
【右丞相(蒙恬)辖】
4. 兵戎司——王翦(老将坐镇,稳固军务)
5.刑律司——李由(李斯儿子,暂任此职)
6. 工造司——莫离(赢无忧亲信,专司器械改良)
【御史相(冯劫)辖】
7. 监察司——顿弱(铁面谏臣,纠察百官)
8. 审计司——司马欣(财政能吏,清查账目)
【国策相(赢无忧)辖】
9.史馆司——王觉(王绾儿子,记录新政)
10. 钦天司——甘德(修订历法,助农时令)
11. 宗藩司——赢成蛟(宗室代表,管理赢氏事务)
【太政相(冯去疾)直辖】
12. 通政司——陈驰(情报传递,政令通达)
秦王话音落下,殿内一时寂静。
殿内鸦雀无声,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贸然开口。
王绾和李斯,昔日权倾朝野的重臣,今日被排除在五相之外,仅以虚衔安置。可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们的儿子——王觉和李由,却分别被委以“史馆司”和“刑律司”的要职。
“这到底是贬斥,还是另一种恩宠?”
冯去疾眉头紧锁,试图揣测其中深意。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大殿内烛火摇曳。这场关于五相十二司人选的讨论,终于结束。
秦王嬴政一直端坐在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此时,他沉声道:“就这样安排下去,五相十二司新制,便是要让大秦在任何困境下都能有序运转,寡人期待诸位的表现。”
随着秦王一声令下,朝堂上的气氛从紧张的讨论转变为高效的行动部署。虽然许多人心中依旧不愿接受这全新的官僚体系,但已无人敢站出来反对。
\"臣等谨遵王命!\"
山呼声中,大秦的官僚体系迎来了彻底的变革。官员们迅速退下,各自奔赴岗位。
“大王此举……究竟何意?”散朝后,几位大臣聚在宫门外低声议论。
“王绾、李斯虽不在五相之列,可他们的儿子却执掌要害部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