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省委大楼八层,办公厅第六会议室灯火通明。
赵建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入夜后的星城灯海,片刻沉思后才回头道:
“机制交接已过百日,省委组织系统运行稳定,干部体系也实现了第一轮筛选。”
“现在,是时候把这套制度交给外面了。”
此言一出,会议桌一侧几名厅级干部神色一凝。
制度,不再是内部实验的概念,而是作为可输出的“治理产品”,被正式提上日程。
李一凡稳稳坐在长桌一侧,没说话,只是翻开一份最新的《潇湘干部制度闭环运行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由省委组织部、财政厅、制度推进办三家联合签发,数据清晰写着:
?\t制度运行全口径覆盖21个地市;
?\t干部选拔机制实现“任务指标+财政反馈”绑定;
?\t各地年度政务推进与人事调度匹配度超过82%;
?\t基层考核对象“责任评分+组织画像”重合度提升至92%;
数据的背后,是三年改革打下的完整制度基础。
如今的潇湘,不再是试点,而是样板。
—
赵建国看向李一凡:“中央那边已点了名,要潇湘牵头建立‘中部组织协同机制’。”
“江淮、赣东、皖北几个省都递了话,希望我们派人去介绍经验。”
这不是建议,而是命令。
李一凡轻轻合上报告,抬头语气平静却坚定:
“我去。”
“但我不是去讲制度的,我是去讲怎么让制度活下来的。”
—
一周后,江淮省省委办公厅一号会议厅,一场名为“区域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研讨会”的封闭交流会在悄然举行。
潇湘方面,由赵建国带队,李一凡为技术执行代表,带着来自制度办、组织部、财政厅三条线的干员一同赴会。
会议主持人是江淮省常务副省长陶铭泽,官场老辣,讲话不疾不徐:
“潇湘经验,我们不只听了三年,也看了三年。”
“现在中央让你们带头,带的不是文件,而是治理的真东西。”
赵建国只说了一句:
“潇湘不是来推销的,我们只是把我们怎么走出来的这条路,摊开来让你们看。”
随后,李一凡登台,现场投影出一张图表。
他用最简洁的话总结潇湘经验的核心:
“人——要用在事上。”
“事——要绑在结果上。”
“结果——要反馈在财政和组织上。”
这不是机制评分系统,也不是干部画像模型,而是他压了三年所提炼出的最底层“权责数据闭环”。
他话音落下,陶铭泽当场表态:
“我们江淮,打算用三个月,先在三个地市推一个简版。”
“潇湘怎么接的线、怎么配的人、怎么控的资源,我们一条一条来。”
赵建国轻轻点头,算是认可。
—
当天晚上,赵建国单独找李一凡在下榻宾馆的天台上说话。
“中央组织部已经批复了,中部协作机制由潇湘牵头。”
“后面是赣东和皖北,跟着一起起。”
他顿了顿:
“你要准备的不止是交流,而是一整套制度输出模版。”
“他们学得会是好事,学不会,那就是你背的锅。”
李一凡沉默片刻,望着江淮夜色,缓缓开口:
“书记,其实这一步……我们早就在走了。”
—
回到潇湘后,李一凡立刻着手布局:
第一步,是组建“制度对外输出协调专班”。
由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牵头,抽调财政、人社、政务、数字平台口干部40余人,分为政策组、案例组、适配组、评估组。
第二步,是推出《潇湘治理经验对外推广适配指导手册》。
这本手册摈弃一切高深抽象术语,改为**“政绩场景化、任务模块化、责任画像化”**,确保每一个条目都能对接各省治理实际。
第三步,是开设“制度适配试验点”。
赣东、皖北、江淮三地首批各选一个地市,直接在组织系统中引入潇湘的“项目型干部选拔”机制,并以财政跟投形式推进激励。
—
省委书记办公会上,赵建国拿出李一凡整理的整体制度输出计划,朗声说道:
“我们不是去卖经验的。”
“我们是去领一场新的制度型战争。”
“打的不是政策,是治理能力。”
省委常委们听罢,无不点头。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一次,中央是带着政治信号来的。
—
而对李一凡来说,这也是他仕途的又一个全新阶段。
他不再是改革方案的设计者、机制的亲历者。
他将变成制度的“讲述人”、经验的“布道者”。
不再是一地书记,而是全国官场新体系的奠基石之一。
他站在星城市委的办公室落地窗前,望着灯火通明的主政平台,不由喃喃:
“走到这一步,我要讲的,不再是星城故事。”
“我要讲的是,潇湘怎么把制度,写进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