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两个门面的副食店老板四十多岁的光头男曾经在晓晓去买东西的时候说话轻浮的试探,晓晓就不去那家店里买油盐酱醋了,结果招致不明就里老板娘的恨意,觉得邻里之间没有照顾她家生意。
街上的人本来就复杂,像晓晓这样独自一个女子带着孩子开店,男人常年不在家,又不见有父母亲戚走动,最容易被人盯上。一是不怀好意的男人,二是喜欢说三道四的长舌妇。以前志军来了就走,从不多坐一会,就是怕给晓晓惹闲言碎语。又因为晓晓和女儿深居简出,妈妈也没有来无理取闹,所以过得还算平静,没有她的闲话。
志军来看晓晓,开始副食店老板娘以为是来买东西的顾客,直到发现俩人不是一般的熟络,但因为志军很快就走了她也没抓到什么把柄,但已经被她盯上了。这次,晓晓门口停了两辆摩托车可就太显眼啦。志军逗娇娇玩的时候她就已经在门口晃了两遍了,眼睛直盯着志军看,更加确定关系真的不一般。
吃饭后又看见晓晓带孩子坐志军的摩托车出去,亲亲热热像一家三口,送回来的时候天都快黑了。她看晓晓的眼光就变得不一样了。咬定他俩绝对不正常,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第二天,晓晓被男人带出去幽会的消息就在女人婆姨们捂着嘴巴一个一个咬耳朵里悄悄而迅速地传开了,说得有鼻子有眼,比真实的都还“真”!
这种消息当事人一般是不知道的或者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晓晓兀自沉浸在女儿带给她每天不一样的成长喜悦中。
有了手机后,晓晓就迷上了发短信。给林子发信息,不是回在忙就是在打牌,言简意赅。给志军的每条信息他都认真的回复,白天不打扰他,晚上发信息督促他做饭,不能吃泡面。
俩人的聊天中规中矩,志军在晓晓面前,从来没有过半点失礼的言行。“发乎情止乎礼”,这是最令晓晓感动的地方,可是,心里莫名的难过和失落。她被束缚在无爱的婚姻里,没有结婚的时候因为自卑她爱得小心翼翼,生怕失去;无奈的闪婚,生了女儿后,她更是只能把那份深情小心掩藏。看着他来看着他去,享受着他的关心和帮助,觉得生活里有他,能经常见到他,她就已经很知足了。其他的,不敢奢望。
直到几年过去了,他父亲去世了,他为她种山药,依然一个人。而奶奶也去世了,他没有什么负担了,他还是一个人。心疼他孤单寂寞,担心他年龄大了,晓晓比他自己都急。
其实,她一直想问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离婚了,带着孩子带着病,你会要我吗?”但是她不敢问。无数次编辑好那段文字,又一遍遍的删掉。现在他没有什么负担了,他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她更自惭形秽了。
“重阳不登高,相思比天老。君在我心里,时时若初晓”。晓晓给他发信息,“哥哥,我爱你,这辈子妹子心里都只有你。可是我们有缘无分。我没有哥哥,做梦都想有个哥哥,你就做我的哥哥吧!我对不起你,耽误了你,真心希望你早日成个家,再不能拖了!听话。”
一口气发完信息,无语凝噎,“如果有下辈子,白首不分离。”
信息发出去后迟迟没有收到志军的回复。晓晓心乱心慌,反复审核这条信息,不知道是哪句话让他生气了。等再收到信息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了。
“妹妹,有人给介绍了个离婚老师,你看看如何?”
随即发来一条彩信,照片上是个穿着连衣裙扎着马尾的气质若兰的女子。晓晓心里赞叹,这个女子太美好了!替他高兴,也不免为他担忧。志军回复已经相过亲了,也已经去他家看过了。晓晓甚至从他闪烁其词里猜到了女子在他家住过。
志军说打算建楼房,足以表示对这次相亲的重视。
晓晓发了条祝福短信。晚上,失眠了。有了嫂子,以后,不能随便打扰哥哥了。但是又放不下他,只能等着志军主动发来信息或打电话。
为了不打扰他又能得知他近况,晓晓申请了个qq号,当看到志军的qq签名是“一人之军”时,她落泪了。
在他空间相册里看到了他给她看过的老院子的照片,枇杷树砍了,老房子推了,建筑队进场了,地基浇筑了。。。每一张都有志军穿着迷彩服忙碌的身影。
上一次建房有奶奶帮忙,这一次建房他一个人。不断给晓晓分享着建房子的过程和一些事情。晓晓也体会着他的坚韧和毅力,为他喜悦,为他感动。体会着他“一人之军”的气魄。
新房落成了,晓晓看着一楼的挑高和面积,感叹那么大可以开超市了,志军说做厂房。晓晓疑惑,问,“租给别人开厂吗?”志军发了一个神秘的笑脸。
直到看着装修好的房子一楼的装饰、布局、摆设。他把奶奶以前做艾绒的器具搬进了一楼。石磨,石锤,石兑窝。。。
晓晓恍然大悟,惊喜地问,“一楼专门做艾绒加工房对吗?”
“奶奶走后,很多城里人开车来买,也有人自己带了陈艾叶要求加工,奶奶的愿望是手艺不能丢。”志军回复。
志军跟晓晓分享着他的蓝图,奶奶给他的那本小册子上的艾品种不齐全,他想搜集全国各地的不同品种,研究记录各自的生长环境、习性和药性以及制绒情况。
从这时候开始,志军正式继承了家族传承——纯手工石器制作艾绒。虽然他祖辈传下来的医术已经在父辈断层,但幸得奶奶从爷爷那里瞟了一眼手艺,抱着利己利人的初心又传给了志军。志军最初也仅仅是业余制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好时代,人人注重养生,重视中医的时候,他也历尽艰辛完成了他在家庭中肩负的责任渡劫归来,过滤掉浮躁之气,以一颗澄澈沉静之心重新捧起那本残破不堪的“家书”,苦心专研艾绒制作工艺,做个精益求精的匠人。又在全国各地四处搜寻不同的艾蒿品种,以优质的艾绒造福桑梓,并补全修订新《艾谱》。
后来,他的纯手工石器制作艾绒的手艺和新编《艾谱》申遗成功。这是后话了。
志军的生命注定带着责任和使命,终由家族小爱走向社会大爱,他成就了“艾”,“艾”也成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