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风初起,潇湘省委组织部八楼会议室里,却热得像是春日正午。
这是一次“无预告”的专题会。
与会的,不是厅级主官,而是各地市组织部派来的县级组织条线骨干,以及制度推进办抽调的调研组中层。
李一凡破例亲自主持。
赵建国签字批准了这场会议,但没有露面。
——这就是他的默契。
“干部提拔要看一线,但我们现在的一线,最乱的就是县。”
李一凡开场就抛出一句话,语气平缓,却字字生冷。
“县里很多人,搞的是假推进,报的是假数字,干的是项目空转。”
“而系统识别不了这一批人,机制反而被反制。”
全场鸦雀无声。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面色凝重。
他最清楚,李一凡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对现行县域干部管理机制的系统否定。
许宏志随后发言,态度鲜明:
“省委决策明确了,制度系统不是纸面工具,而是干部使用与淘汰机制的一部分。”
“这次从县里提人,不是象征,而是要在体制内建立一套项目对人、数据对人、表现对人的机制。”
“我们要看项目谁干的,不是看文件谁签的。”
赵斌代表制度推进办,现场提出方案:
“县级系统将同步引入‘项目—干部双评机制’,凡列入省重点工程平台的县域项目,必须明确一名主责干部,并将其执行情况录入组织评估系统。”
“试点区域首批锁定:岳西、江陵、昌州、衡洲。”
这几个地方,全是刚刚在调研中暴露出问题的区域。
李一凡看向在座的地市代表,目光如刀:
“你们不要担心干部会不满。”
“我告诉你们,真正不满的,是那些只会开会、不会干事、只懂绕程序的旧官。”
“你们县里,只要有年轻干部、项目干部、敢干敢拼的技术型干部,我亲自保。”
“升不升,不看资历,看你能不能把省委的工程干出来。”
此话一出,几位市组织部代表明显坐直了身体。
昌州来的副部长最先开口:
“李书记,我们之前组织上也有顾虑,怕下提干部操作空间不够。”
“但要是能用这次制度推进作抓手,我们能推动一轮年轻化干部上位。”
赵斌立刻跟进:
“制度办会配合组织部建立‘平台项目责任人数据库’,项目干成了,干部自动计入政绩池。”
“同时设立‘区域推荐名单’,将项目推进表现最突出的干部,列入省委下一轮调研人选。”
李一凡看着这批年轻骨干,突然话锋一转:
“我不怕你们提人,我怕你们瞻前顾后。”
“县是最接近百姓生活的层级,但也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层级。”
“这一次,我们不做温吞水,要一线定乾坤。”
衡洲是这次调度中最早响应的地市。
因为——何江林就在衡洲。
他是制度派少见的县域级“试验样板”。
当初从岭南镇调入衡洲市委组织部,由李一凡亲自点名,破格提拔为组织部长,分管全市县域干部。
这次会议前,赵建国私下对许宏志说了一句:
“给何江林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看他能不能啃下衡洲这个最难啃的地方。”
衡洲县下辖八个县区,老龄化严重,基层行政体系惯性大、人事固化、项目推进能力严重不足。
——就是制度改革的“死角”。
李一凡拿出一个名单。
这是制度推进办与组织部联合核查出的一批“县域挂职但无实际动作”的干部。
其中多位,长期标榜“省里工程协助人”,但三年来没推动一项真实落地。
赵斌淡淡开口:
“这批干部,建议进入组织观察名单,暂停提拔考察。”
“同时由所在地组织部门重新推荐替代人选。”
“考察以实战为准,不看学历、不看资历,只看推进实绩。”
许宏志笑了笑:
“这就是我们说的,干部和工程要捆在一块,绑上车,开上路。”
会后,省委办公厅下发会议纪要:
《关于在县域层面开展干部结构专项优化工作的通知》
明确指出:在潇湘省全域范围内,建立以“项目配套责任制”为基础、以“系统评分”为标准、以“实绩导向”为指针的县级干部评估选拔机制。
首轮提拔使用建议名单,将由省委组织部和制度推进办联合确定。
同时,四地开始进入“县域画像机制试点”状态。
岳西市委第一时间报送试点县区干部清单,主动上报三名“适配性差、调岗建议”干部。
衡洲由何江林牵头,提出“县域干部九项能力清单”,成为制度派内部备份制度模板之一。
江陵和昌州则在接到通知后,分别上报“县域工程推进短板清单”,试图“自查自纠”。
李一凡批示:
“不是做态度,而是真做系统。”
“谁敢于改革,就给他位子;谁假装推进,就把他撤下来。”
而星城市作为样板区,赵维康、林晓峰正在同步整合“县域与平台项目直接挂钩机制”。
赵维康提出:“书记,我们是不是考虑建立一个‘县—平台联动图谱’?”
“只要某县干部带动某项目实质落地,该县即进入平台配套中心候选区。”
李一凡拍板:“干。”
赵斌加上一句:“由制度推进办同步嵌入平台系统,实现实时评分,动态记录。”
这意味着,全潇湘的县,不再靠开会、报表、陪同,而是靠一个项目、一个落地、一个实绩,决定干部命运。
——县域提人,从此走向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