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省委主战场机制平台内,一项全新功能被推上台前。
——“责任链画像系统”。
这是李一凡在永平事件后,第一时间推出的机制修复方案。
目标很明确:不再只评价干部本人的机制得分,而是拉出一条“事件-流程-责任人”闭环链条,将资源申请、节点调度、任务执行、结果反馈全部量化,并映射到干部画像中。
系统自动归集项目链条,自动拉取审批记录、协同日志、财务拨款与实际效果数据,生成一份“责任人分布图”。
一句话——再没有人能藏在流程背后。
李一凡站在系统演示屏前,扫视众人。
“不要觉得做错事了才追责。”
“这个系统,是要提前看到‘谁可能做错’,‘谁应该补位’,‘谁应该退出’。”
“责任链,是机制语言的下一个维度。”
这不是技术优化,这是——权力运行方式的更换。
……
三天后,永平市责任链系统初步上线。
从项目立项审批到最终资金结转,十七名处级以上干部的“机制画像”被系统重构,五人得分下调,两人画像被系统推荐组织部重点研判。
同时,机制平台首次发布“系统责任报告”:
“项目整体偏离目标27.4%,责任分布中三分之二为‘被动漏责’,而非主责干部故意造假。”
“机制系统评分算法未能识别跨部门协同失效、数据真实性评估缺口明显。”
……
这份报告引发了省委组织部、纪检监察部门、财政厅三方会议。
“你这是要把省里的项目管理逻辑也纳入机制评分?”组织部副部长惊讶。
李一凡只是点头:“不然我们永远发现不了问题。”
“机制不是代替你们,而是帮你们把原来看不到、想不到、查不到的东西,明明白白摆出来。”
……
就在永平“责任链机制”推进之际,机制主战场平台内,又接连收到来自几个南部地市的反馈数据异常警告。
有干部评分激增,但实际项目却进度停滞;还有地市通过引导指标优化,刻意制造“系统友好型”假象。
平台系统评估部内部会议上,一名技术骨干低声道:
“他们学会怎么骗系统了。”
“这不是系统出错,是人变精了。”
陈晓峰眉头紧皱,看向李一凡。
“书记,我们是不是太快了?”
李一凡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
“我们要的不是快,是对。”
“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机制已经开始影响权力重构。”
“现在不是降速,而是——加一层保险。”
“我决定,把下一阶段的‘交叉责任信用图谱’上线。”
……
而与此同时,在永平市委,书记杜庆海组织的“闭门会”上,一位老常委忍不住发问:
“我们都按照省委部署搞机制改革,怎么最后被挂出来批评的是我们?”
“机制一出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那以后谁还敢干事?”
会议室沉默了一秒,紧接着传出一声叹息。
“以前是上面说干我们就干,现在还得看系统怎么看我们。你说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有人私下甚至开始联络其他地市,酝酿成立“机制政策联合反馈组”,准备向省委“集体反映机制推进问题”。
……
回到星城市。
赵斌将一份“南部地市机制阻力情报”交给李一凡:
“书记,这事如果不处理,机制扩展下去就会陷入‘表面服从,实则抗拒’的泥沼。”
“他们不明着反,但每一个环节都能拖。”
“等拖瘫机制,他们就可以回到老套路。”
李一凡看着报告,缓缓站起。
“你准备好一套方案。”
“我要见一批人——不在会议室,在调度平台。”
……
两天后,机制平台首次邀请十个地市分管组织与项目的干部进入平台主控室。
李一凡站在最中央的屏幕前,冷静地说道:
“今天不发言,不开会,不总结。”
“只做一件事——请各位看完这三个月你们各自地市在机制平台上的完整行为记录。”
“每一次调度失效、数据打包、节点替代、指令下达延迟,全都可视化生成。”
“你们现在看见的,不是你们的工作。”
“是你们在系统里的影子。”
“如果你们愿意相信影子比自己真实,那你们就不配做领导干部。”
会场内一片死寂。
这场演示之后,三位分管项目的地市常委当场表态,将按照机制平台反馈启动整改。
还有两位请求暂停数据发布,理由是“数据结构需优化”。
李一凡没有回应。
只是淡淡丢出一句:
“从今天起,系统将增加一个提示语。”
“每一位平台用户登录机制界面时,将看到八个字。”
“记录行为,重塑责任。”
“你们以为机制是奖赏系统,其实,它是历史记录仪。”
“做了什么、没做什么——都会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