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决定对原先的副县长推荐人选做一次全面调整。”
这句话,是昌州市委书记在组织部专题会上说出的第一句话。
他一反往日对干部提拔名单“拍板定调”的风格,亲自点了三位正在一线带项目、敢冲刺、扛得住指标的年轻干部,全部进入副县长候选名单。
其中两人来自产业园区管委会,另一个甚至是镇党委副书记,原本按资历连“摸门槛”的资格都没有。
组织部长当场迟疑:“书记,这三人都没有正式‘上过厅面’,程序上会不会……不稳?”
书记却一摆手:
“稳不稳,不是我们说的,是省委说的。”
“别忘了,专项组还没撤。”
这句话,像一盆凉水泼下来,浇灭了整个市委组织系统多年延续下来的“套娃提拔套路”。
—
岳西市也开始调整。
一封市委书记签字的“干部轮岗通知”,被张贴在市政府公告栏上:
“对不适应重点项目推进的干部进行轮岗安排,调离实际业务口,原则上半年内不得申报提拔。”
首批被轮岗的五人中,两人是原组织推荐人选,一人是市政协挂职干部,另外两个则是长期被称为“老资格”的行政口常务副职。
外界看热闹,体制内却心知肚明——这不是简单的职务调整,是风向的标志。
星城市干部培训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旁听学员”。
他们并非新任处级,而是来自全省各地、市委组织部推荐、在省重点项目挂职的一线干部。
此次培训班主题明确,只有一句话:
“干部任用制度调整后的实践培训。”
赵斌亲自授课,李一凡没有露面,但课程大纲上印着他的签名批示:
“组织不能继续为旧方式埋单。”
“干部体系需要一次集体更新。”
这些干部被带到星城市规划馆、项目一线、中微公司配套区、京东方智能车间实地参访。
有些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核心项目,脸上写满惊讶。
其中一位来自南楚市的年轻副县长,在参观完中微配套工艺平台后,忍不住感叹:
“以前我们说干项目,其实根本不知道项目是什么。”
“现在知道了,项目不是材料,是责任。”
省委办公厅根据专项组的反馈信息,再次下发了一份内部参阅件:
《干部提拔与实战表现联动情况汇总分析(第一阶段)》
其中一条结论引发极大关注:
“全省干部中,参与省级重点项目者,其在2024年后被提拔比例为常规干部的2.4倍。”
也就是说,这一次,省委是玩真的。
谁真干事,谁就真能上。
—
李一凡此时并没有急着追究落后的地市,而是开始谋划更长远的布局。
他在市委书记办公室召集核心智囊会议。
赵斌、林晓峰、组织部副部长刘明远、产投负责人赵维康悉数到场。
李一凡拿出一张图纸,是一张并不起眼的“全省重点产业分布与干部来源交叉表”。
他轻声说出一句话:
“我们要改变的不只是选人,而是——从哪里选人。”
林晓峰当即明白:
“书记,您是想把产业口、科技口干部群体单独抽出来设立‘重点成长通道’?”
李一凡点头:
“过去我们干部体系有个惯性,重要位置都是‘文口’‘政务口’轮着上。”
“但你看现在,产业第一线的人却从不进核心提拔通道。”
赵斌补充道:
“可以在省里推动设立‘产业干部专项通道’,不和常规口子混。”
“由平台公司和组织部门共同考察,平台以项目责任制,组织部以行政能力综合匹配。”
李一凡看了看他:“这话,你整理个提案,月底前送省委组织部。”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人事结构微调”,而是对权力资源配置的一次深层变革。
—
衡洲市委组织部,也在跟进类似尝试。
何江林主持的“项目干部追踪制度”草案初步出炉。
内容规定:
? 凡参与两轮以上省级平台工程者,优先录入“成长备选库”;
? 凡在推进过程中取得关键节点突破,自动纳入专项评价;
? 原行政职务体系不作为项目干部提拔的唯一依据。
这个制度一经形成,将成为衡洲市干部体系改革的“版本样板”。
组织部年轻干部私下感慨:
“谁还敢藏着不干?”
“现在是你真跑,平台就给你一个跳板。”
—
而在赵建国眼中,这一切,正是他早在两年前就预判到的情形:
“改革最终会逼出一批‘旧制度的不适者’,也会提上一批‘新结构的适应者’。”
“这是代谢。”
省委办公厅的最新报告中,特别指出:
“制度推进之后,干部系统内部出现代谢性调整趋势。”
“年龄结构平均下降2.8岁,任职年限大幅缩短,参与实战任务成为主流路径。”
赵建国在报告上圈出三句话,交给组织部:
“不能以为制度是临时的。”
“不能让旧人拖慢新节奏。”
“不能再养守摊子的干部。”
—
潇湘,干部格局已然生变。
李一凡站在星城市委五楼的会议室窗前,看着楼下正筹备施工的“信创项目配套区”,语气淡然:
“改革最大的敌人,不是反对者,而是懒得适应者。”
“把他们换掉,剩下的事,就都能动了。”